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中的潜意识与白日梦
——浅析施蛰存《春阳》

2016-03-04张莉丽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
关键词:白日梦弗洛伊德潜意识

○张莉丽

欲望中的潜意识与白日梦
——浅析施蛰存《春阳》

○张莉丽

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欲望 白日梦 潜意识 《春阳》

施蛰存擅于写心理分析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和主观意识的流动,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但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称,给他冠以“新感觉主义”的头衔“是不十分确实的”,他说:“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1]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其心理小说应特指具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心理分析小说,与一般着重分析人物心理的小说不能等同。

《春阳》这部作品遵循时空变化发展的正常秩序,通过一位中年妇女的无意识行为及白日梦揭示出其潜意识。十多年前,婵阿姨的未婚夫暴病而亡,健康美貌的她本可再去寻个更好的人家,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她却贪恋“拥有三千亩的大地主独子”的财产,愿意抱着牌位结亲,以获得财产的合法继承权。翁姑去世后,家中所有的产业都由她掌管,她也曾一度认为自己有这样“伟大的牺牲精神”,享用这些财富会让自己过得非常愉快,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却开始怀疑自己的勇气。多年的孤身生活、族中人对财产的觊觎,就像阴沉的天色一样笼罩在她的生活中,看不到一点阳光。于是,这个为旧式婚姻牺牲了青春的富婆,在春日阳光和都市商业气息的诱发下,产生了注定失败的性爱心里的萌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文章伊始,“婵阿姨把保管箱锁上了,走出库门,看见那个年轻的行员正在对着她瞧,她心里一动,不由得回过头去向那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保管箱看了一眼”这一笔简单的白描,向我们传达出两个信息——一是对性的渴望,二是对金钱的欲望,一直到文章最后,不难发现婵阿姨的白日梦幻想是性欲望与金钱欲望无法调和的产物。

一、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

婵阿姨走出银行,走到大街,看到春天里的阳光,感觉十分舒心,走在都市中,先是将毛绒围巾松了松,后又直接取下来搭在手腕上,和煦的春日使她的内心开始躁动,也暗示了她的情愫在春天萌发,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他们的穿着都非常轻巧美丽,她立即感觉到自己的绒线围巾和驼绒旗袍异常累赘。她心里盘算着,手却不自觉地把绒线围巾除下来,搭在了手上。和煦的春阳唤醒了婵阿姨曾经死寂的内心,婵阿姨无意识地除下围巾的动作,流露出她对年轻漂亮的青年男女这一群体的无意识向往,除去累赘的围巾仿佛自己就卸下了年龄的包袱,与那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缩短了距离似的,无意识的动作反映出她潜意识中对衰老的抗拒和对年轻的向往。

随后她遇到的第三个人是一个“一只文雅的手握着一束报纸”的男人。他在她的座位前踌躇不定,但最终没有坐过去,这样的举动让婵阿姨再次产生了无意识的举动——她从盆子里捡起一块蒸气洗过的手巾,揩着脸,却又后悔早晨没有擦粉。“无意识地擦脸”及“内心发出懊悔”的背后袒露出其潜意识,她认为那个男人没有坐过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样貌不美丽,而她希望他能够坐过来的想法背后实际上展现的是其内心对真实生活中男性的强烈渴望,是对整日抱着象征丈夫的牌位无疾而终的枯燥生活的抗拒,这一动一思将婵阿姨对性的无限向往表露地淋漓尽致。

二、对于性渴望的白日梦幻想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之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和反发泄。一切用于人格作功的能,都出自本能,本能决定了一切心理活动过程的方向的先天状态。”[2]在本能冲动的驱使下,婵阿姨放弃了吃面的想法,决定到大马路对面的冠生园点两个菜,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邻桌一家三口围坐的情形深深刺激了守寡多年的她,使她备感不适与孤寂。凝视着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她又开始了臆想:

她怀疑那妻子是在看她!她以为我是何等样人呢?她看得出我是个死了的未婚夫底妻子吗?不仅是她看着,那丈夫也注目着我埃他看得出我并不比他妻子年纪大吗?还有,那孩子,他那双小眼睛也在看着我吗?他看出来,以为我像一个母亲吗?假如我来抚养他,他会不会有这样活泼呢?[3]

婵阿姨一系列的臆想不过是邻桌其乐融融与自身孤家寡人强烈比照后的白日梦冥想。在其潜意识中她对自己的疑惑是持肯定态度的,她觉得那女人与自己年龄相仿,自己也理应获得同等的待遇,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于是她便产生了想要取代那女人的地位的想法。再而,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家庭带来的欢乐,而她内心又极度渴望家庭的温暖和慰藉,所以她觉得那丈夫和孩子是需要她的,但是内心充满着恐惧以致不再敢看一眼,怕再次接触那三双眼神后得到否定的答案。

