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多重角色转换

2016-03-02王晶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书稿魔术师选题

王晶琳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06)

浅谈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多重角色转换

王晶琳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 杭州310006)

发达的科技手段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编辑的职责和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编辑究竟是什么?未来,编辑能被取而代之吗?本文主要从编辑在图书出版行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出发,来对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也给新编辑一点入行参考。

编辑;图书;出版

出版业的快速变革,带来了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手段,出版行业都会将这些便利的方式应用到图书出版中来以顺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少行业外的人会质疑:现在都有现成的编校软件,以后还要编辑做什么?提出这些质疑的人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一是不懂编辑日常要做什么,把编辑概念依旧固化在“改改错别字和病句”的思维里;二是对“推动科技进步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的问题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对于后者本文不作赘述,笔者只想说科技手段在图书出版中仅仅发挥了一种借力作用,编辑借助它们可以完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让每一本书日臻完美。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情感和主动性,不具备人的许多特质,它们在人类的发展中与人类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而不是简单的谁去取代谁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下前者的问题:编辑究竟是什么?其在图书出版中究竟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编辑这份工作的理解,以期给刚入行的编辑一点粗浅的建议。

编辑的第一个角色应当是猎人,具有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嗅觉。编辑作为一个合格的猎人,需要做三件事情,一是要从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嗅出”能引领未来时尚的“点”——选题,而不是盲目跟风凑堆;二是要从千头万绪的投稿中“盯住”具有畅销书潜质的书稿;三是挖掘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作者。当下市场瞬息万变,面对大量的碎片式热点、爆点,编辑就要用自己特有的嗅觉和敏感度去挖掘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也是未来让自己策划的图书走在别人前头的基础。这种找市场“点”的嗅觉和挖掘潜质书稿的视觉,从选题策划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图书上市宣传,贯穿图书制作的整个过程。刚进社的新编辑,最先处理的是案头工作,也就是外行人眼中的“编辑工作”,事实上在稿子到手前老编辑已经走掉了关键性的一步工作——选题已经确立,稿子已经到手。但一开始的文案工作是否只是简单地找找病句和错字呢?当然不可能那么简单。在编稿过程中,编辑还要去思考,最适合书稿的装帧设计,书稿还有怎样的宣传卖点,如何跟市场热点挂钩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样,在编稿过程中,对于书稿中心内容、情节框架、故事高潮的提炼,也需要我们拥有敏锐的视角。

无论是选题的策划,还是在书稿的甄选上,都要时刻紧盯着,不能让一个好的书稿或是作家从自己的手中溜走,也不能失去任何可能的合作机会。当然,并非每一本书都要以畅销书的标准选择,但至少要具有针对性的受众群。猎人的首要职责必须是“准”,只有第一步看准了,才能让后面的流程更加顺畅。

编辑的第二个角色是魔术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再优秀的作家,再完美的稿子也并非零差错,所以编辑需要具有魔术师一样的神奇能力,让作品在自己的手中脱胎换骨。编辑原则上是作者的第一个读者,不仅要肯定作者的劳动成果,更要以一个评论家的身份通过细心的阅读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或者经作者允许直接修改作品。其实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编辑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作品和作者,需要编辑拥有足够的耐性和沟通技巧。工作中,笔者碰到过的难搞的作者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死都不愿意修改自己作品的作者;另一类是把修改工作全部推给编辑的作者。前一种作者基本都是已经小有名气,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碰到这样的作者,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首先就要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想,为什么作者如此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编辑肯定自己的建议更好,就要用专业、认真和耐心去说服和打动他们,好稿子都是需要时间慢慢磨出来的。后一类作者听起来比较容易搞定,随便编辑怎么修改都好,多方便。但当你拿到的书稿是几百万字,而出版需要删减百来万字的时候,估计谁都不会说这是项轻松的活儿了。

“内容为王”,一本图书是否成功,内容是基础,而内容是否好看,就要看“魔术师”是否高明了。笔者认为编辑在尊重作者劳动成果的同时,也要维护读者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不能因为有阻力而妥协。一本畅销书,肯定是作者和编辑共同智慧的结晶。当然,是魔术便存在风险,越是大型的魔术,细微处越容易出错,所以魔术师就要不断修炼内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编辑的第三个角色是调度师,控制整个局面,调度每个细节。一本图书在面试前,会有各种制作环节,面对各种人,如作者、合作单位、经纪人、影视公司,还有校对、排版、美编、设计、出版、编务、宣传、发行、财务等。那么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桥梁纽带作用的调度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保持和谐状态?又如何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图书出版扫清障碍?在图书制作时,编辑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作者和出版社的关系,既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为他们的作品出力,更要站在出版社的立场向作者传达立场和要求。沟通是处理两者关系的不二法宝,尤其是双方或者多方出现矛盾和摩擦时,要及时沟通消除。以笔者为例,笔者主要负责的是原创小说作品的出版,作者的个性往往都非常鲜明,沟通的时候就要搞清楚他们的个性、习惯和说话方式,“对症下药”;对于国外作者要尽量配合他们的时差作息,让他们有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对于合作单位、影视公司,就要形成书面的方案,互惠互利,尽量达成“双赢”的合作协议。当然,出版社内部的沟通协调更是图书能及时面市的关键因素。每一本图书进入编校流程时编辑就要自发掌控出版节奏,制定出版时间和出版框架规划,再与各个部门的相关编辑进行前期沟通,操作中不断调整完善,使编辑真正履行起一个调度师的职责。

演员在虚拟的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而编辑则是在真正的图书战场上变换自己的角色,每一步都会决定一本图书的命运,所以要慎之又慎。其实不管是哪个角色,都是需要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在实战中不断提高编辑能力,成为肯全身心投入的用功编辑。

G232

A

1674-8883(2016)17-0290-01

猜你喜欢

书稿魔术师选题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魔术师
寻找魔术师
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