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2016-03-05徐佳

无线互联科技 2015年21期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不足创业教育

徐佳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工科类大学生以先进的专业技术为依托,理应是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力量,拥有先天的创业优势。然而,也正因为工科的专业特点,使得大部分工科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知识短板,创业能力欠缺,因此解决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困境,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创业理念,完善知识体系并搭建实践平台,以此实现工科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具体分析了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势、不足;对策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其国内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加大,彼时创业教育作为就业的一道缓冲剂在美国兴起。相比而言,我国的创业起步较晚,自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2002年教育部把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其中5所为工科类高校)确立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及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刻不容缓。作为发展中国家,工科是我国的第一大学科,专业设置众多,学生体量最大,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意义重大。

1.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及创业优势

在我国,工科类大学生数量多,专业分布广。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以上。与文科生相比,工科大学生以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为依靠,更容易创造出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并通过资金、人力等市场资源的整合,实现成功创业。根据麦可思调查可知,工科类大学生占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最高,拥有先天的创业优势。

1.1高知识群体创业

与普通的创业者相比,工科大学生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动手能力突出,视野开阔。特别是主修信息计算机、机械设计制造、电气自动化、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工科大学生,掌握与当今时代紧密相关的先进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通过4年的大学历练,具有更多的科技创业潜力和更高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说,工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潮中高起点群体的代表,属于高知识群体创业。

1.2高技术含量创业

区别于文科类大学生,工科大学生具有专业技术的支撑,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敏感性和信息获取、捕捉能力更强。同时,在校期间他们往往需要跟随导师在实验室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实际调研,而大部分的科研课题是校企合作的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不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地断论,因而更符合时代要求。当软件开发、新材料科研成果成功转换为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产品时,其核心技术享有绝对的排他优势,在市场上具有不可模仿性。

1.3高平台支撑创业

相较于一些政府部门单纯地对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工科大学生创业的强大助推者高校不仅能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还能协调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软件扶持。高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工科大学生准确定位市场,挖掘创业资金,搭建创业团队,完成产品转化和升级等,为工科学生群体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此外,高校广泛设立的大学生创业苗圃、大学科技园等也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2.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从理论上来说,工科类大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拥有绝对的创业优势和平台,但实际操作中,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困难重重。

2.1创业自主意识不强烈

传统观念中,很多中国大学生往往把创业错误地理解为就业的补充,只有就业无望的状态下才会将创业作为职业选择。工科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相对而言,这类应用型、技术型的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因而绝大部分工科学生处于被动地“等待”就业的状态。同时,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专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缺位,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工科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创业意识淡薄。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就业与创业之间作出科学判断,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受此影响,对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常常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2.2创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通常来说,创业知识结构不单单涉及专业技术知识,也包含了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文综合性知识。实践表明,一个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对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综合知识领域广泛涉猎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成功率更高。而工科大学生在平时的教育学习中,往往单纯地偏重对专业技术的训练,忽视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创业必备知识的培养。知识结构的短板也容易使工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木桶原理”的限制。此外,即使部分工科类院校将创业教育作为通识课引入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但这些知识的教授也大多是理论性、原则性的,浮于表面而不深入。

2.3创业能力品质不完善

除了理论知识的短板,工科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品质方面也相对薄弱,特别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领导能力、耐挫力和心理素质等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敢冒风险。与文科生不同,工科学生受到的理性思维影响颇深,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实验室与物打交道,绝大多数的工科学生交际范围狭窄,人文社科活动的参与机会较少,比较安于现状。尽管少部分活跃的工科生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学生活动等形式使能力品质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受惠的全体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文化熏染中潜移默化地被激化和开发的,因此,有必要在工科学生群体中广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其能力素养。

3.解决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的对策

3.1强化创业理念,激发创业兴趣

创业从来不是就业的缓冲剂。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科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缩小,新的时代呼吁创新,期待创业。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改变以往功利化的目标定位,促使学生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并接受创业理念。其次,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的报告、讲座等,通过创业校友、创业名人讲坛等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强化创业理念。最后,进一步深化创业课程教育,将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创业通识课教育与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理论学习更接地气。

3.2完善知识体系,夯实创业基础

在充分利用原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完善工科学生管理、财务、法律等其他学科知识,增强其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一方面,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公选课、限选课的形式广泛设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心理教育等公共课,使工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创业所需的其他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全体工科学生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创业大赛、模拟营销、法律知识竞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工科学生参与社科知识学习的热情,从而进一步完善创业知识体系。

3.3搭建实训平台,提升创业能力

结合工科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创业教育服务系统的建立除了理论教学,更加离不开实践基地和平台的搭建。第一,以大学生科创项目、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契机,从课堂讲授转为实践操练,激活理论教学内容。第二,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企业课题,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熟悉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演变过程。第三,搭建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科技园等创业孵化平台,为有创业想法的工科学生提供试航的机会,并通过减免税收、房租、水电费等形式鼓励工科学生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实践创业。

猜你喜欢

工科大学生不足创业教育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