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建构

2016-03-10张雪玮

关键词:民族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张雪玮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建构

张雪玮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马克思主义从传播开来的时候就伴随着民族化的过程,自“五四”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在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诉求,又是民族实践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达成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全方位地去把握。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途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入中国已近百余年之久。有一点很明确,马克思主义在经过几代领导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理论越来越完善,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我国极具发展前途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不得不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节之一,[1]这个观点已经得学界的到普遍的认可。

何谓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将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须臾不可离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民族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实践中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按照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表述,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2]P658-659。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华民族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华民族在实践中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在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利用这一理论解决我们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在民族的语境中完成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对接。对它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辛苦学习和研究,将“外语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基本主张(包括对经典原著的翻译,对基本理论的研究等)变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汉语版”(或者“民族语言版”)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材料。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民族化,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奠基阶段。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主要靠的是两个途径:一是老一代革命者去法国、德国和俄国等国家“勤工俭学”(或者留学),学习、接纳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国人;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翻译。[3]P190马克思的故乡是德国,马克思思想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性考察而形成的。在最开始,人们对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就需要有一批熟悉德语、英语、法语等“外语”的专家将马克思的思想“译介”过来,以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所认知,继而为人民所接纳和运用。

另一方面,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民族化。经历过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自1921年到1949年,历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它指导中国的革命和斗争;1949年至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通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好诠释和补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方面的学问,其落脚点是在“改造世界”的上。这样就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3]P190

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回应“为何要民族化”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回答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因问题。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民族化,并且能够得以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诉求,也是民族发展的实践要求。

就理论诉求而言,主要可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屹立理论之林而不被淘汰,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能够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态度接纳一切文化,并在吸收和借鉴中使自身逐渐完善和强大。马克思一直在强调,“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4]P13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善于接纳不同的意见,善于接受科学的批判,善博众彩之长,才使其能够具有强盛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归并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马克思对于那些立足于“单个人”的理论研究是嗤之以鼻的,他直接宣称自己的理论是立基于“社会化的人类”之上的。为社会化的人(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摆脱异化的困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反观当代社会,各个民族地区由于地域、风俗、人情等等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等也各异。尤其是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依然令人担忧。由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为全体人类服务的一种理论,也就势必要能够化解民族的问题。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就实践要求而言,也可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如何改善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保护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政治等等的协调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时代对民族地区提出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已被证明难以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幸福,地主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也难以领导中国人民摆脱屈辱的境地,新兴资产阶级由于软弱性也难堪大任。在饱受苦难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传入并得到了普遍认可,并最终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同样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历史和实践已经说明:马克思主义可以化解我们民族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在通往现代化的路途中,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正遭受着多重挑战,如何在多民族国家这一现实语境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5]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但是在具体层面还对这一“共同体”构成一些矛盾和挑战。如网络化造成的民族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对落后民族地区的剥削和压迫等等。在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民族方针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大发展和大繁荣。因此,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要真正实现民族共同体,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自其创始之日起,就心怀着人民大众。其最终目的指向人类的“自由王国”,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如何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心怀大众的理论,本身就是一种世界化和民族化的过程。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而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保证。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里,生产力标准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根本标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6]P6,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6]P8。这两个“划分”和“归结”表现出的是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重视。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候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7]P372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首,足见生产力的重大基础作用。因此,我们不得不将生产力的大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路径。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最为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在现今社会,还是普遍使用的。只有解决好了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个理论带来的实惠。那么,他们是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一种理论的。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阻力才会减少,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只有将“理论的力量”变成“物质的力量”,将理论变得彻底。这样,“才能说服人”[8]P9。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情况下,使得人们能够普遍感受到生产力大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样就会在人们心理上升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自觉享受生产力带来的实惠,进而自觉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丰硕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的希望还是依然渺茫,人们生活水平依然是原地踏步,人们又该怎样对待这种理论呢?又该怎样谈及这种理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呢?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恰恰担负起的是劳苦大众的翻身做主的指路明灯,切切实实地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应该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9]P272-273的中国共产党和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逐渐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二)加强交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如何使得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而言,虽说是挑战,但也未尝不是机遇。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就对生产有着论述:“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8]P68,同时又说道“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8]P68。这足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交往的重视。交往是人们之间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在不断的交往之中,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理论的东西也一样。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都不能离开交往,在不同理论和实践的交流中让人能够首先对这理论本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进一步的交往和对话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看清其他理论的长处,进而吸取他人之长,克服自身之不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是在有比较、有鉴别地批判的吸收他人的理论基础上,从而使得自身得以不断完善,获得自身发展的长足动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除此之外,加强交往也是当前全球化和世界化的状况决定的。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了“地球村”,意味着无论是理论的东西,还是其他的实际的东西,都应该拿出来“与民共享”。任何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理论最终都免不了成为时代的“遗弃品”。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要进行国际、国内的交往,在交往中发现问题,在交往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永葆青春”。

(三)实现“两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要得以真正的实现,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生产力的成果惠及人民,以及加强交往之外,还得注意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两结合”,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信仰、风俗习惯等)相结合。实现“两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可行性的重要步骤。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就免不了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是“依靠历史、通过历史并且同历史一起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10]P140。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东西,是祖先智慧和辛劳的积淀。虽然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的不足和与当今现实的格格不入的内容,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认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宝贵价值。实践经验证明:世界各国的文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的”[11]P7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实现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不要搞全盘西化,也不要搞文化虚无主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又要考虑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信仰、风俗习惯等)。民族的心理素质同民族的文化一样,也是一个长时期积累起来的。这样的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和不可变易性,并且在许多民族地区,又有各种民族禁忌等。这些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避免不了的问题,也是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在一些不能改变和不能触及的领域,应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包容精神,尽力让这些地区的人们了解到这套理论的正确性,让这些理论带来的成果由全体人们共享。在尊重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条件下,让人们充分沉浸在这套理论带来的实惠之中。只有在充分尊重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反过头来尊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互相尊重的双向关系。

(四)实现“三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个过程是以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广泛的传播为其前提。这就要求它能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下根、开花、结果。而如何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在当前的形势下获得扎根立足的土壤,以及开花结果的养料呢?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三化”,即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民族语言化,通俗化和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它相应的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而马克思主义要被人知晓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它需要实现自身理论的民族语言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方音的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有“民族语言化”和“方音化”,才能更加容易地被大家读懂和领会。否则在一些地区,马克思主义对这些地区的人来说,是不可能被真正理解的,这就会加大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困难。在“民族语言化”后,马克思主义就能以一种亲切之感贴近人民群众,让人们充分体会到它的正确性,这样才能获得其生长的土壤。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语言化”之后,使这些理论更加通俗化就显得更加迫切了。通俗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就如列宁所说的那样“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2]P467、“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12]P46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有经过通俗化的阐释和理解,才能形成一种用大实话讲述大道理的氛围。只有达到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认可,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从而改变人们心中那种与马克思相关的东西都是晦涩和高深的错误观点,使它能够被广泛接受。

在当今世界里,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避免不了的阶段。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为实现现代化服务,从而达到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当前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现代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获得理论发展的养料。

总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仅是理论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应该对它保持足够的关注度,以它为标准,时刻检验我们自己的工作的得失,从而开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新局面。

[1]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清 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陈沛照.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5).

[6]列 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肖 前,黄枏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2]列 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李春辉]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t in New Period

ZHANG Xue-wei

(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e,LanzhouGansuChina730000 )

2016-09-26

兰州财经大学科研项目资助(LQ201302)

张雪玮,女,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D

A

1008-0597(2016)04-0061-05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4.010

猜你喜欢

民族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