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通讯员“摘金”之道

2016-03-02徐俐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建瓯市闽北摘金

徐俐敏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 353000)

基层通讯员“摘金”之道

徐俐敏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353000)

近年来,各级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作者中,不乏基层通讯员崭露头角。融媒时代,基层通讯员更有“接地气”之便利,往往能够占得先机,及时捕获新闻线索,甚至是独家“大鱼”。本文从基层通讯员做好新闻报道的优势所在,以及强化自身、勇于创作精品等方面,浅谈新闻基层通讯员的“摘金”之道。

基层通讯员;“摘金”;之道

“记者容易捉到大鱼,我们只能抓小虾”,提起新闻出精品,基层通讯员通常这么感慨。其实不然,各种鲜活的素材都在基层,特别是处在融媒时代,基层通讯员往往能得天独厚捕到“大鱼”。

基层通讯员在新闻报道中创优,参评各级新闻奖,获奖的大有人在。近5年,仅福建省建瓯市就有两位通讯员摘得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第18届(2011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通讯类)——《千年古城门的文化穿越》,第22届(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图片类)——《尼泊尔有咱闽北志愿者》,就是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书写、记录的新闻力作。笔者以这两件作品为例,就基层通讯员“摘金”之道,谈谈感想。

一、“道”在基层

在传播手段融合的现代社会,即时报道、滚动报道、互动报道、深度报道、多媒体报道等报道方式频频呈现,这为基层通讯员的新闻作为提供了不小的空间。融媒时代,基层通讯员之所以能做“好新闻”,是切合了以下“三要诀”:

“快”。融媒时代,新闻真正实现了“快”“活”,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第一时间将消息向外发布。在这一时代,基层通讯员更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利,往往能够占得先机,及时捕获新闻线索,甚至是独家“大鱼”。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中国民间救援队伍——“蓝天救援队”立即奔赴灾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闽北日报社特约通讯员蒋文华的好友恰是参加此次救援活动的志愿者。蒋文华了解到救援队即将开拔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产生了随同拍摄的“冲动”,并付诸行动。27日,他与福建省南平市的另两位志愿者一同踏上了尼泊尔救灾征程。蒋文华用镜头记录了救援队的救灾行动,并及时传回国内,闽北日报社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相关消息;之后该报于5月7日,在品牌版面——《读图时代》整版刊出《尼泊尔有咱闽北志愿者》。试想,如果蒋文华不是在第一时间得知蓝天救援队的消息并报名参加,那么他就没有这次难忘的报道经历,也就与一等奖失之交臂。

“熟”。很多新闻记者有这样的体会:即便是采访报道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时也会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临时“抓瞎”。《闽北日报》2011年12月29日第4版刊出的《千年古城门的文化穿越——历史视角下的建瓯市“文化强市”战略》一文,以建瓯市古城门为切入点,表现城市的发展变迁。记者采取深度报道布局技巧,以“昨日事实、今日现状、明日远景”为主线,时间纵深与空间转换巧妙契合,整体展现古城的发展脉络。行文如游龙,得益通讯员对本地历史人文了解较深。有些深度报道由通讯员做起来,往往能迅速“上路”,驾轻就熟。由于身在基层,通讯员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追踪采访,这是专职记者难以做到的。

“活”。融媒时代,媒体在新闻报道方式上更加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小视频、图片、文字的表达更加通俗、生动,多种表现手法灵活地穿插进行。由于通讯员身在基层,最接地气,能更多、更好地掌握第一手情况,其组织的新闻报道作品往往为群众喜闻乐见。《千年古城门的文化穿越》一文中,作者采访学者、方志专家等18人,尤其注重对亲历事件老者的寻访,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较好地复原历史。“讲好身边的故事,传播好当地声音”,基层通讯员的“解说员”角色往往活灵活现。

二、“道亦有道”

通讯员身在基层,有采写好稿的机会,但真正成大作的凤毛麟角。归根究底,最大的问题是准备不足。通讯员日常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储备呢?

