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深化文化市场改革
——浅谈河北邯邢地区豫剧艺术发展

2016-03-02邓小龙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豫剧团体文化

史 静,邓小龙,王 静

(邢台学院音乐系,河北邢台 05400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深化文化市场改革
——浅谈河北邯邢地区豫剧艺术发展

史静,邓小龙,王静

(邢台学院音乐系,河北邢台054001)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特别是在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基础深厚,演出团体繁多,受众群体广泛,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堪忧。因此,邯邢地区豫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演反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和剧目,营造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环境,打造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品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艺术提高、发展、创新的新时代,努力实现豫剧艺术的“中国梦”。

邯邢豫剧;改革;发展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了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社会史、生活史和发展史的重要途径,具有为公众代言的广泛性和大众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它还具有娱乐功能和教育意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跃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我国河南省,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居中国各地方戏曲剧种之首。豫剧以其唱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行腔酣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曾在香港演出时,当地媒体将京剧与豫剧相比称之为:“京剧是城市小姐,豫剧是农村姑娘”,形容的非常形象贴切。豫剧唱腔好学、好听、好唱,整体亦俗亦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豫剧在海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且一度成为全国第一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豫剧在清末民初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走向成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无论是从剧团分布和数量,还是从演出场次和人员上来讲,豫剧都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比拟的从业人员和观众,是21世纪的全国之最。鼎盛时期,除河南省外,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专业豫剧 (院)团分布,业余豫剧团体更是不胜枚举。豫剧正是以强大的娱乐和社会教化功能深得人们的喜爱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邯邢地区豫剧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豫剧和其它许多剧种一样,也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剧场冷清,观众锐减。

(一)豫剧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除河南省外,与之搭界的河北省,其豫剧文化较之全国其他省份最为活跃。河北省又属邯郸、邢台一带的剧团最多,受众群体也最多,因此说河北豫剧在邯邢。邢台地区的演出团体比如河北梆子团、杂技团都已合并改制,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唯独邢台市豫剧团依然存在,隶属于政府部门,至今他们每年都有演出任务,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邯郸地区的演出团体除了远近闻名的东风豫剧团存在之外,情况亦是如此。邯邢地区的国有豫剧团仅此两家,其余的多为民营豫剧业余团体,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自身努力在市场上打拼,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民营剧团虽然规模小,未成气候,但其灵活模式和成功经验,是值得国有剧团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总的来说,豫剧团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二)豫剧人才培养的工作滞后

一个豫剧演员从培养到演出一般要花3到5年时间,到学成后就业形势又不好,豫剧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因此艺校中学豫剧的人越来越少。就邯邢地区来看,老一代演员退休,年轻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这样的现实已让越来越多关心豫剧的人心生忧虑。近几年来,邢台市豫剧团和邯郸东风豫剧团几乎都不进新人,也没有人愿意来这些地方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待遇太低,一个月仅几百元钱。二是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出任务不多。三是与民间业余团体的竞争上没有优势。

(三)政府对豫剧事业发展的助力不够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豫剧事业发展渐处弱势,但豫剧事业的未来走向,政府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合并、重组剧团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财政支持引导和扶持豫剧事业健康发展。就邯邢地区来讲,政府的助力还不够,引导力还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办出自己的亮点,豫剧事业的发展和生存还在探索之中。

(四)从观众的角度看豫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综合得出以下信息,其积极方面:一是邯郸、邢台紧邻河南,受地域的影响,豫剧爱好者的家庭所占比例较大,在这里演出戏曲的剧种95%以上都为豫剧。二是豫剧现代戏中一些经典曲目的普及程度还是相当高的。三是将时尚的流行元素引入豫剧中是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改革方式。四是“接触豫剧机会多”的人多选择认为“豫剧好听”,认为“豫剧好听”就会“偶尔看或经常看豫剧”,尤其是青少年。五是过半数的人对豫剧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其消极方面:一是豫剧的观众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青少年观众少。二是青少年接触流行歌曲的机会更多,喜欢流行歌曲的人数远高于喜欢豫剧的人数。

总体来说,豫剧的传统元素在消失,豫剧的受众市场在缩小,豫剧的内容形式需要改革。因此,要让豫剧搭上时代的列车,让豫剧在保留古老神韵的基础上拥有时尚的面孔,快速适应城市人群和青少年的口味,拓宽豫剧的受众市场。

