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使用需求甚解
——成语语义误用例析

2016-03-04邵露瑶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
关键词:望文生义古代汉语典故

○邵露瑶

成语使用需求甚解
——成语语义误用例析

○邵露瑶

成语在音、形、义方面都存在误解误用现象,其中语义误用现象最为突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不明典故是成语语义误用的三个方面。文章以三个容易误用的成语为例,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成语的语义误用现象进行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成语的误解误用现象进行了简评。

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 不明典故

一、引言

成语是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固定短语,源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口头故事。它们形式整齐、音律和谐、言简意赅,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宝藏。然而,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当今成语在音、形、义方面都存在误解误用现象,其中语义误用现象最为突出。学者们从意义、色彩、使用对象、使用语境等方面探讨了成语误用的类型和原因(张拱贵,1981;潘维桂,1995;杨刚华,2006;赵丕杰,2012)。笔者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成语的语义误用进行细致探讨,以三个容易误用的成语为例来说明语义误解误用的类型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成语误解误用现象提出应有的态度和立场。现代汉语中的错误用例和正确用例均选自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及《人民日报》等报刊中近十年来的新闻文章,古代汉语的用例均选自北大语料库和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具有代表性。

二、成语语义误用的三种类型

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和不明典故是成语语义误用的三种类型,下面分类进行讨论。

(一)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发展至今,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对古代汉语词汇意义不了解,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去解读成语,就会造成望文生义之误。比如:

(1)a.对于他们,较不得真,你就当是电视台后半夜播出的肥皂剧中插播的广告,可侧目而视,亦可闭目养神,切不可当成正剧来看。(《人民日报》2006年1月28日11时)

b.在等待法院判决的同时,在相信神圣法律的同时,也要听听“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群众呼声,看看嗤之以鼻、侧目而视的群众表情。(人民网2009年5月27日)

c.在等火车的时候,中国人一坐下来立即围桌打牌,大呼小叫,周围的欧洲人频频侧目而视。(新华网2012年07月20日)

以上三例都将“侧目而视”误用为“轻视、瞧不起”,这显然是对“侧目”产生了误解。“侧目”即斜着眼睛看(《现代汉语词典》)。在日常生活中,斜眼看人确实有“轻视”之义,因此人们容易望文生义,将“侧目而视”理解为“轻视”。要理解“侧目而视”,就要明确“侧目”在古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侧目”表示忿恨、忌惮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下》:“睊睊胥谗。”赵岐注:“在位者又睊睊侧目相视。”焦循正义:“侧目:忿恨之貌。”《盐铁论·周秦》:“百姓侧目。”张之象注:“侧目:言深惮之也。”(《故训汇纂》,141)“侧目”经常与表示畏惧、忿恨义的词句连用,如《北史·刘洁传》:“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旧唐书·后晋》:“六年夏旱,时王守澄方宠郑注,及诬构宋申锡后,人侧目畏之。”《后汉书·梁冀传》:“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明史》:“诸人以次获谴,朝右耸然,而侧目怨咨者亦众矣。”以上例句中“侧目”都无轻视之义,而表示畏惧忿恨之貌。可见“侧目”在古代不是由于轻视而斜眼,而是由于拘谨畏惧不敢正视而斜眼。明白“侧目”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侧目而视”的含义了。

“侧目而视”语出《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这是描写苏秦衣锦还乡时“前倨而后卑”的妻子恭敬畏惧的样子。《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这是汲黯指责张汤的话,意思是如果非按张汤之法行事的话,一定会让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自是公卿见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这是描述王凤权势熏天、官员忌惮畏惧的景象。可见,“侧目而视”的正确用法应该是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汉语大词典》,240)。如:

(2)a.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吴子牛,便以一部在悬疑神秘中透着阳刚豪气的《喋血黑谷》令中国影坛侧目而视。(《人民日报》2006年1月28日)

b.似在弹指一挥间,中国成了一匹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黑马,国际地位变得举足轻重,令人侧目而视。(《南方日报》2009年07月08日)

c.没有思想市场,社会即失去活力,人民侧目而视,不敢说话,有错无人敢谏,也就丧失了纠错机会,更谈不上择善而从。(人民网2012年11月7日)

