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宗喀巴《缘起颂》中的基本理路

2016-03-05许会梅

大观 2016年1期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宗喀巴<缘起颂>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MYYJS2015007)阶段性成果

摘要:《缘起颂》是宗喀巴40岁证道之后的著作,总结了宗喀巴的思想精华。全颂首先表达了对佛“见说缘起”的赞叹,然后阐述了“缘起与性空的关系即缘起自性空”,接着论证了“缘起自性空”,反驳了“外道之人的边见”,最后赞美了“佛说缘起的功德”,结尾感恩回向。全颂言简义丰,将对佛的赞叹贯穿其中,且逻辑顺序巧妙,蕴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阐发了深奥无比的中观哲理,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学论文,因此,《缘起颂》中的基本理路值得探究,本文将浅谈之。

关键词:宗喀巴;缘起颂,缘起,性空

一、赞叹佛“见说缘起”

《缘起颂》,主要是宗喀巴因佛观见了缘起法而赞美佛之功德,颂词开头即先赞美佛“见说缘起”并礼敬佛,接着解释了赞颂缘起的根本原因和阐述了缘起之理的基本观点。这种开头先礼敬和赞叹的表达方式是佛教的基本表达形式。然后解释赞缘起的原因,这样首先消除了疑惑,告诉人们缘起之重要。后面表述缘起之理的基本内容,进一步详细表述缘起之理的基本观点。这样循序渐进引导人理解后面的内容。

(一)总赞佛“见说缘起”

宗喀巴开门见山,首先表达对佛“见说缘起”的赞美和敬礼: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宗喀巴在《缘起赞》中,不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与正确,而是以佛陀通过自己的悟道,并宣讲了缘起这样深奥的法门为理由,来赞扬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缘起赞》的由来。

(二)赞缘起的根本原因

礼敬完毕首先解释赞叹缘起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缘起能灭无明,缘起是诸法之心要: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世间所有衰损,其根源,就是无明。见到、证悟到什么样的法,才能摧毁、断除无明呢?那就是缘起性空。“缘起道是圣教心要,一切具有中观正见者应善通达。他认为一切事物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也没有独立发展的能力,为何执为有呢?又,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名言概念上的假有,岂可说为无?一切具有生死坏灭变化的事物是寄于妄执假有为实有。”[1]

(三)赞佛“缘起之理”

随后,宗喀巴对缘起之理表达了赞叹之情,并提出了缘起性空的思想: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稀有善教诲?什么事物依靠因缘,什么事物便无自性。同时,佛讲的缘起之理能断除外道邪执: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网尽断门。没有证悟的愚者所执著的东西,就是对缘起的各种坚固偏见。因为有了这些偏见,就会把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有智慧的人观察缘起,则带来的是智慧。通过了知缘起的智慧,就可以断尽轮回、戏论的网罟。

二、阐述缘起与性空的关系

第一部分由赞佛初步引到了缘起与性空,这一部分就详细阐述缘起与性空的关系,即缘起自性空。首先讲,佛说自性空的根本前提是缘起,认为性空与缘起相违背的人是理解不了的。然后解释了自性空与缘起有是圆融一味、毫不相违的,顺此又引出了与缘起之理相悖的常断二边的见解,此二边之见只会让人堕入苦恼。最后再次赞叹缘起,并表达了缘起之理并非全部空掉现象、也并非承认自性存在这样的观点。

(一)性空之因即是缘起

宗喀巴认为,缘起是性空之因: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意思是,佛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人,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缘起。缘起与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怎么样抉择一切都是空性呢?缘起的道理,就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之因。

(二)自性空与缘起有不矛盾

宗喀巴认为,空性和缘起是不矛盾的,许性空者一切事成: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在证悟空性之后,就能理解空性与成立,性空与作所作是不矛盾的。虽然是空性,但也可以有作和所作;在有作和所作的情况下,同时也是空性。在本质上是空性的,但是外境因果是显现的,外境显现与本性空无是不矛盾的,正因为性空,所以才需因缘和合生诸现象。

(三)缘起性空并非二边断见

宗喀巴认为二边断见不成立: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如果见解与前者相反:认为空性和作所作,是相违而不能圆融的。凡是空性的东西,都没有“用”,也即没有作和所作;凡是有用,也即有作与所作的东西都不空,都是真实的,就会堕入极端的边——断边和常边。

(四)再次赞缘起

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教法中,一再浓墨重彩地称赞证悟缘起: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我们一直都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有些人又认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产生了唯心的观点。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都是不对的。无论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错觉。

三、论证“缘起义即性空义”

第二部分阐述了缘起与性空的关系即缘起自性空,这部分就论证了缘起自性空。首先从有待无待方面讲,万物观待因缘,没有独存之物,故得出万法自性空无之结论。接着从有自性和无自性方面分别解说。若有自性,则一切不可改变,那么众生脱离轮回亦不可能。若无自性,则万法待缘而起,离苦得乐、入涅寂静都有可能,一切法皆不相违。最后再次赞叹了缘起性空无违无碍和缘起之理的稀奇。

(一)万法观待因缘,故万法自性空无

所有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观待的、有条件的。宗喀巴说:无待如空华,故无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不观待、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东西,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永远不会产生。世上没有任何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如果物质的本质存在、实有,那它的产生就不需要依赖因缘。如果某个实有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那实有与观待因缘二者就是相违的。凡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不能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

