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学者的黑帮生涯

2016-03-07尹洁

环球人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家窝点贫民窟

尹洁

书名:《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出版时间:2016年1月

“清晨7点钟,我在一个毒品窝点醒来。”这开头让你联想到什么?独闯虎穴的卧底警察,深入狼窝的新闻记者,还是惊恐度日的黑帮头目?这带着卡夫卡《变形记》味道的开头,为素德·文卡特斯撰写的《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定下了基调。醒来的那一刻,文卡特斯看到斑驳的墙壁下,一只蟑螂爬过漆布地毯。他所在的地方是芝加哥最著名的“城中城”贫民窟——罗伯特· 泰勒计划区。在位于2301号大楼1603室的毒品窝点里,20多名男女横七竖八地睡在沙发和地板上。他们前一晚的活动程序是这样的 :吸毒—酗酒—做爱—呕吐,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当清晨的阳光射入窗口,作为屋里唯一的清醒者,文卡特斯平静地看着眼前一切——黑帮生涯的又一天开始了。

那时的文卡特斯,真实身份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最初,他来到这个以贫穷、暴力和毒品闻名全美国的黑人社区,只是想收集一些调查问卷。当背着书包的他照本宣科地念出第一个问题“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时,遭到了周围年轻人的猛烈嘲笑。他们的小头目告诉文卡特斯 :“你不该四处问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就这样 ,跟着这位小老大,文卡特斯开始 了 长达10年的街头生涯。为了深入了解贫民窟的真实生态,文卡特斯进入了黑帮内部 ,一度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当他在黑帮内部“混”了3年、取得老大充分信任后,还曾被授权,当了一天真正的黑帮老大,为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意和纠纷充当“法官”,文卡特斯提出的条件是“不杀人,也不卖毒品”。正是凭借大量第一手资料 ,文卡特斯成就 了这部著作。在书中 ,他告诉 人们 :单靠个人的努力很难摆脱贫困状况;黑帮承担了“城中城”的部分社会福利功能;当地警察也是另一种黑帮 ;穷困人家自有活命的办法……尽管多数人的姓名和身份都做了匿名处理,但书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是真实存在的。

文卡特斯是个矛盾体。作为一名印度裔学者,他有理性和内敛的一面,话语简洁、声调柔和 ;他也有着冒险家的特质,好奇心过盛。当他被武装毒贩劫持为人质的时候,依然能镇定自如地与他们周旋、对话,最后安然无恙地被释放。这或许源自他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洞察与理解。在文卡特斯的眼中,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即使在最阴暗的角落,也依然有灰色的温情。

10年之中,这个地方似乎有着某种神奇的魔力,让文卡特斯离开后又不断地回去,以求了解更多内幕。他试图还原一个被妖魔化了的黑人社区,化解外界对贫民窟的深深误解。之前有太多关于贫困人口的著作,总是居高临下地、把这些和我们一样有呼吸、欢笑、挣扎、情欲和道德的人,脸谱化成一群猥琐而狡猾的愚民。文卡特斯却站在他们中间,用平等的视角描述了毒贩、租户、妓女、非法商贩、警察以及他本人,是如何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而艰难地生存,并尽力活得更美好一些。

现在,文卡特斯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以及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但他还是喜欢把自己称为“流氓社会学家”。

猜你喜欢

社会学家窝点贫民窟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来自贫民窟的科学家
严飞: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影像志
湖南省纤检局捣毁一“黑心棉”窝点
“70后”“80后”“90后”看素质教育
吃饭是什么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