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区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3-04罗边伍各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对策建议

罗边伍各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四川西昌615000)



凉山彝区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罗边伍各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传承的优秀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断演化,已经影响彝族的生活质量。引导正在变化的凉山彝族传统习俗,需要政府主导制定相关制度,民众参与监督来实现。只有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传统习俗朝着不良的方向演化,才能更快地促进彝区扶贫工作,才能让彝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习俗;扶贫影响;对策建议

四川大小凉山彝族民间仍然保存着完整的传统民风民俗,其中包括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文化,也包括礼仪、饮食习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饰、民居、建筑等方面也凸显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在婚礼、葬礼和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尔比、克哲、送祖灵等形式的传统习俗。尽管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一度发展滞后,贫困问题客观存在。针对彝区贫困,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对策建议。但不容置疑的是,彝区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习俗,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谐,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习俗的变迁对彝区的扶贫工作带来阻碍。在彝区未来发展中,如何继续发扬优良的彝族传统风俗,利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彝区的扶贫工作开展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凉山彝区部分传统习俗的变化对扶贫工作及彝族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凉山彝区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居住在大小凉山的彝族同胞勤劳朴实,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彝区经济也有所发展,但是,因历史、自然、社会等多种原因,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为了生活,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但他们打工挣来的钱无法彻底改变贫困,而打工现象却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因为年轻人出去打工,小孩子们成为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辍学的小孩增多,辍学后有些小孩慢慢学坏,如今有许多彝族童工的出现,这些小孩原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可惜身边许多亲戚的小孩都出去打工了,提前过着成人的生活,老人生病也没有人照顾等等,这都是彝区贫穷的现状。

2010年以来,凉山实施了综合扶贫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彝区连片贫困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2014年1月,省委书记王东明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推进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工作,打一场彝区扶贫开发攻坚战。”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扶贫工作顺利地推进到彝区,如何才能通过扶贫和自身的努力更好地摆脱贫困?笔者认为这和当前彝族传统习俗的变迁有直接的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凉山彝区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人情消费、家支消费、毕摩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婚嫁聘礼金过高对扶贫的影响

彝族有许多传统习俗,每年一次的火把节、彝族年,彝族的毕摩仪式、婚丧嫁娶礼俗等。这些传统习俗各有特色,如果不能很好的发扬这些传统文化,那么这些习俗就会制约本民族发展的步伐。凉山彝族婚嫁中的聘礼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彝族婚嫁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彝族先民的传统礼节在结婚时给女方适当的彩礼,承载着彝族群众感恩父母养育之意,但是,近年来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传统良好的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高额的聘礼金已经成为制约大小凉山彝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同胞面子观和互相攀比等影响,大小凉山彝区的彝族婚丧嫁娶习俗已经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一场普通婚礼聘金要三四十万,中等的已经六七十万不等了,有的甚至高达一百万。政府在扶贫时针对聘礼过高的习俗,在保护好民族传统习俗的前提下引导彝区正确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凉山彝区高额聘礼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凉山州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015年3月9—13州政府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以下是州政府第一调研组调研报告部分内容:“甘洛县:农村居民彩礼一般为12万~30万元,国家公职人员和城镇居民婚姻彩礼一般为20万~80万元。此外,甘洛县婚嫁习俗中,男方家还要给女方家舅舅钱2万~3万元,叔叔钱2万~3万元,哥哥钱1万元,姨妈钱1万元等等,给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问卷调查中93%的人认为婚姻彩礼应该在5万元以内。布拖县和昭觉县:农村一般15万~25万元之间,有工作、机关一般为30万~50万元;布拖有个案63万元的。普格县:农村一般10万~20万元,机关为30万~40万元,最高已出现65万元。喜德县:农村居民彩礼一般为15万~30万元,国家公职人员和城镇居民婚姻彩礼一般为20万~60万元。问卷调查中30%的人认为不应该给彩礼,70%的人认为婚姻彩礼应该在5万以内。越西县:农村居民彩礼一般为18万~20万元,国家公职人员和城镇居民婚姻彩礼一般为20万~80万元。问卷调查中18%的人认为不应该给彩礼,82%的人认为婚姻彩礼应该在5万以内。”其余的县稍微低一些,但是也在不断上涨。从以上这份调研报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彝区婚嫁礼金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当前的扶贫工作。

