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千年来,“坠入爱河”的不同方式

2016-03-08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3期
关键词:奥斯丁情妇伯爵



几千年来,“坠入爱河”的不同方式

其实爱情这个词,在不同的时期,是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过去几千年来,人们“坠入情网”的姿势一直都在变。

为国而婚

这个故事,最早要从公元前1775年说起。那时候叙利亚古城马里的国王,娶了隔壁国家的公主。

他们的这份婚姻当然不是因为爱情,和古时候大多数权贵的婚姻一样(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只是纯粹的国家交易政治联姻而已。

当时的马里城地处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贸易必经之路上,娶了公主可以进一步的扩大他的权势和财富。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娶了隔壁的公主之后,他把他的观念继续强加到了自己的子女身上。后来,他把他的八个女儿都嫁给了领邦的领袖,并强迫女婿们签条约效忠自己的条约。

这就是马里人的婚姻观,在这个时期,婚姻里不需要爱情,婚姻只需要看是不是对贸易,国家关系和战争有益。好的婚姻意味着土地,权势和财富。

这样为国而婚的“爱情”,在世界各个国家通行了上千年。

诗爱

时间跳到公元1147年的法国布拉伊。

他们的王子刚开始他漫长的航线,从法国出发绕过直布罗陀,穿越整个地中海,来到黎波里(今天黎巴嫩北部的城市)。

这么长途跋涉只为见黎波里的女伯爵一面——他已经深深爱上了她。

这位王子,就是我们现在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吟游诗人。

12世纪那会,他在全法国闻名。他的诗歌只有一个主题:爱情。

他大多数的诗都跟他对这个女伯爵的爱有关。他的终极梦想,就是拜倒在女伯爵的裙下,陪她吟诗作赋,于是这才有了前面的那一幕……

他对爱情的理解很特别,甚至在那个时代算很超前。他的爱情里不涉及子嗣,不涉王权,不涉财富,甚至不需要任何回报。诗人们从不想要和他爱的人有性关系,他们沉醉于一种所谓痴恋的状态。

不过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不怎么妙——

在航海这漫长的旅途中,他染上了疾病。各种死撑之下才勉强到了黎波里。女伯爵听闻赶来看他。他用自己生前最后的一丝力气看了女伯爵一眼,最终他安详地倒在了爱人的怀里。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女伯爵真人,然而也是最后一次。

没有见过却依在千里之外深深魂思牵挂,这就是那个年代吟游诗人的爱情观:爱情并不是要在一起,不需要用同一个马桶负担同一份水电费不用为琐事争吵而消散爱情,爱只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

对于这些吟游诗人来说,他们不用考虑生活琐事,只需要在脑海里肆意的想象自己跟对方的种种乐事,想象对方的容颜,这样就够了。

这是诗之爱。

淫爱

时间继续来到几百年后的1745年9月14日的凡尔赛宫。

一位23岁的巴黎美丽女子来到路易十五国王面前屈膝三次。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仪式,这姑娘得到了一个头衔:

“MaitresseDeclaree”(国王头号情妇)

她成了蓬皮杜夫人,和国王住在宫中。

当时国王已经结婚20年了,但婚姻并不意味着忠诚。

当时的欧洲王室依旧笼罩在政治联姻之下,国王们结婚只是为了国家之安稳,没有人会为此抱怨,这是当时上千年传统流传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那个时候,国王们也开始追求爱情,他们追求爱情的成果,就成了情妇。

当时路易十五有很多情人,最小的甚至只有14岁。

18世纪的凡尔赛宫里,大家的共识是:

婚姻≠爱情

婚姻=子嗣

爱情=激情,情欲,性爱

当时的人还没有出轨的观念,觉得有情妇理所当然。堂而皇之的,路易十五一边跟情妇们乱搞,一边跟妻子一起处理公共事务。

这时的爱情,是淫爱。

婚爱的先驱

我们来到1812年的英格兰。

那一年,杜伦第一伯爵想要娶身无分文但美貌过人的姑娘哈瑞特。

尽管双方家庭都很反对,家人们用尽一切方法阻止双方的婚礼。但是这对年轻人认为,觉得婚姻应该以爱情优先,功利其次。

为了逃避英格兰的法律,两人于是他们跑到苏格兰的一个边陲小镇秘密结婚。

(当时英格兰法律规定,如果结婚的两个人不到21岁,他们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才能够结婚,但是苏格兰没有这个规定。)

他们成了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典范,那个小镇成了违法婚姻的代名词。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婚姻应该是爱情的延续。

如果两人彼此相爱,那么家庭,国家,家族名声,职业,父母长辈,一切都可以变得不重要。

因为爱情而结婚的时代,终于开始了!

傲慢与偏见

接下来,是一个我们熟知的故事,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达西帅气又多金,他用“能解决你的一切问题”来对伊丽莎白求婚,结果就这么被她拒绝了,因为达西傲慢却又势利。

简·奥斯丁用《傲慢与偏见》表达虽然当时的女人拜金求奢,但是伊丽莎白的举动却传达出了颠覆性的全新观念——女人应该嫁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真正欣赏的人。

简·奥斯丁的爱情观里,只为金钱结婚是一场灾难,但是只为爱情而结婚,同样愚不可及。优质的婚姻需要温暖,柔软的心灵,还要有出色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总之就是,又要是暖男,又要会赚钱!

然而同时满足这样要求的人少之又少……于是她最后的观念是:世间只有少数人真正适合结婚。所以她写了那么多婚姻的故事,只有少数几个是完美结局的。

简·奥斯丁定义了现代爱情的理想状态:幸福取决于双方的成熟,需要双方互相适应。

正如同《傲慢与偏见》里达西最后放下了他的傲慢,伊丽莎白丢弃了她的偏见。这样,他们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爱是一件我们需要学习的事情。

荡爱

事情终于到了20世纪。

1965年,美国一个哥们脱掉他的泳裤,头戴鲜花全裸冲向大海,他成为最早的嬉皮士。

这群嬉皮士号召起了一项新的运动“自由性爱”

他们认为在现在的社会里,限制了太多的东西,不允许裸体,不允许同性情感,不允许婚前性爱(当时的),这有悖于天性,一切都会导致性压抑的产生。

他们认为一夫一妻制是错误的,一旦人们摒弃了婚姻的观念,各种嫉妒,通奸,出轨,离婚等等不当只事都不会发生。

这种“浪荡之爱”是对爱情一次浪漫阐述。然而,最后的结导致了一场灾难。

离婚之巅

2015年比利时获得了一个“殊荣”,他们拥有了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离婚率,71%。与此同时其他的几个国家是:英国42%,美国53%,匈牙利67%,葡萄牙68%。

如此高的离婚率其部分原因是人们婚后的普遍失落感,婚前的美好期望往往没有得到满足。人们没有感受到之前性解放思潮里许诺的那些幸福,更别说19世纪吟游诗人的那种浪漫主义爱情,爱情的梦想苟活于世,却不断让世人失望。

这才导致了现代社会,离婚的热潮。

为了今后婚姻的希望,要记得有牺牲,互相的牺牲。

婚姻涉及情感,情欲,物质,家庭,事业等等,我们在追求这一切的过程中会失败,但这个牺牲可以帮我们得到将近一半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爱情是对立又统一的,虽然我们会感受到它的诸多痛苦但仍然有一些美好的事情在其中。

(《每日商报》2015.1.2)

猜你喜欢

奥斯丁情妇伯爵
贪官的情妇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做我的情妇吧
情妇反腐为何一抓一个准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论《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艺术
伯爵山药
被情妇“打”翻的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