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滋味说”视角下看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2016-03-04○袁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
关键词:钟嵘滋味古典

○袁 晗

从“滋味说”视角下看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袁 晗

“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成为评价诗歌品格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些年来,研究“滋味说”的文章有很多,但是,研究学者大多将其作为古代的文学评论论著来研究,将其与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相结合起来研究的还比较少。因此,文章将尝试从“滋味说”视角下看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并对当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提出借鉴性的建议。

滋味说 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作为最为传统的学科——语文,她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与精髓,新课改以来,古典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学界提出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1]的要求。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着重于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高考指向性非常的明确,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不浓,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没能真正得到提高。笔者根据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实际,对钟嵘的“滋味说”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并且为当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找寻解决办法,也希望为目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发展道路奉献绵薄之力。

一、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虽然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但是却因为一部分教师的文学素养较差,自身缺乏古典诗词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使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不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改革完善,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教师过分强调诗歌教学的功利性

诗歌教学本身应该是“文学性”的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应带有功利性的色彩。而高考恰恰是功利性的考试,古典诗歌默写与鉴赏部分占分不低,并且比较容易拿分。有些老师为了保证这一块不让学生丢分,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而教学,美感荡然无存。

(二)教师缺乏诗意情怀

诗歌之所以为诗,是它具有本身独特的性质——诗性。在古代,诗歌是大众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而如今,却鲜为人知。如今中学诗歌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诗意情怀的缺失。有些老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理性地肢解诗歌,导致诗味全无。

(三)部分教师古代诗歌理论知识不足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所包含的文学性认识不足,文学修养不够,平时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很少,缺乏古典诗词的理论知识,也缺乏掌握诗歌教学课堂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中缩手缩脚,教学内容也都拘泥于教学参考,不敢往其他地方拓展。这样不仅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不利,更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滋味说”的内涵

(一)“形象鲜明”

钟嵘强调鲜明的形象对于创作“有滋味”的诗歌的重要性。他反对“理过其辞”的诗歌,认为这些诗歌背离诗歌创作的初衷,没有“滋味”。他赞赏张协等人的诗歌对“形象”塑造的重视,因为只有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够通过这些形象表现出来。

(二)“文已尽而意有馀”

钟嵘所说的“文已尽而意有馀”,实际上也就是“兴”。这是一个全新的解释。“文已尽而意有馀”是使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这是一种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味的艺术手法,能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诗就是“有滋味”的诗。

(三)“自然英旨”

钟嵘论诗强调情真意切,反对造作雕琢,他认为“有滋味”的诗歌,贵在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提倡的是一种自然之美。他反对齐梁时代风靡一时的声律论,其过分讲究声律会阻碍诗歌真实意义的表达,在钟嵘看来,“自然英旨”既是诗歌的重要审美标准,又是“滋味”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滋味说”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启示

(一)高中古典诗歌鉴赏重在“品情”

《诗品序》中提到“《诗》可以群,可以怨。”[2]其中的“怨”就是指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抒发情感是古典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无论是帮助学生梳理字词、解释意象还是解释表达方式、鉴赏诗歌语言,都要以“品情”为中心来展开,引导学生了解意象之外诗歌中所隐含的诗人的真挚的情感,使学生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方面获得升华。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重在指导学生体会陶渊明回归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另外,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悟,而是去引导学生深入对诗歌的鉴赏,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去领悟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所具有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重视诗歌的诵读

钟嵘在《诗品》的序言中曾说过:“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3]在钟嵘看来,诗歌需要吟诵。诗歌是一个情感含蓄隽永的文体,那么我们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心境,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必须对诗歌进行诵读。读者通过反复诵读,既可以读懂诗歌的内容,又能够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中,不能缺少“读诗”的声音。

(三)引导学生形成“知人论世”的意识

“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评论诗歌的重要方法,新课标中也强调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知人论世”方法的使用。这是因为古代诗人是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诗歌中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个人品性和人生遭遇。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知人论世”的鉴赏意识。但是,又不能简单地将“知人论世”当成告诉学生诗人的生平事迹,并在诗歌教学的一开始都灌输给学生,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随着诗歌教学的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四、结语

“滋味说”的提出为诗歌批评提出了新的标准,也为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指引了新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用心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多学习一些古代文论的知识,为自身的职业成长作积累。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3]杨焄译注:《诗品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页。

(袁晗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

猜你喜欢

钟嵘滋味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春天的滋味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钟嵘论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