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6-03-02那壮志

关键词:第二课堂爱国主义美的

那壮志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职业教育中心)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那壮志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职业教育中心)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中职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该怎样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本人认为应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德育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传统语文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要掌握灵活性和随意性。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种资源溶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熔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这种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应该把眼光移向社会。因此结合学生的寒暑假,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成为了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式。教师应当如何指导?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爱赶时髦、赶潮流,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为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一、巧用,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用,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爱国主义美的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