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朝侍丁制度

2016-03-05李雪

大观 2016年1期
关键词:唐朝启示影响

摘要:侍丁制度是唐朝为了更好的侍奉老人,确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制定的侍老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唐朝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朝;侍丁制度;影响;启示

古代中国,百善孝为先,老人是一个备受尊重的社会群体。《孝敬》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两汉皇帝授予平民老人鸠杖以提升其社会地位,以求提高社会尊养老人的风气。到了唐代,在国家制度层面,确立侍丁制度,确保老人老有所依,为后世尊老养老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垂范作用。

一、唐朝的侍丁制度

侍丁,即古代留侍父母的丁男。对于年高的耄耋老人,唐朝有所谓的侍丁制度。《唐六典》:“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贞观十一年诏:“百岁以上者,给侍五人……从兵有父母年八十已上者,番罢遣。”至玄宗天宝八年又规定:“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以上、妇人七十以上,宜各给中男一人充侍,仍任自简择,至八十以上,依常式处分。”政府规定在家境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家有男性75 岁,女性70 岁的老人,可以有一个中男充侍丁。对百姓中的老者,按不同的年龄段,予以免役、赐物和给侍等待遇。另外,老年人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免役的待遇。宪宗元和元年:“单身百姓,父年七十以上,及无父其母年六十以上,并不得差征镇。”这些规定,体现了唐政府对天下老人多方面的关怀和照顾,旨在使社会更好地侍奉老人。

《唐六典》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有一为成丁,六十为老。”据此可知,60 岁以上的人才算老人,但事实并非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以享受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厦门大学王福星教授在《唐朝尊养平民老人问题试探》一文中认为“在唐代能够享受到各项尊养待遇的平民老人,其年龄要求基本上是在八十岁以上,有时要求七十岁以上,但是不常见。”即便如此,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侍丁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对老人的晚年生活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二、侍丁制度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一)推动以孝为本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儒家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结为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兄弟这五种,成为“五伦”。所有的这些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是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皇帝本人也要遵照祖训恪守孝道,以垂范天下。唐朝政府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法令富有灵活性与弹性,对于犯罪之人,可以暂时推迟其流放之日,以赡养父母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法令,一方面体现了对政府对赡养老人的重视与对老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犯罪之人孝心的发现,推动了以孝为本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唐朝通过侍丁制度,将儒家的“百善孝为先”这一道德理念深入人心。

(二)保证老人晚年生活,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唐王朝推行侍丁制度,不仅使平民老人年老的时候能够得到照料,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生产上的劳动人手。唐朝均田令规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即平民老人中年事已高、患有疾病的老人可得四十亩田地,如果是掌管门户的还可增加二十亩。一般来说,由于老人年老体衰,大都已很难再独自耕种自己的那份土地,但是如果分给侍奉其的侍丁的话,那么就能保证老人所得土地不至于荒芜,获得必要的耕种与收获,老人晚年生活有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侍丁制度明确规定,作为侍丁,可以免除其劳役,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侍丁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生产劳动,并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使老人得到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对于那些年迈多病,行动不便或者鳏寡孤独的老人,尤其需要如此。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侍丁制度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启示

近年来,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突出,所谓空巢老人,指子女离开家庭后,老人晚年的物质生活、精神寄托、心理变化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关注,由此而引发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社会问题。唐朝的侍丁制度在国家法令层面保证老人晚年生活,对当前我国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国家保障老人晚年生活

侍丁制度是唐王朝为保证老人晚年生活,在国家制度方面所做出的规定,并且要求严格执行,除此之外,《唐律》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理论基础、规定了许多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条文。对于不尽孝道、不尊老敬老之人,有着明确的惩罚规定。《斗讼律》规定:“诸子孙违犯教令及供养有阙者,徒二年。”意为有条件而不供养老人者,要判处二年徒刑。《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为子孙遗弃长辈分家另过者,要判处三年徒刑。这些规定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生活上的照顾。当下我国社会,相对缺少这样一种法律规定,子女有能力而不赡养父母,得到的也只是社会舆论与道德上的谴责,而没有像唐朝如此明确的惩罚规定,在国家立法方面,应该对儿女不赡养老人、不孝敬老人的情况有所规劝。

(二)回归优良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

唐朝对于老人的尊重,其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当为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唐代帝王都极力提倡孝道,倡导以孝治天下,因而都特别重视《孝经》。皇帝大都听过大臣讲解《孝经》,唐玄宗甚至亲自注释《孝经》。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被贴上愚昧、落后的标签,学校教育中,诸如《孝经》这样的儒家传统经典书籍也未被列入学习课程当中,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方面,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不够重视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是一种真正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提倡孝道,尊老敬老。

历史有着为现实服务的功用,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制度,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唐朝侍丁制度是古代中国尊老敬老政策的典型,里面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当前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作者简介:李雪,女,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唐朝启示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信安王祎传小考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