(二)丧葬习俗中铺张浪费现象对扶贫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丧葬形式,彝族的丧事活动受到民众极大的重视,花费很多的财物。在凉山地区,遇到丧事,会宰杀几头到几十头牛,甚至上百头牛,上百只猪、羊,一般花费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以2015年3月30日凉山州政府第二调研组报告为例:“布拖、昭觉、美姑三县情况基本相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最多宰杀10头牛发展到杀20头、50头牲畜,有的一度盛行到宰杀100头牲畜(不分牛、羊、猪,但要求至少有20头牛,大小不计)为荣。个别家庭为炫耀甚至发展到宰杀100头牛。还举行赛马、流行撒烟、撒水果糖、撒钱,给每位吊唁者发烟发啤酒给男性、发糖发饮料给女性等等。子女孙辈要送花圈,亲朋好友也要送花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上百个,造成很大浪费。”近年来,一些农村彝区还流行一种新的献祭死者花样,用百元人民币来做花圈,一个花圈需要百张百元人民币来做成,过去彝族传统丧葬习俗中从没听说过向死者献花圈的习俗,更没有见过用真钱做的花圈。因此,这些铺张浪费的丧事活动也是促使彝区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

(三)人情消费对扶贫的影响

当前,凉山彝族地区的人情消费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彝族都无法逃避各种人情礼,只要是一个成年人都会遇到,甚至现在连小孩都不能避免,只要是友好的朋友,都会互相请客或送礼,这也是现代交际方式的一种人情消费,别人请你,你也回请别人,自然成了礼尚往来的一种生活习俗。最为严重的是,如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里,只要有一点点事情都学会请客吃饭这一套,而且都要发请柬收礼,亲戚朋友请你,不参加也必须把礼钱送到,这种消费直接给每个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按笔者自己家庭在一年里人情消费方面开销来估算,人情消费占了一家人经济开支的很大一块。人情消费包括看病人、结婚、生孩子、小孩满月、生日、参军、就业、搬新居、孩子升学、老人去世、送祖灵仪式等等,这种人情消费名目众多,地方上各县的消费更高,比如:美姑、昭觉、布拖等县的消费,一般熟人请客都要送伍佰元到上万元,甚至更高。这种情况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和农村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而言,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亲情、友情,礼尚往来,本在情理之中。然而,要是礼超越了情的本义,成为无休止的人情债务,就需要改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订立相关守则或者公约来有效遏制人情消费的不断上涨。

(四)家支活动与毕摩仪式消费对扶贫的影响

凉山彝族除了家庭之外,家支在生活中尤为重要,家支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家支中有人因某事赔钱、每年一起过年、过节、聚会等等都需要出钱。毕摩仪式是凉山彝族每个家庭都要做的一个宗教活动,特别是农村彝族同胞们,每年都会做很多次,要以具体的事情而定,做毕摩仪式分大小,无论是什么样的仪式都需要请毕摩、需要准备牲畜、酒、毕摩礼钱等。一般情况下做一场普通仪式至少也需要上仟元人民币。

以上这些彝族传统习俗,每项看似普通,但是在这些普通的背后影响或制约着彝族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彝民族贫困的一个因素,影响着彝族踏上致富的道路。广大的专家学者们应当为了彝族的发展,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献计献策,尽早让传统习俗恢复原貌,回归本意,让彝族同胞们尽早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奔小康。

二、规范传统民俗的对策和建议

凉山彝族高额的婚嫁聘礼金、丧事大操办、人情消费以及其他的习俗等,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原因。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既违背了优良传统习俗,也影响彝族大众的生活质量,制约着彝族的发展。目前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不断增长的礼金和丧葬铺张浪费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彝族人民的关注,2015年3月,凉山州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到全州十四个县市调研,并且开专题会议,州长罗凉清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调研了解的情况,抓住婚嫁赠与高额礼金、丧事活动送牛杀牛两点重点问题,突出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带头、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这两把剑,充分运用组织纪律约束和村民自治这两种手段,依法治理、因势利导、对应实策,全州上下共同努力,坚决遏制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不良风气的蔓延。”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目前出现的这种民俗变化深恶痛绝,希望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整治,有效遏制。

(一)建议凉山州政府开展舆论引导,严格管理干部

以2015年3月州政府对十四个县市深入详实的基层调研报告为基础,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可以订立相关条例的权限,结合彝族习惯法,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倡导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杜绝高额聘金,提倡抵制奢侈浪费”为主要内容的条例,规范对彝族传统民俗活动的管理,在政府出面主导和干预的作用下,国家干部带头,做到婚嫁新办、丧葬简办、合理消费、相信科学、引导人们走科学的道路,倡导健康、文明、勤俭、节约、向上、和谐的生活方式。

