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2016-03-09张忠德

花卉 2016年24期
关键词:资源生态工程

张忠德

(安顺市西秀区国营甘堡林场 贵州安顺 561000)

贵州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张忠德

(安顺市西秀区国营甘堡林场 贵州安顺 561000)

倡导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有助于实现当代经济优化转型,为经济产业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从退耕还林工程意义出发,总结了相互协调发展的核心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对策。

退耕还林;经济发展;协调;对策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不一致。为了摆脱传统经济模式造成的约束,贵州省积极倡导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

1 退耕还林保护意义

1.1 退耕还林定义

“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开发林业资源,导致土地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原有绿地植被面积不断减小,限制了植树造林工程有序开展。

1.2 退耕还林意义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协调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实现了生态贵州建设目标,也为地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其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活动,带动人均收益水平稳步增长。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贵州省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也是我国环境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要深入分析退耕还林与经济协调的发展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对策,避免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 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2.1 生活质量提高

我国规划发展中,对退耕还林工程十分关注,面对日趋加剧的森林污染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治理工程方案,对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为环境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之后,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贫困缺粮农户进一步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不仅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建沼气池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降低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2.2 森林资源配置

为了摆脱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要建立更为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生态经济规划与发展水平。退耕还林保护政策下,退耕还林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从土地保护、森林开发、分区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管理方案。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将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的分散农户迁移到统一规划的居民点,直接降低了农户的生活成本,也避免了为单一或少数农户交通、供电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投入。

2.3 产业改造升级

由于技术条件落后,我国协调经济依旧面临着技术壁垒,如何摆脱科技制约,大力发展协调经济是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经济收入显著增长。坚持依托退耕还林做文章,立足绿色产业求突破,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核桃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人均8.4亩。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森林战略调整,世界各国在原有资源利用模式基础上,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科技发展的同步进行。经济战略转型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之根本,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构建新格局,体现了经济行业改革的新风向。

3 退耕还林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3.1 实施资金规划

面对生态环境政策全面推广趋势下,国内各地区正积极采取生态环保政策,旨在为各地区建立最优化的经济发展环境。但是,由于林业经济调整机制执行力薄弱,部分地区战略发展依旧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了地区生态工程调整的可持续进行。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以环保角度实施战略性调整,体现了国家对环境工程调整的政策性关注。我国森林构造形式多种多样,储藏了大量不同的森林资源,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由于森林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必须按照具体规划执行,才能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率的最大化。为了实现退耕还林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做好资金规划与分配工作,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好各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在退耕还林区域内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

3.2 发展后续产业

为了改变早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不足,要坚持协调发展角度的战略思想,以生态、环保、发展等为指导理念,优化资源开发工程建造模式,解决森林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同时,加强资源开发项目整治与管理力度,以可持续、高效率为基础优化森林整治方案。由于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地区资源战略决策难以达到预定目标,且部分资源被浪费使用,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考虑,我国必须加快经济与经济战略的统筹性发展,才能实现整体社会改革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加快贵州地区后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

3.3 加强能源建设

人类社会正积极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不同阶段内资源战略执行要求。开发与利用生态资源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心之一,但开发过程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森林流失问题,对一个国家长远发展又是不利的。如何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国家未来战略转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协调”是一种发展概念,也是经济战略中的新思维,实现协调经济模式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利益。伴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全面推广,我国传统经济格局实现了优化转型,技术经济体系得到了充分的推广。

3.4 重视专业培训

面对“持续型”经济改革趋势,要进一步坚定走协调发展的线路。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中心思想,对森林环境调整工程建设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基于退耕还林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下,要懂得灵活应用灾害防治制度及信息化技术,构建更具先进性的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措施。退耕还林是地区绿化改造的重要工程,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全面规划与管理准备,拟定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管理对策。基于生态化准则下,要立足于整个地区的发展实况,做好管理方案规划与执行工作,减少对生态区域造成的不利影响。广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例如: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4 结论

新时期国家倡导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协调发展,退耕还林保护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之需求,做好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严格落实经济战略改革政策。退耕还林不是某个阶段的发展理念,而是贵州省长期坚持的战略决策,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经济协调制度,解决早期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

[1]吴士兵,印有瑜.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分析及选择[J].中国林副特产,2015(05).

[2]陈宇菲,丁静,刘志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及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

[3]李国德.息烽县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4]王婧,鲍雁辛.论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及其内在关系[J].商业时代,2015(14).

[5]武振.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当代经济研究,2015(11).

F323.22

A

1005-7897(2016)24-0057-02

2016-12-9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工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子午工程
工程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