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

2016-03-02符琴芳

新课程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育中职课堂教学

□符琴芳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

□符琴芳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实施等方面弊端日显。所以,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中职;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然而,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课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演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厌烦。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社会现状下,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所以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德育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和就业指导。作为德育课的延伸,现增设礼仪礼节和心理健康。由于总课时是不变的,所以,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结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不同幅度的增删。

至于礼仪礼节和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可从《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得到灵感,设想包括四部分:①关于自身,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②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礼节与言行举止,体贴别人,相互依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③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④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乡土爱,爱国心,世界和平。

二、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1.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之关键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创立者、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认为:人都是可以教育的,人都有做好工作和得到尊重的内在需要,有自尊和自信的内在可能性,人都能不断地走向完美。这种哲学假设与我们所熟悉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极其相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树立以下质量管理思想:

一是顾客取向。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应始终把握一个基本方向,即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的工作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注重过程。要将注意力集中到管理的全过程上。在德育工作中,要关注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片断,因为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而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完善教育,它要接纳所有愿意踏进校门的学生,而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源状况,要想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就要弥补先期教育的种种失误。基于此,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净化信息网络环境,发挥网络信息优势

信息社会离不开网络,互联网把世界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上也游离着许多宣扬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思想的信息。由于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原因,学生对其中的不良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遭受毒害。针对当前网络文化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德育工作者应直面网络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变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动员各方力量,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限制对某些有害信息源网站的访问,同时还应对网上有害信息的冲击进行坚决的驳斥和回击。

其次,教育青年学生一定要学会“思想保健”,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增强对网上信息的正确选择能力,对有害信息能顶得住诱惑,守得住“丹田”,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提高德育工作网上出击的主动性。

再次,可建设校园德育工作的专业网站,如“网上学校”“校长信箱”“生活指南”“网上心理咨询”等栏目,形成德育工作的网络体系。

最后,可以利用网上虽不能面对面,但却可以心贴心的机会,通过沟通感情,建立起相互信任,使学生毫无顾忌地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打开“心锁”,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优化心境,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3.重视德育实践,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学生主体道德素质

社会实践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落脚到学生主体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比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严格的企业,访问优秀的企业员工,亲身体验未来工人的特殊要求。也可以在学校内部张贴醒目鲜明、针对性较强的标语,让他们时刻接受环境的熏陶,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三、完善考核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机制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书本理论之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心灵的净化,掌握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掌握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健康成长、努力成才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高尚人格,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德育课的考查应同全校大德育工作体系紧密联系,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将其分为理论考试、德育感悟、日常行为考核三大部分,其中理论考试占50%,德育感悟撰写占20%,日常行为考核占30%。

新的考核机制中,理论考试应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封闭考试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考试内容源于书本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偏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突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避免枯燥的记忆、机械地重复。同时在考试形式上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可设计为试卷成绩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上课的积极性等挂钩,对学生的课堂辩论及分组讨论情况、社会调查等进行全面评价。

这样的考核机制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又将学生的品行反映到考核内容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德育课程改革的效果。

总之,德育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课程改革之中,应当充分考虑现在中职生的现状,符合社会的要求才能取得成效,才能摆脱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真正体现出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少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17.

[2]李真.烟台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3]金永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媒体素养教育的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张群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王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6]胡丽.职业学校学生德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编辑:郝婵)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二级管理模式下职业院校教育教研管理的实践研究”(编号:XHJX20150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081-02

作者简介:符琴芳,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学。

猜你喜欢

德育中职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