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已知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2016-03-04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32期
关键词:进率认知结构知识结构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 周 康

从学生已知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 周康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正迁移理解所学知识,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正迁移知识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新授知识与学生哪些已有知识联系紧密,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一、由此及彼,优化知识结构

彭永新在《微观探析数学本质的三重境界》一文中指出:“由此及彼,用联系的观点丰富数学概念的意义世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优化知识结构。

例如,“分数乘法”单元中的例2:“小星做了10朵绸花,其中是红花,红花有多少朵?”教师先让学生分析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三年级所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列出10÷2=5(朵)、5×1=5(朵)的算式。也就是说,根据题意“10朵绸花的是红花”,可把10朵绸花平均分成2份,红花是其中的1份。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然后教师出示以下习题,让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0朵绸花的3倍是多少朵?列式:10×3

10朵绸花的一半是多少朵?列式:10×0.5

……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也就是说,学习知识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类比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把要研究的新问题和与之类似的原有知识、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联想,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教师把同样的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条件和列式的观察,找到列乘法算式的依据,使教学水到渠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体会两种解法间的联系,使学生发现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这样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认知结构得以优化。

二、由表及里,构建知识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不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引起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改组(顺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产生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握知识的发展方向,这样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交流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方法:先出示两条一样长的线段,一条线段标1分米,另一条线段标10厘米,1分米=10厘米;接着出示边长是1分米和10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由此得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计算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依据前面的分析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以此类推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通过这样的准备和暗示,当投影出示例12中棱长是1分米和10厘米的两个正方体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的推导: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这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由此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也是相等的,运用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计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1立方分米和1000立方厘米,依据前面的分析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以此类推得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再对相邻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与相邻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相邻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进行观察和对比,发现如果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则对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即10的平方,对应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0的立方;如果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N,则对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N的平方,对应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N的立方。

上述教学,通过线段→平面→立体三者之间的层层递进,既避免了只依据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实施教学所产生的局限与狭隘,帮助学生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理清知识间的脉络,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由浅入深,理解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若前面的知识学生能灵活掌握,那么后面的教学就可以顺利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转化意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高之间的关系(相等),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前面研究的结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后,学生观察对比这两个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都是通过“拼”的方法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且能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三角形的面积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呢?”再引导学生将原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是“原来梯形的上底×高÷ 2”和“原来梯形的下底×高÷2”,把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梯形的面积,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这样教学,把学生从“拼”的思维引向“割”的思维,避免了思维定式和训练的僵化。通过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水平,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感悟“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突出知识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得到延伸和扩展,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让学生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产生的正迁移进行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通过举一反三,把相关联的认知合理再组织,以最佳的序列来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这样教学,既引导学生构建、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责编蓝天)

G623.5

A

1007-9068(2016)32-033

猜你喜欢

进率认知结构知识结构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进率之家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单位”换算想“进率”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千克和克
童谣KTV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