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2016-03-01鲍永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眼球新闻报道

鲍永梅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山东 烟台 264001)

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鲍永梅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山东 烟台 264001)

社会新闻与军事新闻、政治新闻明显不同,没有特别浓郁的政治性意味,其主要抓住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进行报道,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如何使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社会新闻;人文关怀;策略

所谓社会新闻,就是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具体包括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管是感性的,还是离奇的,都可以成为社会新闻的题材。例如,道德风尚、情感纠纷、婚姻家庭、风土人情、灾祸故事、奇闻异事等都可以被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中。我国学者黄建辉认为:“社会新闻展示了社会中的人生百态,是对生命的直接阐释。更直接地讲,社会新闻旨在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发强烈的社会兴趣,其基于社会伦理道德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教育意义。”正是由于社会新闻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与追捧。可以说,社会新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使社会新闻更吸引读者眼球,还需要业内人士继续探索新的方式和策略。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促使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社会新闻的现状

如今,媒体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少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过于追求“性、腥、星”,将性爱、卖淫、暴力、贩毒、隐私等社会丑陋现象当作一种刺激的噱头,意图通过炒作来达到轰动效应,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一些媒体对偶然发生的事件津津乐道,对其进行虚张声势地大肆热炒,却没有深挖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更不用说能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新闻开始变得低俗化,甚至成了假新闻的“重灾区”。虽然一些新奇刺激的社会新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但这样的新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一久就会引发读者的反感,甚至对媒体公信力形成不利影响。要想真正使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具备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

二、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要想使社会新闻真正吸引读者的眼球,必须在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关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坚持平民视角,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一直以来,媒体舞台过于看重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忽视了社会大众的所思所想,在信息传播日渐大众化的新背景下,这种忽略大众的做法必须改变。媒体必须谨守“民之所想,常在我心”的宗旨,与“草根阶层”最为接近的社会新闻更要做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基于平民视角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具体而言,社会新闻要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多关注下岗职工、乡村教师、农民工、背井离乡者等弱势群体,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扶。同时,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社会热点话题,如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如何共建小康社会等。这些话题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值得社会新闻多加关注。

(二)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体现人性美

新时期背景下的社会新闻不能以追求刺激、新奇为噱头,这样只能逐渐走上穷途末路。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社会新闻不仅要关注新闻事件的本身内容,还要关注新闻事件的背景以及当事人,包括人的情感、人的内心和人的愿望等。以突发性社会新闻为例,在报道爆炸、洪水、地震、车祸等事件时,新闻不能过于渲染灾难的细节和惨状,否则无异于再一次揭开当事人的“伤疤”。记者要担任抚慰遇难者家属、悼念遇难者的角色,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也让遇难者的家属感觉受到了尊重,使读者感受到他们坚强的人性色彩。如曾经有一个新闻事件是一艘轮船在海域中沉没,很多媒体对这个海难进行了报道,其中一个记者写的是轮船即将沉没时,几位男士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一位女幸存者的故事。这则报道使读者更多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怀,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他们的隐私

社会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考虑社会大众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要多为报道对象和读者着想。对新闻当事人或关系人进行采访时,不要过度挖掘他们的隐私;编辑在编排新闻的过程中,不要对标题和图片进行过度处理,不能沦为“标题党”,更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违背新闻的基本道义,否则只会引发读者的反感。从采访、撰写、编排和发布,社会新闻都要坚持人性关怀。《重庆晚报》曾经报道过一个8岁小女生试图毒杀姥姥的新闻,这则报道没有过度纠结于事件本身,而是深挖了这个小女孩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出现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这则报道发布后,该女孩被一个家庭收养,逐渐感受到了正常的关爱,不仅成绩优异,也懂得关爱他人,身心得到了和谐发展。这样的报道不管是对当事人,还是对读者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四)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无论是新闻报道的传播者、受众,还是新闻报道内容的主体,对象都是人,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新闻学就是人学。新闻的属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彰显人文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人的思想、心理、情感、活动等角度加以选材,真实报道,展现时代的变迁,揭示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那么,这样的社会新闻报道就会更接地气,就会更容易打动人、吸引人。例如,减肥、美容等热门话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完全可以进行专题报道,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可以通过连续性的报道,向人们传递科学的保健知识,让人们爱美、懂美、追求美。

总之,在新时期提高社会新闻的阅读率,是一件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事情,关键是要深入社会基层,了解民生民意,倾听百姓心声,体现时代风采,凸显人性魅力,这样的新闻势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 滕洪升.论社会新闻报道中的舆论引导[J].新闻传播,2014(10):251-253.

[2] 吴明标.研究社会新闻报道要注意把握的问题[J].新媒体研究,2015(11):78-79.

[3] 崔博.关于党报社会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记者摇篮,2013(01):36-37.

[4] 徐梦瑶.如何做好党报的社会新闻报道[J].新闻世界,2012(04):24-25.

G210

A

1674-8883(2016)07-0224-01

鲍永梅,女,就职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眼球新闻报道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如何在1分钟之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眼睛与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步不同量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