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禹锡乐府诗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

2016-03-02闫运利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采菱乐府诗连州

闫运利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9)

论刘禹锡乐府诗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

闫运利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刘禹锡乐府诗多产生于其贬谪连州、朗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期间。乐府诗题的命名,诗中对当地自然、风俗的描绘及诗歌语言对当地方言的借用,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刘禹锡乐府诗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被贬在外使其有了接触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机会;被贬后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觉进行乐府诗创作的观念;继盛唐之后的中唐人以创新的精神积极主动地追求新变;盛唐边塞诗对异域风情的描绘引起诗人的猎奇心情。

刘禹锡;乐府诗;地域特色;成因

一、刘禹锡乐府诗创作概况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哲学家。24岁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进入仕途。至71岁卒于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任上,在仕途上奔波了48年①。其中23年被弃置在外,游荡于不同的贬所之间。诗人所到之处,或描写当地之自然景色,或游览古迹、联想古事即事而作,或专注于当地奇特的人文习俗,使其乐府诗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也使其在中唐诗坛自成一家,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开拓新领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刘禹锡十分重视乐府诗创作,现存78题143首乐府诗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刘禹锡乐府诗于“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以“杂曲歌辞”、“新乐府辞”、“近代曲辞”为多。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被贬期间所作的59题113首,即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中专列的两卷乐府(56题108首)③和《乐府诗集》另收录的3 题5首(《忆江南二首》 《杨柳枝词一首》 《飞鸢操》《贾客词》)。

二、刘禹锡乐府诗的地域特色

刘禹锡自永贞元年被贬连州、朗州,一直奔波在朗州、长安、连州、洛阳、夔州、和州、扬州、苏州等地。诗人或震撼于壮丽的自然景色而作,如《洞庭秋月行》、《九华山歌》、《顺阳歌》、《龙阳县歌》、《度桂岭歌》;或感于历史之故事而作,如《马嵬行》、《桃源行》;或好奇于当地之祭祀、生产活动而作,如《竞渡曲》、《采菱行》等。其中无论是乐府诗题的命名,诗中对当地自然景物、人文习俗的描绘,还是对当地方言、口语的借用,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一)乐府诗题的命名

翻阅《乐府诗集》、《刘禹锡集笺证》目录,可以看出刘禹锡乐府诗很多都是自创新题。如《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四”所收《三阁词四首》,卷六十“琴曲歌辞四”所收《秋风引》《飞鸢操》,卷七十二“杂曲歌辞十二”所收《纪南歌》、《宜城歌》,卷八十二“近代曲辞四”所收《纥那曲二首》、《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卷九十四“新乐府辞五”所收《淮阴行五首》、《泰娘歌》、《更衣曲》、《视刀环歌》、《堤上行三首》、《竞渡曲》、《沓潮歌》等等。还有未收入《乐府诗集》,《刘禹锡集笺证》“乐府”卷编入的《马嵬行》、《顺阳歌》、《洞庭秋月》、《龙阳县歌》、《度桂岭歌》、《插田歌》、《畲田作》等。恰恰是这些新诗题的命名显示了其浓郁的地域风味。

最明显的是以当地地名为题。《马嵬行》是诗人贞元九年(或十年)秋自长安西行,途经马嵬坡,感于杨妃之事而以“马嵬”为题而作。《顺阳歌》、《宜城歌》、《纪南歌》则为诗人永贞元年赴连州途中所作,顺阳、宜城、纪南均为途中经过的地方。《顺阳歌》、《纪南歌》是诗人感于“鲁将军”“樊姬”之事而直接以地名为题,《宜城歌》则是诗人惊异于当地荒凉的自然之景,《龙阳县歌》、《九华山歌》等亦是如此。其次是以具有当地特色的娱乐、生产活动为题,《堤上行三首》、 《踏歌词四首》、 《插田歌》、《畲田作》即为此类。大堤是自古荆襄繁华之地,酒舍旗亭众多、商业活动繁华,也是当地特有的一处景致。踏歌是一种众人联臂以脚踏地作节拍,边歌边舞的歌唱方式,也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娱乐活动。《插田歌》、《畲田作》则分别是连州、夔州当地特有的农业生产活动。《竞渡曲》、《沓潮歌》等也可归入此类。再次是以当地民间歌谣为题,如《竹枝词》。“竹枝”原为夔州当地的巴渝民间歌谣,词曰“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之后刘禹锡效仿屈原,润色修饰作《竹枝词》十一首。如《竹枝词九首》序言所述: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词》,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故余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渝,知变风之自焉④。

(二)对当地自然、风俗的细致描绘

首先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沓潮歌》和《九华山歌》最为典型。《沓潮歌》约元和十年作于连州(今广东省),连州近靠大海。“两水相合曰沓潮,盖风驾前潮不得去,后潮之应候者复至,则为沓潮,海不能容则溢。”⑤正如诗人《沓潮歌》序言所说:

终风驾涛,南海羡溢。南人曰沓潮也,率三更岁一有之⑥。

前两句“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沓潮”写其成因,即海风不断吹向陆地,波浪涌入终成沓潮;中间几句“轰如鞭石矻且摇,亘空欲驾鼋鼍桥。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四边无阻音响调,背负元气掀重霄。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则描绘潮来之后的宏大气势,轰如鞭石,浪高过陵,大鲸得逍遥;接着写在场人们的反应,“海人狂顾迭相招,罽衣髽首声哓哓。征南将军登丽谯,赤旗指麾不敢嚣”,众人仓皇回顾、焦急惊叫,将军也只登城上楼,不敢作声;最后写沓潮过后海面风平浪静的景色,“翌日风回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风回水静,海色如瑶。如此惊心动魄之沓潮不愧为连州独有之奇景。《九华山歌》是诗人长庆四年秋赴和州任,道经池州所作。九华山在今天的安徽省青阳县,诗人“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开篇“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九龙化石,开天辟地之气势惊人魂魄。但是却“迥秀长在无人境”,诗人期待着九华山也如敬亭山一样,“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刘禹锡乐府诗对当地奇特自然景观的描绘,让我们领略到迥异于北方的南国风光。

其次是对当地人文风俗的展示。风俗是指不同的地域环境在长期的沉淀、积累中形成的一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也是鲜明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淮阴行五首》《蛮子歌》 《莫徭歌》即为此类。《淮阴行五首》是诗人阻风淮阴所作,描绘了淮阴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鸟飞惊五两。(其一)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其四)

淮阴一带靠水,人们的一系列活动都在水边。岸边高脚竹楼错落有致,天气风和日丽。人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晃动的樯竿惊起停靠歇脚的水鸟。在外经商的夫婿久久未归,家住岸边的妻子望着来往不息的行船,徒羡那船尾的燕子可以与丈夫长相见。《蛮子歌》《莫徭歌》是诗人长庆年间居夔州而作,四川夔州地区在当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刘禹锡在乐府诗中对这一现象也有所反映,并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进行了描写。如《莫谣歌》:

莫谣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

莫谣这一部落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与海滨、丛林之居民贸易、通婚。而《蛮子歌》中“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则对蛮子居民的语言、衣着、饮食等有所介绍。

再如《竞渡曲》《采菱行》等,对当地独具特色的祭祀、生产活动进行细致呈现。《竞渡曲》是诗人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屈子祠即位于湖南省。《竞渡曲》详细描写了当地人们隆重纪念屈原的一种祭祀活动——龙舟竞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凌波呈水戏。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五月的沅江,乡人们聚集繁华的大堤,争先恐后地将精心准备的彩舟浮起。岸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参赛的龙舟如蛟龙得雨、螮蝀饮河。刺史作为裁判也亲临现场,足见当地人民对屈原的尊敬与怀念。而最后一句“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则透露出诗人被贬的落寞和对屈原的怀恋。

《采菱行》同是元和中作于朗州,在朗州的治所武陵地区“俗嗜采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如《采菱行》所写: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采莲曲》 《采菱曲》六朝已有,但多借写采莲,实写采莲女的美貌或表达相思眷恋之情。如鲍照《采菱歌七首》(其二):“睽阔逢暄新,凄怨值妍华。秋心殊不那,春思乱如麻。”诗中突出表现了对佳人的相思之情,采莲活动只是衬托的背景。再如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正乱。”着重写的是采莲女的外貌、衣着。刘禹锡则直接描写采菱女的纯朴本色及其争先恐后、繁忙紧张的采菱场面。“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则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采菱女子劳动中的美态,长长的秀发、轻软的衣襟在随风飘动,钗钏银饰碰撞的声音在空中荡漾。诗人从正面细致描写了整个采莲的场面,让人们可以真切地领略武陵地区特有的生产活动。并且诗人在写采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融入了当地的风物人情,如“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就真切地写出了当地人们的居住环境、娱乐活动等生活情景。

另外,刘禹锡擅长写咏古、怀古之作,且写得极有深度。《顺阳歌》《纪南歌》较为典型。顺阳,汉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县。诗人经过此地时,想起了天宝末安史之乱时“拔城从此去”的鲁将军。《纪南歌》是途经江陵看到“天寒多猎骑”,想起了当初谏猎楚庄王的樊姬。诗人奔波于不同的贬所之间,游览古迹、联想古事,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体现。

(三)对当地方言、口语的借用

因刘禹锡多年居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南方一带,其语言风格受当地方言、民谣的影响,带上了浓郁的地方风味。比如《淮阴行五首》中“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陈陈”“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竹枝词》中“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等等。多用“侬”“郎”等当地的口语方言及“簇簇”“陈陈”“嘈嘈”“苍苍”“层层”“青青”等具有当地民间歌谣风格的叠音词,极似六朝清商曲。而疑为罢和州后游金陵时的吊古之作《三阁辞四首》则已为吴声歌曲。语言上对当地口语、方言的借用使其乐府诗风格上更加清丽流畅、含思婉转,这与刘禹锡诗歌一贯的诗豪之气迥然不同。