(二)若有自性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盘,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法尊法师总结说:诸法缘起故,说性空应理,不尔涅盘等,为说不成立。”[4]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有一个实有的本质,那就不会有涅槃。不仅没有涅槃,也没有办法灭除任何戏论。因为实有的东西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永远不会毁灭。同时,如果戏论,也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有自性,那也不可能毁灭。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嗔心、欲望等任何情绪,在达到高潮后,都会趋于毁灭。这就说明,凡是有诞生、有毁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不真实的假象。

(三)若无自性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一点点的自性,无论六道轮回或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当中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都是以此因生此果。没有自性与此因生此果虽然看似矛盾,但却是皆可成立、互不矛盾的。“法尊法师总结说:故自尊莲口,说法本无性,狮音所宣说,于此谁见难?缘起故性空,诸建立皆成,说遍离边见,是为无上说。”[5]

“因视一切存在是缘起现象之‘有,非独立不变自性的‘有,是独立不变自性的‘无(空),非缘起现象的‘虚无,故不陷入绝对的有空之见的错误深渊,这正是揭示真理的佛陀之言,说事讲理,所向无敌的原因所在。”法尊法师总结说:“诸法自性空,作所作皆成,双运稀有教,礼宣说大师。”这也是对缘起性空的赞美。

四、破斥外道人之边见

外道往往偏执一端,不信不解空性之义。此部分即是对外道的破斥。

(一)外道不信不解性空之义

已经被无明愚痴所驱使,并成为无明奴隶的那些人,他们与释迦牟尼佛作对,不喜欢释迦牟尼佛,时时挑衅、寻隙,不能接受甚至忍受无有自性的空性学说的胜妙之声,这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如果已经接受过佛陀的教育,却不能忍受佛教最核心、最珍贵的精华——缘起性空狮子吼声,这就是很奇怪的现象了。

(二)破外道执

外道执有,陷入常见,但是,如果有人因为缘起这个名词,却反而执著是有自性,那是不应该的。法尊说:达性空方便,即于缘起理,执性有众生,无性如何引?有什么办法,能引导这些人进入无上空性之门呢?答案是没有!本来缘起法门是引导众生进入空性最殊胜、最善巧的解脱宫殿的阶梯,也是佛陀极力赞叹、欢喜的胜妙之道,但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的一些修行人,却反而会因为缘起这个名词而执著为有自性。

(三)缘起无能胜者

在宗喀巴看来,缘起能对治一切外道的理论。缘起无容他难,缘起于余起定智理,缘起止灭过失起定智理,缘起通达所说义趣与安乐故起定智理,并且总结了缘起理论。要客观地去观察和解释世界,既不能把没有的东西当成有,也不能把有的东西说成无。常边和断边,也即有边和无边的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曲解。正确的解释方法,就是“缘起”。如宗喀巴说: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五、赞佛宣讲缘起之功德

以上论证完缘起性空之理,以下即是宗喀巴对佛之功德的赞美。首先是缘起之利益,即让人离苦趋寂、烦恼熄灭、自利利他,然后宗喀巴表达对佛的追随,接着说自己随师求法的原因和方便等,最后再次赞叹佛见说缘起。

(一)缘起之利益

缘起能离苦趋寂、熄灭烦恼、破邪显正,自圆其说,自利利他。正如宗喀巴说:尽尊所垂教,依缘起性转,彼为涅盘故,尊无不趣寂。美哉尊圣教!随至谁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谁不持?能降诸怨敌,离前后相违,与众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二)随念佛的教理

宗喀巴认为,虽然没有机会从佛陀那里亲自听法,但一想到《心经》、《般若摄颂》以及其他般若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当年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虽然不能当面恭聆佛陀的教诲,但仍然有机会阅览凝聚着智慧结晶的佛教经典,这也是当年佛陀在灵鹫山上一字一句亲口说出来的。一想到这里,心里就显现出佛陀当年讲法的美妙身影,顿时像酷热夏季的清爽月光,将炽热烦恼赶得无处遁形。

(三)宗喀巴求师学法

因当时佛法废弛,宗喀巴感叹道:于此奇胜教,诸不智众生,周遍起纠诤,如跋缚罗草。虽然佛陀的妙法无比奇妙、殊胜,但很多没有智慧的众生,却会故意挑起各种纷争,像跋缚罗草一样乱七八糟、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看到各个宗派观点不一致的情景,宗喀巴随学诸如龙树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真正的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观点,努力探索、研究佛经,反反复复地寻求佛陀最究竟、最终极的真正密意。

(四)总赞佛见说缘起

一切佛事中,语事为第一,彼复因此故,智由此念佛。意思是,在佛陀所有的度化众生方法当中,语事业是最高深的。而在佛教的语事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缘起空性。

六、感恩回向

此处即到了全颂的末尾,末尾处回向是佛教的基本表达形式。此处表达了宗喀巴对佛的感恩以及对佛教的愿望和期待,全颂才得以完整。宗喀巴感恩佛的缘起法,并回向了五个方面:愿一切众生能得善士摄受;愿圣教与世长存;愿以生命住持圣教;愿勤方便增广缘起教法;愿诸护法助伴不舍永远护持。这体现了宗喀巴利他的大乘菩提心。

【参考文献】

[1]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32

[2][4][5][7][8][9],法尊,《缘起赞论略释》

[3]慈诚罗珠堪布,《缘起赞略释》

[6]多识·罗桑图单琼排.佛理精华缘起理赞[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49

作者简介:许会梅,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传佛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