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技巧初探

2016-03-01郑远龙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顺利开展舆论监督新闻记者

郑远龙

(东莞广播电视台,广东 东莞 523000)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技巧初探

郑远龙

(东莞广播电视台,广东 东莞 523000)

强化舆论监督新闻采访技巧,对于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目前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采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多方面探究了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采访的技巧。

舆论监督新闻;法律;职业素质;技巧的掌握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方面发表的重要讲话进行剖析可知,舆论监督以及正面宣传两者间呈现出相互统一的关系。①广大新闻媒体必须要勇于挖掘新闻工作中的不足,勇于直面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黑暗面,坚持激浊扬清的工作原则,尽可能多发表一些具备极高客观性以及准确性的批评性新闻,要求能够反映客观事实,描述准确。根据习总书记的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新闻舆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发展值得关注。新闻舆论监督属于监督体系中其中一大形式,要求广大群众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政策以及事态等开展有效揭露,达到鞭挞丑恶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建言献策,发挥良好的传播作用。良好的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有利于解放思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现阶段,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少缺陷以及不足。例如,未能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采访过程中出现各种阻碍,被监督者拒不承认事实或者逃避责任、新闻媒体工作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等,以上问题均会对我国舆论监督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不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高效开展,本文针对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归纳,基于这些问题论述了如何促进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技巧的提高,希望能够为提高舆论新闻监督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未能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

现阶段,我国未能针对舆论监督构建起完善的法律制度,现存法律法规仍比较简单,且具备明显的抽象性,导致舆论监督类新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十分被动。我国仅国家宪法有相关规定,且当中以舆论监督为对象的规定极少,内容也非常不具体。站在法律的角度上,未能针对投诉方以及被投诉方具体权利以及义务等给予清晰规定,也未能针对舆论监督中存在的违法现象制定出相应的惩处方法。

(二)采访过程中存在各种阻碍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存在一定难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不同类型的人,部分企业或者个人会与新闻记者进行周旋,有时候动用关系不断讲好话希望记者往好的方面写,有时候又采取较强硬的态度和措施,做出抢夺新闻设备或者扣押人质等行为,给新闻采访工作带来严重阻碍。另外,部分受访人员对新闻工作者有着较明显的抵触心理,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往往选择避重就轻,甚至有人干脆选择沉默应对。以上不同因素的影响,均会导致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1]

(三)记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舆论监督类新闻在专业素养以及个人素质上有待提高,由于水平有限,造成部分采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更加无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应有的积极作用。首先,部分记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质不佳,且新闻专业知识匮乏,采访业务能力低,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等;其次,部分记者针对舆论监督类新闻进行采编以及写作的过程中,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味想要吸引眼球,想要借助舆论来获取关注;最后,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未能坚持实事求是,没有充分意识到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同时没有掌握良好的采访方法以及稿件撰写技巧。

二、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采访改进建议

(一)不断丰富取证方式

针对舆论监督类新闻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综合分析具体现状,征询受访人员的意见,取得其同意后通过录像以及拍照等合理的方式进行科学取证。假如记者碰到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者应综合分析现场状况,尽可能确定有利视角,继续通过拍照等方式进行取证。

(二)灵活运用采访方式

舆论监督类新闻工作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正面面对眼前的困难以及障碍,保持冷静,通过不同采访方法妥善实施采访。

其一,充分发挥迂回采访方式的积极作用。该采访手段一般应用于责任人员拒绝接受记者采访时。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应注意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主要责任人员身上,可以尝试着从别人身上着手,实现曲线采访。举个例子,A工地发生暖气道管破裂的问题,引发停暖现象,该工地负责保安工作的人员拒绝记者进入工地进行采访,此时记者可选择到周边居民家中进行询问,获取一些有效信息。

其二,实施交友采访。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需要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流,部分时候需要与特定对象保持长期联系,对方可能是国家机关单位工作者,也可能是人民教师等不同职业,如果记者与其有共同爱好,有共同语言,可能会在采访完成后与之建立深厚友谊。[2]记者结交的这些朋友从事各式各样的工作,在记者需要采访和收集相关方面的信息时,就能够更加方便和顺利。

其三,实施隐性采访。该采访手段是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过程中应用较频繁的一种关键手段,在应用该方法时,记者为了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事实真相,不对自己的采访目的进行说明,或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隐性的状态下进行采访。记者在应用该采访方法时必须要十分慎重,不可以为了达到采访目的而不择手段,采取一些违法手法进行工作,以免受到法律制裁,或者干扰相关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隐性采访时,记者必须要十分谨慎,充分警惕,如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就必须要马上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寻求帮助。

除了上述三种采访手段之外,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还可以选择立体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以及个别采访等多种手段开展工作,事实上,采访实践中常常需要针对不同采访技巧进行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提高采访效果。[3]

(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不管是面对突发意外还是各种纠纷,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做保障,否则记者无法实现深入采访。负责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的记者在工作时,应主动了解我国宪法以及舆论监督新闻相关法规制度等,形成良好的法律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确保相关采访工作与法律要求相符。

(四)注意个人安全

针对一些存在负面新闻的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情节严重的话可能会威胁记者个人安全。面对这种现象,记者应优先选择一些低调的方法进行采访,尽量降低受访者的警惕,实现隐性采访,防止自身安全受到伤害。

(五)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正式开展采访工作前,记者必须要进行充分准备。可以提前设计好相关采访提纲,明确相关采访热点以及采访内容,方便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把握好采访问题走向等,防止因突发事件发生影响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闲暇时候,记者应主动了解和学习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相关热点知识,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同时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4]

三、结语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过程中仍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记者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阻碍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采访质量。在今后的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工作中,记者必须要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取证,丰富取证渠道。其次,熟练掌握各种新闻采访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采访技巧,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要注意学习法律相关知识,加强自身安全保护,并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注释:①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 邱明,胡楠.浅析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2011(11):24.

[2] 王明存.甄别谎言挖掘真相——浅谈舆论监督报道采访技巧[J].新闻世界,2015(07):18-20.

[3] 刘菲,范忠孝.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活力,2014(16):33.

[4] 马金平.县级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172.

G212.1

A

1674-8883(2016)07-0236-01

猜你喜欢

顺利开展舆论监督新闻记者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阅读”越有收获
对高校党团共建工作的分析
浅议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