二、邯邢地区豫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在邯邢一带,只要有戏曲出现的地方,内容基本上都是豫剧。经常能看到很多人走在路上收听豫剧唱段,有的甚至是拿着带视频的播放器边听边看。上了年纪的人茶余饭后,家长里短,都会用戏曲中剧情带给他们的启发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戏曲里折射出来的文化与道德标准无形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一)提升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根据邯邢地区实际情况,政府及其文化部门应不断的征求基层群众意见,根据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建立健全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豫剧演出、群众参演、资源共享的文化机制。通过增强剧目内容的大众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豫剧演出形式及内容的征集和建设工作,尝试将邯邢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豫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演出内容,加大对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征集和加工力度,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基层媒体单位应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开播宣传文化演出的栏目,并在基层广大群众中普及、共享文化演出的相关知识,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共享文化的资源。要充分尊重百姓的主体地位,发挥文化部门及社会组织的双重作用,拓市场、创特色、多内容,以人为本,高品质演出,就是对豫剧最好的保护。这既有利于繁荣邯邢地区的文化市场、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又加大了对邯邢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一举多得。

(二)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繁荣豫剧艺术,迎接挑战

在全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时代大背景下,邯邢地区由国家财政支撑存在的邢台市豫剧团与东风豫剧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是缘于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的需要有了它生存的空间,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为其提供了共享平台,这种基础和资源的共享,为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优势。挑战是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要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面临机遇和挑战,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自身建设,敢于引入竞争。整合资源,广纳人才,提高团体整体素质与演出质量,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解决好艺术表演的提高和豫剧艺术产品创作水平滞后于人们欣赏水平的问题,永葆豫剧艺术的生机与活力,改变豫剧表演团体目前不景气现状。

第二,丰富演出内容,满足人们需要。深入基层,编创反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和剧目。这一点邯郸的东风豫剧团体比邢台豫剧团做得好,他们排演了很多反应现代生活的剧目,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增添了许多亮点。邢台市豫剧团也在进行着改革与发展,但力度与认识还需要再深刻,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观众的现实需要。豫剧表演艺术既要演好和创作传统剧目,又要演出和创作百姓当下文化需要与反映新时期建设中的现实题材作品的剧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第三,营造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邯邢地区多个民营豫剧业余团体活跃在文化市场,这充分说明了群众对它的需求程度,也反映出它在邯邢地区的繁荣状态。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豫剧的演出风格与表演形式较之以前都有创新,文化创新促进了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邢台县豫剧团的解散,因为管理机制、竞争机制、人们文化需求的不相适应,退出了文化市场。这是国家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有力佐证。在改革发展的今天,贴近百姓、繁荣县乡文化的载体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民营豫剧团体。

第四、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打造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品牌。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专业豫剧团体全国有1000多家,但目前真正活跃在舞台上的专业豫剧团体仅300多家。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文化市场开放之后,很多业余团体有了正当的演出许可证,可以与专业团体一样进行演出活动。他们要求的演出报酬随具体情况而定,不高昂不死板,这是决定他们生存的主要原因。二是演员年轻,很多进不了国家团体的戏校专业毕业生都活跃在业余团体里,为整个剧团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三是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只要是电视上传媒里有的新剧目他们基本上都可以演出,他们看着光盘就可以排演新戏,时间短,速度快,再加上演出报酬取舍灵活,他们就拥有和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如此大的文化市场竞争之下,专业团体应该意识到所面临的危机感和挑战。

如今国家的政策、体制与思想都更加的灵活与开放,完全可以容纳更好的多样的载体为文化建设服务。所以豫剧工作者,无论国有还是民营团体,都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抓住豫剧艺术繁荣的机遇,解放思想、主动作为,转变演出形式及内容,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机制上为激发创新驱动力和活力,创造条件,把豫剧艺术做大做强。以改制为契机,整合资源、场地、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科学布局,抢占文化制高点,努力打造我省知名传统文化品牌。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工作方针,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先进文化、党的政策,群众的需要送进千家万户,为繁荣丰富邯邢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三、弘扬豫剧艺术,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就邯邢地区的豫剧工作者而言,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文化开放意识,努力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提升文化开放水平。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自觉肩负弘扬中华文化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一)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推动地区传统文化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繁荣为支撑的。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传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实践,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使文化成果更大限度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同时,通过加强服务和引导,充分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界人士、本地区的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和热情,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与传播。

(二)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邯邢地区大力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平台,积极发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通过《梨园春》、《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成功举办,首次将豫剧艺术推向海外,其成功经验积极推动了地方优秀文化项目“走出去”。要善于借助利用各种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大型演出、联谊活动及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论坛,助推具有竞争实力的艺术团体、文化企业以及具有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精神和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精品“走出去”。

传统豫剧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关注豫剧事业的发展,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艺术发展、提高、创新的新时代。

I207.301

A

1672-4658(2016)01-0151-03

2015-11-15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邯邢地区豫剧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HB15YS013

史静(1982-),女,河北邯郸市人,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豫剧团体文化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谁远谁近?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