梳洗过后,她又看见那位“一只文雅的手握着一束报纸”先生,于是开始幻想着他们坐在一起,亲密交谈,甚至那位男士会请她看电影和她约会。这时婵阿姨的欲望完全被引燃,她想象着“有一位新交的男朋友陪着她在马路上走,手挽着手。和暖的阳光照在他们相并的肩上,让她觉得通身轻快”,这时她明显轻松了很多,这是欲望带给她的快乐,但是看着看着,她的意识就流到了银行行员那里。回忆起那位年轻的行员,样貌、神情历历清晰,她的确觉得,当她在他身边挨过的时候,他的下颔曾经碰着了她的头发,非但如此,她还疑心她的肩膀也曾经碰着了他的胸脯。行员对顾客的殷勤导致了她的误会,正常的身体接触使她产生一种错乱恍惚,她憧憬着上海银行的保险库,开始后悔为什么不在那多停留一会儿,渐渐她又开始疑神自己的保险柜没有上锁,于是匆忙结账赶回银行,这一行为实际与所谓的未上锁的保险柜毫无关系,而是性的冲动驱驶她回去找银行管理员。一切都是潜在的性本能在作祟,而在确认上锁后,行员称她为“太太”使她感到了愤怒和侮辱,行员的称呼提醒了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尤其是当她听到行员对一个艳服女人称呼“密司”的时候,更是心如死灰。一声“太太”和“密司”的称呼瞬间将她从白日梦拉回了现实。

三、对金钱的吝啬是对牺牲的性欲望的弥补

尽管上海南京路上什么店铺都在大廉价,但是婵阿姨什么都没有买,她计算着自己是否吃一碗面再去上火车,即便是后来打消了吃面的念头,想要舒舒服服吃顿饭,也不能超过两元,她不清楚上海餐馆的行情,以至于权衡很久,才勉为其难选择了冠生园,费了十分钟,挑了两个菜,没有超过自己的预算,心里甚是满意。一个坐拥巨额家产的富婆,对于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斤斤计较,难免会使得读者生疑,婵阿姨之所以对自己如此吝啬,是她一直认为自己是牺牲了幸福才获得这么庞大的产业,只有刻意保持这份产业,自己才没有吃亏。在她的意识里,金钱与幸福似乎对等,金钱的花销得越多,自己的幸福值则越低,这样,自己的牺牲就变得毫无价值。但是年复一年,所有的女伴都嫁了丈夫,有了儿女,成了家。即便他们贫穷,但她们都有着另外一种愉快足够抵偿经济生活的悲苦。而这种愉快,是婵阿姨艳羡着却没有品尝过的,经年累月,孤寂情感的积淀使得其潜意识曾经被金钱冲淡的性本能有所抬头,她羡慕有家庭的女伴,尽管他们贫穷。她没有办法不对正常的生理需求有所希冀,然而她又不愿意放弃既定的生活,在两者的较量下,性欲终究屈服于金钱欲望。她认为那些贫穷女伴的性愉悦抵消了经济上的贫困,因此她们是快乐的,而她只能通过白日梦幻想来填补缺失的性欲,其潜意识中对性欲愈加渴望在意识行为上表现为对金钱的强烈掌控欲。最终婵阿姨在幻想破灭之后,重新回到了寂寞的生活之中。

这篇小说很好地实践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要旨,深刻地展现出人潜在的本能欲望。女主人公婵阿姨被春阳下南京路繁华景象激起的情欲之火,仅仅在白日梦中燃烧了一下,一旦现实的因素使得她的自我意识恢复过来,白日梦立刻烟消云散,本能欲望最终还是敌不过金钱利益、道德观念所浸透的社会关系的控制,这场情欲的波澜在婵阿姨内心很快就平息下去。最终,她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在受压抑的独身禁欲的生活中打发日子。婵阿姨的形象至少可以表明,只要不把人物从社会环境中抽离出来,那么,运用心理分析的观点去品评人物形象,特别在揭示无意识性心理,同样具有真实性,甚至比传统方法更有深度。

注释:

[1]施蛰存:《灯下集·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上海:天马书店,1935年版,第103页。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8页。

[3]施蛰存:《善女人行品》,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张莉丽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猜你喜欢

白日梦弗洛伊德潜意识
奇怪的白日梦
可爱的白日梦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白日梦
爱做白日梦的女生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