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及其时代意义

2016-03-02赵贞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

赵贞旎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及其时代意义

赵贞旎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

本文重点梳理了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中国电影从此开始了走向世界的曲折道路。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未来。本文对这段历史的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反思,以期对当前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供一个历史参照。

新中国;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

电影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和媒介,以视听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在跨文化传播中意义重大。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得不提的是1985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获得国际大奖,自此以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而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历程。本文重点梳理了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中国电影从此开始了走向世界的蹒跚步履。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未来,这也可以为我们正确看待当前的电影跨文化传播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和角度。

一、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1949~1966年内地的电影制作是中国电影史特殊的一段时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自身发展以及跨文化传播。截至1966年,中国“共向84个国家和地区商业输出长短片1231个节目,7770部次”。[1]总的来说,“十七年”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基本上都局限于亚非拉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的欧美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电影有所限制。新中国电影对外输出较少,且不以盈利为目的,重视电影的宣传功能,宣传新中国的“人民电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功能。

“文革”的十年浩劫期间,受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相当有限,中国只向罗马尼亚、朝鲜、越南等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了一小部分“样板戏”影片。在那个精神文化极度饥渴的年代,时代背景催生民众内心的疯狂与焦躁,数量有限的几部“样板戏”电影被反复传播,国内电影尚且被管制如此之严,更别说这段时期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几乎是停止的。

1977~1984年,中国对外输出的电影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有所提升,在欧美等世界各地举办电影回顾展、参加各类国际性电影节是该时期电影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如1982年,中国电影《阿Q正传》(1981)第一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以后电影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新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还相当有限,中国电影在“黑夜”中摸索着前进,步履蹒跚地走向世界。由于历史条件、技术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制约,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之路异常艰难,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政治宣传色彩过于浓厚。中国电影的政治倾向性明显,只重视电影的宣传功能,在对外传播中容易引起外国观众的反感。“文革”结束后,老一辈电影工作者掀起对电影与政治关系的讨论,对之前片面强调电影与政治的从属关系起了一定的纠正作用。

第二,忽视商业性质和娱乐性质。中国电影一直是以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来取代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而自觉地把电影纳入“政治”和“伦理”的轨道。在电影对外传播中不注重中国影片对国外的输出数量和质量,导致中国电影的国际电影市场占有率很低。

第三,“传者中心论”思想严重。中国电影更多地承袭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在跨文化传播中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造成理解的障碍和文化的隔阂。例如,1981年的《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影片,虽然在表演、剪辑、拍摄等方面都有创新突破,但是故事情节内容不易为国外观众所理解,甚至有可能引发误会。

三、新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电影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窥测到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研究历史问题对当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也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中国电影要取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必须进行正确的清晰的文化定位。全球化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同时“潜在的媒介帝国主义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创造活力的保持”。[2]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想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定位,保持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和发扬民族自豪感,树立良好的民族国家形象。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要想取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必须树立国际化与地方化、本土化相结合的策略。我们必须承认文化上的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同时,学习先进国家的电影管理制度和营销策略,尽量去弥补技术、观念水平等的差异。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先进文化的精髓,力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的认同。只有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中找到契合点,才能促进我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吴瑞庭.当代中国电影与电影的国际交流[J].当代外国影视艺术,1995(1):52-56.

[2] 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J].文艺研究,2000(06):19-22.

G206

A

1674-8883(2016)17-0172-01

赵贞旎(1991—),女,河南济源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跨境电商下跨文化交际冲突探讨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实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基于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