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党报如何发挥优势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2016-03-01方枫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党报安徽新闻报道

方枫兰

(安徽日报社,安徽 合肥 230071)

浅谈党报如何发挥优势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方枫兰

(安徽日报社,安徽 合肥 230071)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如何心系民生,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好权威性和服务性,切实做好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党报践行“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尤其当前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利益重新调整,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的党报,更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从根本上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百姓需要。要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报道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传递好党和政府的民生声音,真正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党报;民生新闻;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当前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表现一:各种民生新闻让人眼花缭乱,但不少内容都属鸡毛蒜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群众利益无小事,但也不是有闻必录。现在很多媒体报道的民生新闻内容单薄、支离破碎,单纯停留在琐事报道上,如报端常出现的丢小狗、道路上的乱停乱放等新闻。很少从根本上为群众的利益“鼓”与 “呼”,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这也反映出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视野过窄,观察事物能力不强,专注于小打小闹的“快餐式”民生新闻。

表现二:不重视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单纯追求阅读的“娱乐性”。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在民生新闻上过多追求负面报道,甚至有的记者打着民生的旗号,谋取私利,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例如,2010~2013年间,樊某、姜某某、蒋某等人,利用或冒用“中国企业新闻网江苏频道”、“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以及“中国改革报”等媒体记者、网络记者、工作人员的身份或名义,以调查采访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违规用地、医疗事故、产品质量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最终锒铛入狱。

表现三:虚假的民生新闻时常出现,严重混淆视听。尤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开放的网络空间里,充斥着许多真假难辨、混淆视听、放大矛盾、刻意煽情的所谓民生新闻,不但误导读者,也不利于真正民生问题的解决。时间远的,如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时间近的,如2015年10月13日,《亳州晚报》报道安徽省利辛县城关镇李营庄张宏宇的妻子因救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被两条大狗咬成重伤后,爱心人士捐出80万元善款帮助她渡过难关。但随后真相大白,伤者是在狗主人家里喂狗被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经常出现的虚假新闻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表现四:读者对党报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偏低。由于受传统宣传思维模式的影响,党报民生新闻的报道,往往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表现形式单调乏味,缺少新意;语言陈旧,官腔官调,影响了老百姓的阅读兴趣,导致党报在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上大打折扣。

二、如何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凸现党报的优势

我们知道,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优势明显。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上,必须利用好这种优势,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自身优势的发挥,让民生类新闻报道做到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群众喜闻乐见,充分发挥出党报的 “喉舌”和“桥梁”作用。

(一)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让老百姓感觉可亲可信

做好高度,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党报的权威性和占有的新闻资源,特别是当重大民生政策出台时,党报在解读上要有权威、有影响,做好权威发布,做“透”、做出高度。接地气,就是在做好高度的基础上,要了解群众对民生政策关注度高的有哪些方面,和他们生活最有联系的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报道中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最佳报道点,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民生新闻报道成为群众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和参谋。近年来,《安徽日报》在安徽实施民生工程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涉及医疗制度改革、教育、养老保险、农民工问题、就业及社会保障等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方面,不但在要闻版做好政策的权威发布,同时还在其他版面做延伸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表、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解读,对民生政策精心提炼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群众一看就明白,心中有数,感觉可亲可信。

(二)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要立足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老百姓感觉有用

由于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群众觉得真实可信;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处理上,党报严格的采编审查程序和分寸的把握,更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因此,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要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了解群众的诉求,关心群众的疾苦,直面群众遇到的困难,让老百姓觉得党报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真正发挥“报道民生、引导民生、解决民生”的作用。例如,合肥机场搬迁涉及群众出行问题,由于新机场距离市区较远,群众有困惑。搬迁前后,《安徽日报》派出多路记者,从新机场道路建设、航班安排、机场的现代化程度、服务设施的全面提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报道,为群众解疑释惑。合肥高铁南站运营后,群众反映站内像迷宫,指示牌不清,经常找不到路。《安徽日报》随即对此进行跟踪报道,不仅报道存在的问题,还提出合理建议,促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反响很好。可见,党报关注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既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使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获得了提升。

(三)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要在方式上进行创新,让老百姓感觉好看

党报做好民生新闻,要想赢得群众,就要在报道的方式上进行创新,做到有质有量,有情有义。要舍弃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官腔官调的做派,要改变过去单调刻板、冷冰冰的宣传模式,要转变过去陈词滥调八股的文风。首先,善于在传统的会议报道中发现民生新闻,寻找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通过提高可读性来增强群众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同时要善于通过发现群众身边的小事,来发掘出民生的大主题,把民生新闻做深、做“厚”、做出高度。其次,要善于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各种编辑手段,求新求活求变,增强民生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要让民生新闻资源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再者,民生新闻也要“软”点,文风要清新,内容要活泼,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真诚地讲好民生故事,不哗众取宠,要体现出对民众的情感和命运的关切,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此外,还可通过党报的法人微博、微信等,传递党和政府的民生声音,扩大传播途径。这样,形式多样、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民生新闻,老百姓自然就爱看、想看。

(四)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要鼓励记者践行“走转改”,让老百姓感到信赖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有一支能吃苦、守纪律、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采编队伍,他们视野开阔,采编经验丰富。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必须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战斗力,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党报民生新闻报道注入活力和动力,才能真正采编出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要带着问题“走转改”。脚板底下出新闻,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采编出的民生新闻才会更鲜活,也更真实可信,更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要带着感情“走转改”。心里要装着群众,要站在群众立场上聆听群众的心声,要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近了,感情融洽了,才能发现群众密切关注的民生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这样,民生新闻的报道才有筋骨、才有血有肉,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安徽日报》在近几年的“走转改”中,通过开设“记者走江淮”、“现场直击”、“一线聚焦”、“蹲点调研”等栏目,从140多个联系点发回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民生新闻报道,做到了为百姓的利益“鼓”与 “呼”,充分发挥了党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赢得了群众对党报的信赖。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走转改”的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真“走”、真“转”、真“改”,使党报的民生新闻报道常“走”常新,形成强势,“架”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1] 吴抑西.党报民生新闻的创新课题[J].新闻实践,2010(02):65-66.

[2] 高歌.做好地方党报的民生新闻[J].新闻爱好者,2010(16):72.

G212

A

1674-8883(2016)07-0232-01

方枫兰(1965—),女,安徽安庆人,本科,中级职称,就职于安徽日报社,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党报安徽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