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底线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底线报纸传统媒体

丁 静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亳州晚报社,安徽 亳州 236800)

浅谈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底线

丁静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亳州晚报社,安徽 亳州236800)

本文以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为切入点,多方面阐述了一个媒体人如何坚守新闻底线,掌握话语权。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势不可挡,面对挑战,传统媒体更应该主动融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媒体人应坚守新闻底线,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自媒体时代,媒体人更要把握自己的话语权,探索打通两个舆论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代进步、人文关怀鼓与呼。

新媒体;融合;坚守;话语权

这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打开互联网,我们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晓新闻报道,还可以发表个人见解;点开微博微信,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更新状态,记录所见所闻。然而,这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虚假的公民新闻有向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一切主流媒体蔓延的趋势。

笔者以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不能一味避其锋芒,而是应该主动迎合,甚至与其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媒体人应该坚守自己的舆论阵地,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真正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一、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应主动融合

自2007年以来,伴随着《辛辛那提邮报》《肯塔基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报纸的停刊,欧美主流权威报纸、新闻类杂志停印以及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屡见报端,“报纸消亡论”不绝于耳。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2004年起,我国报业发展形势急转直下,绝大多数报纸广告收入大幅下滑。这对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支撑其发展的传统报纸而言,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使新媒体分割了报纸优质内容的利润而无须承担高额的采访印刷费用。报纸为与自己竞争读者和广告的新媒体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优势条件,促进了新媒体的壮大,也强化了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力。

2011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不间断播报中起到的社会动员作用和诉求表达作用,使报纸的表现相形见绌。新媒体的快速及时报道,也让我们看到,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参差不齐的。传统媒体可以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做文章,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发挥自身的优势,重新找到被新媒体所遗弃的新闻点,力求与新媒体实现融合。

无论是传统的报媒,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要坚持“内容为王、内容至上”的观念,这一观念将成为报纸品牌形象树立的一个关键因素,未来能真正抓住读者眼球的还是高质量的内容。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传统媒体确实是一种挑战,但两者并非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捍卫媒体和社会的底线,才能助推城市的发展。

二、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媒体人应坚守新闻底线

前一段时间,“利辛恶狗咬人”事件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该事件原本是从救人说起,也正是因为救人才博得世人眼球及同情。该事件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并引发不少人士的捐款。但事件很快发生逆转,被狗咬者并非救人,而是一个谎言,信息一出随即引起舆论谴责。

抛开“虚假”二字,这条新闻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产物,事件也因此得以不断发展,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提到“虚假”二字,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潘舒雅在《新闻采写技巧解析》一课中着重讲了关于“虚假新闻”一题。她说,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新闻源造假、编辑记者核实不充分、故意制造假新闻、被一些机构或人利用、公民新闻兴起。

公民新闻发端于博客、微博、空间、个人网页等媒介,它是业余信息发布者自由地在非专业新闻媒体上发布的一些及时信息,普遍偏低的媒介素养导致他们对新闻工作基本准则淡漠,进而造成了公民新闻的虚假泛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在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一家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将标题拟为《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通过官方微博纠正了引起歧义的说法。

要杜绝虚假新闻,就需要在核实方面多下功夫,对消息源作出可靠性判断,对新闻事实多源求证,尽量提供实名消息源,避免匿名信源。

最理想的核实方法就是记者能够深入现场或者直接向相关人员了解真相。根据采访到的新闻素材的内容,考察其在前后逻辑上是否存在矛盾,或者有违常识性的疑点。如果经努力核实仍无法解决,则不能自作主张地选择自己偏向的“事实”,应该直接向读者呈现出可疑之处或者选择不报。

三、在自媒体时代,媒体人要把握自己的“话语权”

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的内容大多是“我说什么,受众听什么”、“我想告诉你什么,受众才能知道什么”,这些媒体占有的信息资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记者往往充当“意见领袖”。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传播现实,媒体人应该去伪存真、抽丝剥茧,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谨慎地发布信息。因为在公众的眼里,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让其他人联想到这个人所在的单位、所从事的职业,从而去判断这个人的言论是否妥当、是否可信。

同样一则消息,如果是普通市民在平台上发布,可能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如果经媒体人转发得越多,其可信度也就越强。因为公众对发布这些内容的媒体人具有天然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不会消失,甚至会随着自媒体消息的虚假难辨而越来越强。

这就要求我们媒体人一定要像坚守新闻职业操守一样,对转发的信息做到全面核实,宁愿不说话,也不乱说话,以免给公众造成误解。

媒体人在自媒体时代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利用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为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微博“粉丝”、微视频好友等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探索打通两个舆论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代进步、人文关怀鼓与呼,共圆伟大中国梦。

G206.2

A

1674-8883(2016)17-0254-01

猜你喜欢

底线报纸传统媒体
真相与底线
报纸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