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信仰的传承及功能

2016-03-05赵可欣张红

大观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传承功能

赵可欣 张红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间信仰观念等非经济因素也占据着乡村社会的突出位置,对乡村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分析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讨如何使民间信仰的有益因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民间信仰;功能;传承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仪式和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融入各种行为和规范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乡村的民间信仰观念也占据着乡村社会的突出位置,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一定存在着正功能。

一、民间信仰的传承现状

(一)了解与参与状况

在笔者观察与访谈中看到当地人信奉的民间信仰共有三尊佛,分别是:清水真人,法祖公,三代公。通过访谈,当地老人认为民间信仰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民间信仰会被传承下去,不会消失。

大部分人比较乐意参加民间信仰活动的,在大年初五村社进行大型民间信仰活动的时候,村里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来到广场上参加祭拜,每个人都遵从民间信仰活动的一些程序和仪式,显示集体具有整合的力量。宗教信仰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就是通过日常仪式等聚集方式维系的,由于外部日常的活动,使得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的功能在宗教的基本仪式中得到了发挥和强化。

老人对民间信仰活动的程序和仪式比较了解,而年轻人并没有对民间信仰活动的程序有深入清晰的了解。民间信仰是村民作为村庄里的一份子很自然去参与其中的。调查体现了集体对于信仰的影响,而非个人出于个人需求去参与民间信仰。

(二)对民间信仰的认知状况

大部分村民能够理性地进行民间信仰的活动,他们也相信参加民间信仰活动,祈求神灵的保佑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帮助,但并不完全依赖这种精神信仰,而是更多认为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

在村民的心目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联结集体的活动,对村庄整体发展起到的作用较个人而言稍大,而民间信仰对自身的影响比较小,很多村民认为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当地人概括其为“M村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勤读书,特别善经商。

二、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整合与安定功能

民间信仰能够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给人们以精神支柱,从而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农村,人们经常遇到各种灾祸和遭遇,在自己无力克服的时候,神佛就站出来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们便根据各自的需求找到相应的神明进行祈祷。尽管这些神佛并不能满足世俗的一切愿望,而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境况变好之后就会愈发心存感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安定情绪、安定社会的客观作用。

民间信仰会有相应的庙会活动或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也会与当地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二)维护村庄团结的凝聚功能

每年到正月初五这一天,M村的村民都会参与这一天的拜神明的民间信仰活动。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里,每一个人都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即使他们心中对于民间信仰的信仰程度不同,可是这个时候大家都在为了完成这样一个神圣而又普通的事情共同进行,保证初五的集会顺利完成。民间信仰对于维护当地村庄的整体团结和凝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样的民间信仰活动之中,增加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也对整个村庄每个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宗教救济功能

笔者在M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还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M村的庙里的香火钱已经积攒了三十余年,累积到现在有四十一万元。平常年间会将这些香火钱作为贷款借给本村村民,村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贷款,有的人贷的多,有的人贷的少,等到一年以后,贷款必须连本带利归还村里。这样的事例说明民间信仰具有一种社会资本的功能,使得信仰不仅仅具有宗教意义,更多了一层救济的意义,这是宗教的救济性,也是一种社会意义。就像以前依附在宗教下的义田义厂,利用其收益捐资助学,帮助村里临时出现困难的人,这也是宗教信仰能带给民众的实际意义。

(四)精神满足与文化建设功能

民间信仰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它的存在可以使得村庄更具有一种文化底蕴,让村民获得一种精神寄托,这对一个村子的文化建设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很久以前也许村里的人只关注温饱问题,务农种地,养家糊口,到了现在大家生活条件比较好了,就会开始寻求一些精神上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不同阶段便会有不同的需求。

M村的民间信仰也确实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作用。当地正在建设的老年活动中心便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这也归功于供奉佛像庙宇的香火钱的支持。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无疑给当地的生活添上了色彩,丰富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有了可以娱乐的场所,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除此之外,村里还有一些关于民间信仰的戏台表演,也是民间信仰活动所能带给大家的一种文化上的寄托表现。

三、结语

民间信仰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道德信仰体系的精神资源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正功能,并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持。在保护传统民间信仰及其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对民间信仰等有利于现实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进步的积极引导下,将民间信仰重新整合,使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与民间信仰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很有必要的。民间信仰的有利因素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其传承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英.论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宗教思想[J].社会科学论坛,2006(14)

[2]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田冲.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0

[4]矫凯,司汉武.民间信仰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考察[J].商业时代,2009(15)

[5]甘海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赵可欣(1992—),女,汉族,陕西乾县人,硕士在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通讯作者:张红(1968—),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传承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