(二)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成语误解误用的另一类型。成语言简意赅的特点要求它每一个字都要承担一定的含义。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人为地忽略某一个字,就会造成误解误用。例如:

(3)a.更让人激动的是,在昨日的比赛中,德国电视台解说员几乎把德语中所有溢美之词都献给了申雪/赵宏博,无冕之王申雪/赵宏博确实用完美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江南时报》2004年03月26日)

b.法国的超规格接待,如红毯铺地的欢迎、总统的热情拥抱与溢美之词等,都是麦凯恩到访时未能享受到的礼遇。(《 人民日报 》2008年7月29日)

c.国际棋联训练委员会主席阿德里安对侯逸凡的表现也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她有能力超越小波尔加。(《人民日报》2012年2月3日)

以上三例都忽略了“溢”字,将“溢美之词”误用为了“赞美之言”,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水满而出为“溢”。《说文·水部》:“溢,器满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或曰:加于内曰益,出于外曰溢。”《国语·越语》:“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郑玄注:“溢,盈溢之言也。”《汉书·东方朔传》:“溢于文辞。”颜师古注:“溢者,言其有余也。”《晋书·五行志上》:“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余日,伊、洛、河、汉皆溢,岁以凶饥。”《辽史·列传第三十七》:“满当思溢,安必虑危。”《红楼梦》第十三回:“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以上例句中的“溢”都是“溢出”之义。在“溢美之词”中,可作过分之义解。

“溢美之词”语出《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庄子明确地指出了“溢美”“溢恶”之言都与虚假之言类似,有损于信誉,可见“溢美”不是赞美,而是失真的赞美。《论衡·是应》:“夫儒者之言,有溢美过实。”《三国志·魏书》:“臣松之以为凡相称荐,率多溢美之辞,能不违中者或寡矣。”《朱子语类·卷五七》:“称人之善,不可有心於溢美,称人之恶,不可溢恶,皆不为已甚之事也。”《曲洧旧闻》:“如此,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以上例句中的“溢美”都是“过分赞美”之义。可见,“溢美之词”不是纯粹的赞美之言,而是过分赞美的言语(《汉语大词典》,1108)。过分赞美则有失真实,与赞美之义大相径庭,不能用于称赞他人。“溢美之词”一般用于自谦,也可用于指责言论不实,或用于否定句中强调称赞的真实性。如:

(4)a.有关媒体却报道了该公司为古城建设奋力拼搏的消息,文中不乏“历尽艰辛终不悔”“成就令人叹为观止”等溢美之词,用心昭然,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不满。(《人民日报》2006年1月28日)

b.胡锦涛这次访日被称为一次“历史性访问”,显然不是溢美之词。 (《中国新闻网》2008年5月22日)

c.有人说我获得了成功,有人说我取得了胜利,这都是对我的溢美之词。(人民网2012 年6月14日)

(三)典故不明

成语自有典故和出处,若对其典故和出处不了解,而从字面上理解成语,也容易造成误解误用。

(5)a.与犯罪分子打交道,无疑是一种“高危行为”,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也会遭遇不测,那么一个手无寸铁、身无长物的业外人士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运气一直都会那么好呢?(《南方都市报》2004年02月27日)

b.名落孙山的那段时光度日如年。细皮嫩肉的我身无长物,无条件地跟着父母在炎炎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割稻、插秧……(人民网2007年11月05日)

c.然而,在现实的人生里,除了体型惊人,杜勇更多只是别人眼中身无长物的“失败者”。(《人民日报》2014年7月16日)