(一)注重学习

搞新闻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我们研究新闻获奖作品的主题,不难发现,他们不外乎“正”“重”“大”,即或体现正能量,或报道重要事件或反映重大主题。通讯员要出新闻力作,必须有大视野。视野的广度,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理论涵养的深度。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闽北日报通讯员黄徐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联想到其所在的城市——建瓯市的古城门保护就很有历史与现实意义,并着手了紧扣“文化强国”大主题的《千年古城门的文化穿越——历史视角下的建瓯市“文化强市”战略》采写工作。如是,通讯员只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对政策理解得深、研究得透,知识贮备够丰富,才能从社会百态中更好地筛选信息,抓取更多“高含金量”的信息,才能写出好作品。

(二)注重选题

选题怎么积累?通过参加活动、读书看报、交友聊天等,产生思想碰撞,可能就有了采写某一主题的冲动或想法。但是,往往我们想写的这个主题可能一时还缺少素材。无妨,瞄准的选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沉淀后,一旦碰到合适的例子我们再着手进行报道,这样的作品一定有较大的影响力。例如,前面提到的通讯员蒋文华就是个有心之人。他早在2015年初就与笔者提过,想拍摄一组反映奉献、大爱主题的图片,还让帮忙联系追踪拍摄消防官兵。确实,这样的报道极富正能量。属意相关报道,寻寻觅觅找线索、素材,均不尽人意。尼泊尔地震一发生,蒋文华的心就飞到了灾区。“功夫不负有心人”,此稿一出,反响强烈。一位退休老干部当日就给报社领导打来电话,他说:“全方位报道闽北志愿者在尼泊尔的行动,反映国际友爱主题,值得点赞!”

(三)注重渠道

没有新闻线索,新闻报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新闻线索通常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呢?“听会”是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通讯员在基层,参加工作部署会、经验交流会、现场办公会等机会很多,要懂得深挖这些会议背后藏有的新闻富矿。“交友”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专属渠道。通讯员还要善于结交朋友,最好在各行各业都有一些熟人,并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多交往、多聊天。他们就是专属于你的千里眼、顺风耳,哪儿出了什么事,人家立马就会告诉你。“微观”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快捷渠道。现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不失为一个全新且广泛、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

三、成功之道

拥抱新媒体,基层通讯员要大胆作为,一旦看准“水面冒泡”,就应快速反应,迅速果断捕捉“大鱼”。

要真正抓牢“大鱼”,当然还得竭尽全力。

亲历。互联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识词。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要做有温度、负责任的新闻,基层通讯员必须亲临事件发生现场,耳闻目睹,进行目击式采访,捕捉时时鲜活的新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抓活鱼”’通讯员蒋文华正是在尼泊尔救灾现场见证了救援队员的救援行动,并拍摄下大量的图片、小视频,才能做到每日播报,此后才有了在《闽北日报》整版图文报道《尼泊尔有咱闽北志愿者》的机会。

深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的终极追求。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要深挖新闻,报道“见真章”。《千年古城门的文化穿越》作者参评新闻奖时,回顾采写过程:第一,深入实地调查,驱车及步行150多公里,走访建瓯市5个乡镇8个村,考察城门现址以及旧址24处;第二,史料收集细致,查阅史志11册,从中提炼出1000字左右的史实应用于文中;第三,访谈人物广泛,采访学者、文史专家共18人,尤其注重对亲历事件老者的寻访,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调查采访中,还首次发现城墙砖上留存制砖字号的品牌印记。只有下功夫挖掘的深度报道,才富于生命力和感召力。

善作。怎样的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福建日报社曾对通讯员年度好新闻进行分析,报社评出60篇好稿,其中讲故事类22篇,占37%;抓问题类13篇,占22%;先进典型6篇,占10%;其他类3篇,占5%;照片类16张(组),占26%。可见,“讲故事”与“抓问题”已成为新闻写作创新创优的主流。

好作品“见人见事”“绘声绘色”。通讯员要在“看得见”的方面下功夫,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讲究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容易出彩的新闻有: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化新闻;有观察、有感受的体验新闻;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报道等。

“道可道,非常道”,当然笔者道说的“摘金”之道,亦非永恒的道理,即便有方法论一说,也还是要通讯员勇于实践、勇于挑战。

G212.2

A

1674-8883(2016)17-0261-02

徐俐敏,闽北日报社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建瓯市闽北摘金
My English teacher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建瓯市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爆款电影《摘金奇缘》诞生记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沈阳体育学院花式跳绳队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