APP下载

我的“犟”外公

2016-03-10张睿康

关键词:学医医术徒弟

张睿康

我的外公是一位乡村医生,他今年63岁,外婆常在我耳边说外公的“坏话”,说外公是一头“犟牛”,脾气有点古怪,很多人都“怕”他。

听外婆说,早年,我的老外公是当地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外公是他的徒弟。当年老外公招收徒弟,必过“三关”。一要过劳力关。每天必给师傅挑一缸水,每月必给师傅挑一次煤。外公当时才16岁,体形瘦,虽然咬牙坚持,但力不从心。二要过翻山关。要学徒,必吃苦,师傅给农村人看病,有时需翻山越岭,徒弟就得老老实实给师傅背药箱,一路去,一路回,简直累得够呛。前两关外公都表现得不好。三要过记忆关。学医首先就要背药书,这可丝毫难不倒他。外公头脑聪明,记忆力特好,老外公说的药方他都能对答如流,老外公看这份好上,答应暂时收他做徒弟,但老外公并不觉得外公能坚持下去。可我的外公就是不信邪,白天跟着师傅跑腿儿,晚上悄悄夜战,研究药书,记药方,骨子里天生一副“犟”脾气。外公说:“别人可以学会,我照样可以,甚至可以更好。”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外公成为了老外公最优秀的徒弟,而且老外公还把外婆许配给了外公。后来,我的外公医术越来越好,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医生。

去年春节,我们全家去外公家过年,我悄悄地对外公说:“外公,你一年到头都忙忙碌碌,从不给自己放假,这两天就在家里好好休息吧!”外公笑嘻嘻地说:“乖外孙,我也想在家好好休息,陪陪你们,人们常说叫花子都有三十初一……”说着说着,外公的手机响了,又有病人催他去药房看病。外公默默无语,换上鞋子,披上外衣,匆忙上药房去了,晚上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的外婆埋怨外公:“回来这么晚,桌上的饭菜都凉了,全家人都等你吃团圆饭。”外公长嘘了一口气:“你们不懂,当了医生就是这样,那些得了急病的人多可怜啊,如果明天初一有人来找我看病,我仍然要去药房,这是我的本分。”

我的外公腰椎有病,动过两次大手术,出院时医生再三叮嘱要卧床休息两个月,以后要少弯腰,千万不要做重活。外公从重庆回到开县,妈妈苦口婆心劝外公,外公才勉强答应在我家休养几天。我有时悄悄推开外公的卧室门,偷看外公,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身体很虚弱,脸色很苍白,我好担心外公,真想让外公在我家多住几天,希望他早点好起来,可外公在我家还没有住到一周,就坚持要回老家,说城里空气不好,生活不习惯,第二天就犟着坐车回去了。后来听外婆说,外公躺在病床上还给病人开药方,休养不到一个月就坚持到药房给病人抓药,亲人们都劝说外公:“你这是何必呢?”外公只说了一句话:“乡亲们信任我,乡亲们需要我!”

这就是我的“犟”外公,执着、敬业的好外公!

【评点】

外公的“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着”,二是“敬业”。因为“犟”,外公面对学医拜师的艰难不但不退缩,最终还迎娶了师傅的女儿,成为了名医。因为“犟”,即使过春节、生病时,他也心里装着病人,坚守医生的本分。文章选材精当。

文章个别地方显得啰唆、拖沓。比如,叙述外公拜师学艺时的内容可以再简练一些。             扈星月

猜你喜欢

学医医术徒弟
收了一个小徒弟
许愿
Mark Twain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