以上三例都将“身无长物”误用为了“身无长处”,这一方面是对“长物”的词义不了解,另一方面是不清楚该成语典故而造成了误用。

“身无长物”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从会稽还……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东晋时期,王恭生活俭朴,他从会稽回来,王忱去看望他,觉得他家的竹席很好,便向王恭索要,王恭转手相送,自己改用草席。王忱得知后过意不去,王恭便说自己为人没有多余的东西。可见,“长物”不是特长、长处,而是指多余的东西。白居易《寄张十八》:“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苏舜钦《迁居》:“长物动数车。”刘克庄《最高楼(乙卯生日)》:“锦袍夺去饶之问,虎皮撤起付伊川。剩空身,无长物,可飞仙。”《醒世姻缘·义士必全始全终》:“邢皋门道:‘……况且钱财都有个分定,怎强求得来?蒙兄馆谷了这几时,那真得处不少。那身外的长物要他做甚!’”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賸义》:“好在我身无长物,就带了那管秃笔,跑到了上海地方。”以上例句中“长物”都无“特长”之义,而是指多余的钱财,因而“身无长物”后来用于形容极度贫困(《汉语大词典》,2286)。

此外,“身无长物”的“长”cháng实际上是误读,本应读作zhàng。“长”字本来有三个读音,分别是cháng、zhǎng和zhàng,其中只有读作zhàng时才有多余之义(《故训汇纂》,2394)。《广韵·漾韵》(404):“长,多也。直亮切,去漾,澄。”《集韵·漾韵》:“长,余。”《天雨花·六回》:“济川贪有长头赚。”段成式《柔卿解籍戏呈飞卿》:“未有长钱求邺锦。”这里的“长头”“长钱”都是“多余的钱”。由于“长”字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cháng和zhǎng两个读音,因此“身无长zhàng物”被误读成“身无长cháng物”,而“长物”的“长”也很容易被误解为“长处”的“长”。

读者明确了“身无长物”的典故及“长物”的含义,就不会误用。如:

(6)a.来自重庆的二十岁少女蒋红,上岸之后泪流不止,浑身湿透的她,行囊尽失,身无长物。(《人民日报》2003年9月1日)

b.陆绩为二十四孝中怀橘遗亲之孝子,后任郁林太守返苏,因清正廉明,身无长物,空船难渡海,便载石压舱以归,人称“廉石”。(《光明日报》2008年01月14日)

c.在保山地区,杨善洲是有名的“穷人”,身无长物、家徒四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04月06日)

三、成语语义误用原因简析及态度问题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汉语发展至今,许多词义已经发生了演变。成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它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用法,含义相对稳定。因此,若不清楚词义演变的源流,不了解成语的典故出处,按现代汉语的思维去解释成语,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误解。汪维辉、顾军(2012)从音、形、义等方面归纳了词语误解误用的原因,同样适用于成语。文中三例,“侧目而视”的误用可以归因为意义干扰,人们对“侧目”的误解造成了误用;“溢美之词”的误用可以归因为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修饰语“溢”的人为忽略造成了误用;“身无长物”的误用则可归因为读音干扰,“长”的多音现象造成了误用。

当然,成语的误解误用义也可能发展成为新义。究其原因,这是由语言约定俗成的本质决定的。词义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成语的误解误用一方面是由词义演变而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词义演变的过程。对于成语的误解误用义,我们要区分对待。语言具有社会性,对于那些积非成是、约定俗成的成语,我们要清楚它的本义和新义;对于正在演变过程中,误解误用义还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成语,以及那些社会完全不认可其误解误用义的成语,我们要严格纠正其误用现象。

四、结语

作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认为,不管成语的误解误用义是否成为新义,我们都要从语言源头了解成语的本义。成语使用需求甚解,我们探求语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中了解成语典故,是对普通成语学习者来说最为适用有效的方法。

[1]潘维桂.谈谈成语的误用[J].新疆新闻界,1995,(01):41.

[2]汪维辉,顾军.论词的“误解误用义”[J].语言研究,2012,(03):1-8.

[3]杨刚华.成语误用的类型[N].语言文字周报,2006-08-23.

[4]赵丕杰.成语误用现象剖析[J].青年记者,2012,(25):47-50.

[5]张拱贵.成语辨正[J].中学语文,1981,(04):44-46.

[6]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陈彭年.广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邵露瑶 广东广州 暨南大学中文系 510632)

猜你喜欢

望文生义古代汉语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不可“望文生义“的英语副词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闻鸡起舞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