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2016-03-02柴亚杰

2016年2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互补性中国

柴亚杰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柴亚杰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全称: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9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双方的经济状况与贸易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未来中国和东盟的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状况;互补性

1.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规模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对话进程。24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中国和东盟已发展为重要经贸伙伴。199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仅63亿美元。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双方贸易往来不断增加。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双边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2001年突破400亿美元。2002年,中国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这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2004年,双边贸易额实现历史性突破,达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千亿美元的目标。2007年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达2026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12年,双边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7.3倍。 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4800亿美元,同比增长8.3%,比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还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2014年,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贸易中,缅甸、越南、菲律宾是贸易增速最快的三个国家。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额为124.05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中国在菲律宾、老挝、柬埔寨和新加坡四个国家中的投资实现增长。

中国和东盟是互利共赢的好邻居和好伙伴,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双方政治互信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进程加快,经济融合加深,双方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在双边的贸易方面,201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是480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23%,高于全国外贸总体增幅近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是2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对东盟贸易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目前,东盟国家正在加大互联互通力度,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与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倡议高度契合。2016年,中国-东盟对话关系迎来25周年。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迎来新的机遇。双方正努力争取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10万亿美元的目标。

2.中国东盟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和许多东盟国家出口型经济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对外贸易的依存度高。如图1 所示,2013 年,中国外贸易依存度达到25.5%相比较2007年的外贸依存度 66.27%已经降低,这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相关,东盟 10 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为 65.64%,东盟内部过半数国家超过了 50%,如新加坡 195.76%,是这 11 个国家中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马来西亚 80.10%、越南 83.75%、泰国、文莱、柬埔寨都达到60%以上,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的菲律宾、印尼、老挝、缅甸达到了 20%左右。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对外贸易上依存度依旧很大。对于中国自贸区的建成使得双方彼此依赖,从而减少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依赖。

3.中国与东盟间贸易的结构和特点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间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性商品。2007 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和附件、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和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这五类商品的进出口金额占较大比重,至2015年进口方面,2015年9月,中国自东盟主要进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电子、机械、矿物燃料、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塑料及其制品,累计进口额为116.55亿美元,占中国自东盟进口总额的67.49%。其中,电子是中国自东盟进口最大的产品,进口额为65.29亿美元,环比增长5.61%;其次是机械,进口额为16.88亿美元,环比增长8.97%;再者是矿物燃料,进口额为16.45亿美元,环比下降3.8%;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位居第四,进口额为9.75亿美元,环比激增819.81%;位居第五的是塑料及其制品,进口额为8.18亿美元,环比增长3.54%。

出口方面,当月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电子、机械、钢铁、矿物燃料、船舶及浮动结构体,累计出口额为114.54亿美元,占中国自东盟出口总额的47.13%。其中,电子是中国对东盟出口最大的产品,出口额为53.29亿美元,环比增长8.09%;其次是机械,出口额为30.79亿美元,环比增长1.68%;再者是钢铁,出口额为11.53亿美元,环比增长5.68%;矿物燃料位居第四,出口额为9.59亿美元,环比增长28.04%;位居第五的是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出口额为9.34亿美元,环比激增83.14%。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间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具有相似性。在双方在这些商品上存在互补性又存在竞争性。

从国别来看,9月中国主要进口的东盟国家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累计进口总额达160.52亿美元,占中国自东盟十国进口总额的97.35%。其中,马来西亚是第一大进口国,进口额达45.86亿美元,环比增长1.33%;其次是泰国,进口32.87亿美元,环比下降3.83%;再者是新加坡,进口23.96亿美元,环比增长14.10%;越南位居第四,进口21.61亿美元,环比增长4.65%;第五是印尼,进口额为18.86亿美元,环比增长30.25%;自菲律宾进口最少,进口额为17.37亿美元,环比增长5.91%。

图3.5 2015年9月份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出口金额

资料来源:南博网

出口方面,同期中国主要出口的东盟国家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累计出口总额达231.59亿美元,占中国对东盟十国出口总额的95.3%。其中,越南位居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达55.42亿美元,环比增长8.65%;其次是新加坡,出口51.38亿美元,环比增长26.77%;再者是马来西亚,出口35.54亿美元,环比增长0.28%;泰国位居第四,出口35.03亿美元,

4.中国东盟间发展展望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地区。中国积极倡导打造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大力推动与东盟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并得到东盟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支持。中国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对接,有助于东盟国家实现陆上联通、信息联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有利于东盟国家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而且出现了与其相辅相成的新合作机制。2015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在中国成功举行,启动了包括中、泰、越、老、柬、缅等六国的“澜湄合作”进程,为提升次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东亚区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中国承诺将充分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平台的作用;中方还将设立100亿美元的第二期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为有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中国提出的这一系列倡议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与东盟国家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基础上,实现多方共赢,进而为区域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5.小结

中国-东盟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实际情况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关系,这构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双方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基本降为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娟、曾普胜.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J].国际经济,2008,(09):24-26.

[2]孙婧.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翟旭柯.中国和东盟对外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D].西安财经大学,2011.

[4]潘青友.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07):73-75.

作者简介:柴亚杰,女,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互补性中国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