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更名为“汉语”有利于语法知识的定位

2016-03-04钱爱华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母语语文课程

○钱爱华

“语文”更名为“汉语”有利于语法知识的定位

○钱爱华

“语文”课程更名为“汉语”,彰显了“汉语”特色,将给人们正确认识中学语文课程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定位问题带来契机,把“语文”更改为“汉语”,名正而言顺,有利于正确看待“淡化语法”的问题,从而确立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应有的地位。

语文 汉语 语法知识 更名 定位

上世纪末以来,国内要求语文课程更名的呼声越来越高,主要意见有:“国语”“汉语”“中语”“华语”,而更多的学者支持变更为“汉语”。“语文”课程更名为“汉语”,彰显了“汉语”特色,有利于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确立应有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按照叶圣陶先生的意见,“语文”指的就是语言,“实际上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知识系统和语言规则,又包含了按照这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1]

顾名思义,“语文”和“汉语”仅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两者的差别。“汉语”的“语”不仅包含“语文”的种种内涵(口语和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言语等),而且最重要的是“汉语”的“汉”突出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特点。这里我们无意过多地阐释“语文”课程命名的历史背景及与其他名称高下的问题,仅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归正为“汉语”后的母语课程能够突显中华民族语言的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本民族语言的意识,培养国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对提高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不无裨益。

某种意义上,课程名称也是导致人们忽略语文课程中汉语语法知识的原因之一。把“语文”更名为“汉语”,有助于强调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也就明确了我国母语教育中指导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必要性,在语言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汉民族语言语法特点的认知水平,最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本民族语言的应用能力。“语文”“汉语”名称更换问题,看似“锱铢必较”,其实这里的“咬文嚼字”很有必要,意义非凡。

“语文”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课程名称,一般认为沿用下去符合认知习惯,也无大碍。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言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的各种竞争中日益加强,世界上许多国家越发重视自己的母语课程建设。新世纪以来,我国母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尤其是宏观层面的把握更加理性科学。作为母语课程的名称“语文”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语文”这一名称存在着两大内在缺陷:“名实不符以及名称中民族或国别标识缺失,几十年来已给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2]

我国母语课程以“语文”命名以来,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因素,出现了对“语文”名称的多元解读,从而引发关于母语课程性质的论争,导致教学实践中脱离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泛语文课的浮现,如政治课、历史课、思想品德课等,这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若将“语文”更换为“汉语”,可谓名实相副,更加具体地表现了我国母语课程的性质与内容,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这也会是当代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中迈出的关键而有力的一大步,有利于本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我们不能小觑这样的名称更替,这种置换背后隐含着深意。“语文”变更为“汉语”,体现了课程改革往纵深发展的趋势,人们开始全面思考母语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将“语文”改为“汉语”,是“汉母语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之举,有利于汉母语教育摆脱长期以来的无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改变长期以来汉母语课程的面貌模糊和负载过多(多目标实际上是无目标)的弊端,从而更好地完成祖国语言文字教学的主任务。”[3]学界多从母语学习、民族身份与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等宏观的角度论述更名的理由,笔者则另辟蹊径,从语言学习中语法知识的了解这一微观视角出发,认为若更名为“汉语”,也将给人们正确认识中学语文课程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定位问题带来契机。

无可否认,中学语文课程汉语教学在近20年里处于弱势状态,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着母语能力下降的焦虑危机意识。语文教学质量似乎于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就为人们所诟病,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以致于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对语法知识的漠视。语法作为语言中最为稳定关键的要素,在语言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而语言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总抓手”,因此,中学语文课程要不要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就不言而喻了。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上个世纪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内容与方法的失当,就否定中学语文课程语法知识存在的必要性。若把“语文”更改为“汉语”,名正而言顺,这将有利于正确看待“淡化语法”的问题,冷静处理好语法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关系,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地研究语文教学需要哪些语法知识的问题。

注释:

[1]王松泉:《语文定名六十年,名实相副何其难》,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

[2]张毅:《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教育学报,2013年,第6期。

[3]张毅:《“语文”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语文”命名历史新探》,基础教育,2014年,第2期。

(钱爱华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100083)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母语语文课程
母语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母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