三、刘禹锡乐府诗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

上文主要从乐府诗题的命名,诗中对当地自然、风俗的描绘及诗歌语言对当地方言的借用三个方面对其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下文试对这一特色的形成原因作几点设想:

最明显的一个原因是诗人屡次被贬,且“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长年被贬在外。永贞元年九月,贬连州刺史,十一月再贬朗州刺史;元和九年冬,承诏还京,次年因作看花诗再贬连州刺史;长庆元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改和州刺史。如此坎坷的在外为官的经历使其一定程度上远离当时主流诗坛,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地域的独特地理、人文环境。

其次是刘禹锡被贬后积极乐观的心态及其自觉进行乐府诗创作的观念。当时与刘禹锡同在被贬之列的柳宗元醉心于不为众人赏识的“小石潭”,沉溺于被打压、无人重用的悲痛之中。如诗中所写“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如此的孤峭内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热情。而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开阔心胸以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乐观心态使其以开放的态度去关注当地的自然风物、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独特的祭祀、娱乐、生产活动。如神采奇异的九华山,含思婉转的竹枝词,热闹紧张的龙舟竞渡等等。另外,刘禹锡自身对乐府诗创作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刘禹锡在多首乐府诗的序言中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采诗者采集,流传到朝廷之内。如《淮阴行五首》序言曰:

古有长干行,言三江之事悉矣。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

《采菱行》曰:

武陵俗嗜采菱,岁秋矣,有女郎盛行于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又《插田歌》曰: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另外《泰娘歌》等序言中也有提到,不再逐一引证。“以裨乐府”“以俟采诗者”等均是诗人被贬在外,心系朝廷的直接体现。因为“乐府”自建立起就与“采诗”这一功能紧密联系,是王者“观风俗,知得失”的重要礼乐机构。采诗过程代表了朝廷与民间的沟通与交流,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一通道将当地的人文风俗传至朝廷。也希望借此重新得到皇帝的赏识,可以再次参与政治。自觉的乐府诗创作观念和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使诗人将眼光深入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色、百姓生活,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风采的乐府歌诗。

以上两点均是放在中唐这一小时段进行的考量,如果将其放入唐代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就不得不提到盛唐诗歌的繁盛。短短的五十年间,盛唐诗坛名家辈出、各展风采,各种诗体臻于完善,艺术技巧达于圆熟,形成“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的盛唐之音。⑦盛唐诗歌取得如此成就,几乎达到了“极盛难继”的巅峰。因此中唐人以其异乎寻常的胆识和魄力,主动追求创新、奇变。如在风雅观上中唐人大不同于盛唐人,韩孟诗派主张“不平则鸣”,元白诗派竭力反对盛唐缘饰盛世文明大雅颂声,提出“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均是以创新的精神,积极主动地追求不同与奇变。刘禹锡虽长期被贬,远离朝堂,但他以自己的方式也在追求创新和变化。他依托当地的山水风物与民间文化,记录了以往乐府诗中少有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

最后,盛唐边塞诗人的创作对其具有地域特色的乐府诗写作也有一定影响。盛唐诗人由于国力强盛,可以出塞深入西北边陲。因此在军事题材的创作以及描写异域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十足的才华,这些作品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较为突出的是岑参,两次出塞是其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虽然边塞生活比较艰苦,但是诗人乐观开朗,昂扬进取。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反映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异域风采。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巴蜀荆楚一带。这里人迹罕至、地处偏僻,与中原地区交通往来不多。他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与中原地区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中原人看来自然是新鲜有趣的。而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乐府诗,在题材上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刘禹锡像边塞诗人热衷于描绘当地奇特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一样,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情,描写当地少数民族人不同于汉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及自然环境。如《莫徭歌》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莫徭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蛮子歌》里描写了另一个少数民族人的生活状况,诗中谈到了该民族语言、服装、风俗、生活习性等这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注释:

①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1521-1528.

②王琳.刘禹锡乐府诗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③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17.

④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17.下文引用乐府诗均出于此书,不再逐一作注.

⑤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47.

⑥同上.

⑦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83.

[1]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5]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邓小军.刘禹锡《竹枝词》《踏歌词》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1983,(4).

[9]刘航.论《采莲》类乐府诗艳情色彩之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10]王琳.刘禹锡乐府诗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评传[J].镇江师专《教学与进修》,1983,(1).

I207.22

A

1672-4658(2016)01-0138-04

2015-10-04

闫运利(1987-),女,河北邢台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及乐府学.

猜你喜欢

采菱乐府诗连州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乐府诗
寿乡连州菜心甜 消费扶贫生活美
处暑采菱忙
神奇的连州地下河
秋日采菱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采菱曲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采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