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苏区红军歌谣在旅游业中的发展

2016-03-07李静

当代旅游 2015年9期
关键词:苏区旅游业

李静

摘 要:红军歌谣是研究我国近代革命历史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今天,它也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以桑植县为例,分析了红色歌谣在旅游应用中的发展现状,以及红色歌谣在旅游应用中较为可行的模式和应用,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苏区;红军歌谣;旅游业;桑植;旅游模式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桑植县的地域环境

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西和渝东、黔东毗邻相连。湖南的四水之一澧水是从这里发源的,蜿蜒流荡,穿越九县,经安乡县注入洞庭湖。桑植隶属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全县总面积3 474平方公里。下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有45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2.6%。桑植县的大地构造单位属于新华夏结构体系。

(二)桑植县的红色旅游资源

张家界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是以山水风光游著称的,而桑植县的旅游属于民俗风情游,有着张家界的“后花园”美誉,是张家界核心景区的自然延伸和有机补充。贺龙元帅故居、贺龙纪念馆(洪家关乡境内),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纪念馆,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贺龙刀劈盐局旧址等红色遗址和景观。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湖南和湘鄂黔渝边区仅两处,分别是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和永顺县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三)桑植县的红歌资源

桑植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民族的先民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温柔动听的情歌,风趣活泼的小调,热情欢快的花灯,激越感人的小调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带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人民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进入当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革命以后,桑植民歌很快增添了革命新内容。顿时“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个碗大个疤”一类红色革命歌谣,像喷渤的泉水一样涌出来。歌颂军民鱼水深情的《门口挂盏灯》,便是贺龙领导桑植武装起义后,由红四军参谋长黄敖填的词。红色歌谣在桑植的史册里,在桑植人民的心中,它与桑植人民之间有着浓厚的革命情感。红色苏区8年,是红色歌谣黄金生长期。桑植县现搜集的民歌有8类1万多首,整理成册的有2300多首,红色歌谣有200多首。桑植的红歌多为山歌、小调和花灯调。如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不打胜仗不回乡》即属于小调;娓娓动听、流行全国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即属于五句子山歌;歌唱军民鱼水情的《十送红军》,即属于花灯。特别是摇篮曲《红军来了做主人》,旋律优美,被称为土家族的“下里巴人”,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二、桑植红色歌谣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步入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蓄势待发的阶段。桑植县的红歌也正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红色旅游的舞台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传承革命的意义。

(一)桑植红歌旅游产品的表现内容

1.桑植红色歌谣的政治影响力

曾经的桑植,山高林密,经济文化萧条落后、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历来爱唱山歌。在湘鄂西苏区,有红军的地方就有革命歌声。

这些革命红色歌谣,潜在的影响了当时参加革命斗争的中国农民的革命战斗意识,对现在的人民依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歌曲本身就具有呼吁的能力,一首强而有力的红色歌曲,可以带动人民的情绪,激发人民去认知,去实践。红色歌谣要想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入的了解歌曲本身蕴含的情感,通过各种方式去传达。

2.桑植红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艺术影响力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流行于湘西的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它是建立在五声羽调式上的民歌。整段歌共五句,表现了夫妻二人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2004年春节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厅的演唱轰动了全世界。桑植籍老红军战士最爱唱这支歌,在军营里唱,在长征路上唱,桑植人民也爱唱它,过去爱唱,现在也爱唱。著名音乐家瞿希贤说它是“金色的旋律”。 特别近些年在旅游接待、文化交流等活动中更为广泛传唱,主要源于这首民歌有着较强的艺术魅力。该歌曲有极强的生命力,流传甚广,是与它本身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完美的革命思想内容分不开的。同时,它也是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像张景平创作的《回来吧!贺老总》,湖南省歌舞团创作的《想红军》,彭梦麟创作的,(《湘鄂西组歌》中的〈送红军〉)、电影《贺龙军长》中的音乐等都是以该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二)桑植红歌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

1.景区表演

在景区举行红歌表演是最直接的旅游宣传,与游客之间零距离接触,很容易产生共鸣,湘西大多旅游企业都启用景区红歌演唱的形式来展现其旅游特色。

2.校园表演

桑植县大力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合作,将部分经典民歌编进中小学教材,鼓励学生学习、演唱桑植民歌。另外,县委党校将桑植民歌定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

3.节庆表演

为发展当地的旅游,弘扬伟大的爱国情怀,提高当地人民的旅游文化素质,桑植县政府近年来在节庆假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红歌表演。

4.国际表演

著名歌手桑植县文化馆音乐专干尚立武与向佐绒曾于1987年在波兰 、保加利亚演唱桑植民歌,并先后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演唱,其中演唱歌曲包括红色歌谣。民歌手黄道英2000年在英国巴比肯艺术节上演唱桑植民歌。2009年桑植民歌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演出,受邀赴联合国进行表演。2010年赴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举行了桑植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回展演。同年桑植民歌联唱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类)调演。

三、红色歌谣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模式与应用

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红色歌谣在旅游的发展道路上也渐渐的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各大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部门相继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寻找更利于旅游发展的方法,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与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应用是发展红色歌谣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模式

(1)红绿结合模式

(2)红古结合模式

(3)红俗结合模式

(4)旅游节庆模式

(5)红色演出模式

(二)旅游模式应用

紧扣红色歌谣的革命性、教育功能、审美价值,打造红色歌谣精品。将其推广应用于产品的营销、接待、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企业或地方特色商品的品牌名称,售后服务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

(1)旅游营销。城市花园的公共场合及旅游目的地休闲场地的大屏幕电视、公交车传媒宣传的宣传片,或设立动漫艺术作品、红色歌谣VCD、MTV等,时间的设定不可太长。

(2)旅游接待管理。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

(4)企业、地方特色商品的品牌名称。

(5)旅游售后服务。

四、促进苏区红军歌谣在旅游业中发展的建议

(1)积极挖掘、整理苏区红军歌谣,防止流失。

(2)利用红色歌谣开发以反映苏区红军革命文化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

(3)加强红色歌谣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扩大对外交流。

(4)引导全民参与,促进红歌和旅游休闲的融合。

猜你喜欢

苏区旅游业
第五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举行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人力资本投资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