(二)倡议凉山州政府制定规范民俗事项的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凉山州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一套完整的实施细则。首先是做好宣传工作。针对目前影响彝族生活较为严重的几种传统习俗,深入城乡全覆盖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的方法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或其他更贴近农村生活的活动,让大家都来加入提高婚事新办、节约光荣,反对高额礼金、自觉抵制高额的聘金礼金,反对大操办不良习惯的队伍中来。其次是规范标准,如:婚俗聘金不得超过3万或5万,婚俗中其他礼金也要细化,如:舅舅钱500元或1000元、叔叔钱300元或500元等以此类推。再次是针对丧事中出现的大操办情况,按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婚丧嫁娶高价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调研方案》的通知:凉府办函〔2015〕89号要求,以各县调研报告分析和对策建议内容为参考,统一制定制度标准,并充分利用村规民约来引导和规范村民行为,让村民互相监督,逐步形成良好的风尚。最后是人情消费,也要提倡从低消费观念,以干部为对象,按照八项规定要求,取消一些人情消费事项。

(三)成立专门的临时性机构予以监管问责

成立一个临时性民风民俗督查机构,从各单位抽调一批敢于同不良风气行为斗争的人员组成。层层责任落实,要对各村各户监督管理,要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结合村规民约和具体措施,没有遵守规章制度的户主一旦发现就按照制度给予公开曝光、通报批评,经济罚款或不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如果领导干部违反就要对违反规定的领导干部一律予以党纪政纪处分,一般工作人员违反要与年底考核挂钩。

(四)加强示范村镇建设

大凉山高额婚嫁礼金可以采取乐山市马边县的一些有效方法,特别是目前各种婚嫁礼金较高,丧事浪费较大的布拖县、普格县、美姑县、甘洛县等,一定要在相关机构的监督下规范各种礼金,要向凉山州内之前彩礼较少的德昌县、会东县、会理县学习,规范后要选几个示范县让其余县学习,只要各级各层次都共同配合并认真履行职责,那么就一定会有成效。对于毕摩仪式活动,要组织民众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问题,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引导人们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丧葬习俗、家支消费和人情消费中,提倡从低消费,拒绝铺张浪费,引导人们走合理的消费道路。

(五)充分发挥各种民间组织机构对规范民俗的作用

彝族地区普遍存在家支组织,政府可以通过各家支组织规范和约束民众在高额婚嫁礼金和丧事浪费方面的开支,让各家支自己规范自己家支内的成员,移风易俗,让民众过上健康文明新生活。除了家支以外,各县都有彝学会,政府可以通过彝学会开展关于规范民众婚嫁、丧事、人情等方面的研讨会,以开展学术活动的方式进行讨论和相互交流学习,让勤俭节约新风尚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只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好,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就能把人民群众引导到合理的消费道路上来。如果能够这样,人民群众的智力将投入到生产建设中,社会经济就能得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将提高,凉山彝区民众就会自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凉山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淼.吹响彝区扶贫攻坚冲锋号——《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出台记[N].四川日报,2014-06-06(1).

[2]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婚丧嫁娶高价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调研方案》的通知:凉府办函〔2015〕89号[A/OL]. [2015-03-02].http://www.lsz.gov.cn/lszrmzf/xwtj/1927578/index,html.

[3]课题调研组.凉山州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调研报告[N].凉山日报.[2015-03-30].http://www.lsrb.cn/html/2015-03/ 30/content_112776,html.

[4]龙德华,蔡晓华.全州治理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问题工作会议召开以强有力举措坚决遏制不良社会风气[N].凉山日报,2015-05-21(1).

(责任编辑:王明雯)

To the Supporting Poor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iangshan Yi Traditional Custom

LUO BIAN Wu-ge
(Yi Culture Reseach Center, Xichang College, Xichang, Sichuan 615000,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exellent customs which some of them have changed and impacted the Yi living qualities with developing of social economic. It wants to guide the changing Yi traditional custom of Laingshang rightly which needing the government make relevent system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upervision. Onl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 cconcert edeffort which can contain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evolution toward unhealth direction effectively, can promote Yi area supporting poor project faster, can let the Yi compatriot get ride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er.

Keywords:Liangshan YI; customs; sopporting poor impact;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作者简介:罗边伍各(1979—),女(彝族),四川喜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彝族宗教文化、婚姻习俗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凉山彝族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YXJDY1504);西昌学院研究生资助课题“彝族婚姻习俗中礼金的规范研究”(13SQS44)。

收稿日期:2015-11-17

中图分类号:K892.3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12-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04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对策建议
春节的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还保留多少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传统习俗历久弥新 不变的年味是亲情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