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背景材料写新闻

2016-03-02史丽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阳江导语新闻报道

史丽萍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阳江 529500)

巧用背景材料写新闻

史丽萍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阳江529500)

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新闻事实的背后都有或多或少值得交代的背景。重视背景材料写新闻,新闻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就能被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来。如果运用得好,还可以突出新闻主题,阐述意义,提供知识,提升新闻质量,彰显新闻价值,引发读者兴趣。背景材料的运用方法有很多种,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用得巧,就能提升新闻质量,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背景材料;新闻;巧用

读者阅读新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曾说过:“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忽视这个忠告的记者,他们绝不能给读者和听众提供充分的情况。”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往往要介绍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不是单单叙述新闻现场情况,这就涉及背景材料的使用。巧用背景材料,使新闻事件更加有深度,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注意挖掘背景材料,并能巧用背景写新闻。

所谓背景,即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写作新闻中,适当地穿插相关的背景材料,有利于说清楚新闻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真相,起到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增强新闻的价值和可读性。

一、紧扣主题,简练具体

背景材料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在整篇新闻中只是起到衬托作用,阐明新闻的起因,因此背景材料必须使用得当,要紧扣主题,不能太长,喧宾夺主,而且要十分简练,比较具体。记者在报道《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起浮出水》的新闻中,为了阐明打捞“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意义,就写了这样一段背景材料。

“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海一号’,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在这里,记者紧扣“南海一号”浮出水这个主题,选取了简练具体的相关背景材料,通过寥寥几十字就将“南海一号”古沉船的考古价值道了出来,这样一来,打捞“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正如麦尔文·曼切尔说的那样,“事情并不是突然从不知什么地方蹦出来的,记者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的起因,说明它们的发展,而且最好在一个最短的篇幅里做到这些”。新闻并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就要学会使用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使用不在多,而在精。

二、依需定位,巧妙穿插

在一篇新闻中,背景材料穿插在什么位置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来说,背景材料的位置依据新闻需要决定,常见的穿插方式:插入导语中;接在导语后;分散插入主体中;写在结尾处。

(一)背景材料穿插在导语里

背景材料在新闻导语中就已经出现,能与新闻主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把主体的新闻价值更好地彰显出来了。读者或听众对于新闻报道内容前后的反差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新闻报道。清远广播电视台2011年9月23日播出短消息《政府向人大汇报,政府主要官员哪去了?》,该篇新闻报道在导语处就穿插了背景材料。“4000万转款花光,‘四馆合一’工程未见实质性进展。人大代表接二连三追问,没有政府官员应答。究竟怎么回事?”这篇短消息在导语处,通过背景材料的穿插,采用设问造悬念的手法,一下子就吸引住听众了。

这种穿插方法,一般用于前后变化比较明显和有一定反差的新闻。导语中的背景材料,简洁而具体,通常以一个词组或一个简短的句子形式出现。

(二)背景材料出现在主体中

在新闻的导语之后的主体中接着穿插背景材料,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运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新闻事实,补充和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有关情况,并使得新闻很有逻辑性。记者在报道《阳江女将何茵勇夺伦敦残奥会金牌》的新闻消息中,就把关于何茵的个人情况等背景材料穿插在导语后,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了何茵的情况。

“何茵出生于阳春市合水镇留垌村下南自然村一个农民家庭,现年29岁,是一位先天性脑瘫残疾人。”

当读者知道残奥会的佳绩时,肯定第一时间想知道,是谁夺得了金牌?金牌运动员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所以,必须把运动员的有关情况放在导语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三)背景材料放在结尾处

背景材料在新闻的结尾处才出现,能起到补充和指示的作用,有利于说明新闻事实的内在含义。以2011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广播新闻一等奖消息作品《四会互感器为“神八”与“天宫”对接再作贡献,航天专家予以高度评价》为例,在这篇新闻消息中,肇庆广播电视台记者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充分利用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飞船对接的重大新闻事件,将肇庆以及肇庆这家民营企业与国家大事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将这一过程巧妙地作为背景材料加以利用,从而使报道体现了很高的新闻价值。消息在结尾处用背景材料写道:“据了解,四会互感器厂生产的‘高原型互感器’,目前有300多台应用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消息的结尾用背景材料浓缩成一两句话,点明四会互感器厂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其实,这篇消息在导语之后,几乎全是背景材料,而正是巧妙地使用了背景材料,这篇报道才富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背景材料穿插在何处,关键是要让背景材料与新闻事件主题相融合,使新闻报道读起来一气呵成,没有违和感。

三、多用近景,直抵起因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多层背景材料,好像拍摄图片一样,有近景、中景、远景。新闻的背景材料不宜选取太久远的,能用近景的材料,不用中景;能用中景的材料,不用远景。因为近景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与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最接近。阳江日报社记者在2015年10月21日《海陵岛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报道中,在众多海陵岛成功申报5A景区的背景材料中,选取了最近两年海陵岛提升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做法作为新闻的背景。

“2013年初,为进一步提升海陵岛滨海旅游竞争力,提升海陵岛旅游品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以海陵岛试验区管委会为申报主体,以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为核心创建景区,正式展开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两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经过创建资料申报、景观质量评审、专家检查暗访、社会公示等环节,2015年10月15日,经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批示,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正式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记者通过选取近两年的近景,把海陵岛如何能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原因直接道了出来,新闻事件发生的最终结果也解释清楚了。

四、融为一体,妙抒己见

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就是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与言论写作不一样,记者一般不针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或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进行评论。但是,新闻报道又不能只是报道新闻事实而毫无倾向性,有些高明的记者,将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在无形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阳江日报社记者在2015年04月12日《鸳鸯湖公园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的报道中,就将鸳鸯湖公园建设的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赞扬了阳江市委市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措施。

“作为阳江市区的城市客厅,鸳鸯湖公园近年来借助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契机,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造和升级,不断建设和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公园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人与自然、生态与景观、打造绿色城市客厅的主题,设计上突出园林景观和亲水特色,注重丰富植物种类,合理分布功能区域。”

记者虽然没有对鸳鸯湖公园改造发表个人的意见,但从背景材料可以看出,记者对鸳鸯湖公园的改造和升级的结果是予以肯定的态度。

五、结语

背景材料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它在新闻写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一篇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与该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材料往往涉及多个方面。无论背景材料如何多种多样,选用时必须要满足表达新闻事实的需要;满足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满足表达自己意图的需要。如何巧用背景材料写出好新闻作品?这就需要记者在日常的采写中不断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才能做到巧用,才能使新闻更出彩。

[1] 陈咏梅.略论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J].新闻世界,2011(8):37-38.

[2] 王卫东.浅析背景材料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传播与版权,2014(3):9.

[3] 马长庆.浅论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活力,2011(1):98.

[4] 周春景.浅谈新闻背景材料的积累和合理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149.

[5] 方小强.巧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深度[J].新闻爱好者,2010(01):54-55.

[6] 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学会编.不一样的精彩(2011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获奖作品精选点评)[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2:82-84.

[7] 吴良勤,李展.新闻写作(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8-71.

G212.2

A

1674-8883(2016)17-0232-02

猜你喜欢

阳江导语新闻报道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导语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光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