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工业理论浅谈“粉丝电影”

2016-03-01鲁林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交工业文化

鲁林媛 裴 扬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文化工业理论浅谈“粉丝电影”

鲁林媛 裴 扬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大众传播时代,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涌现出了各种“粉丝”群体,“粉丝”文化也随之兴起。在我国,随着主打偶像牌,制作成本较低、为迎合粉丝而拍摄的《恶棍天使》、《跑男大电影》、《荒岛惊魂》、《老炮儿》等电影的热映,本文主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运用文化工业这一理论,对“粉丝”文化进行探讨,分析“粉丝电影”的成因、对象以及“粉丝电影”的影响及发展前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粉丝电影”和文化工业。

“粉丝电影”;社交媒体

一、“粉丝电影”的成因

如今,伴随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文化工业也强势兴起。文化逐渐趋于“快餐式的文化”,提供给大众消费并试图实现利益最大化。人们受浮躁的大众文化影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波逐流,甘心做文化工业的奴仆。对大众文化批判最为激烈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如今依然可以用来审视当今的流行文化。消费者在大众文化的感化和驱动下,潜意识里开始追随商品和广告宣传,追随无处不在的文化工业。“粉丝经济”就是把粉丝以一种关注和被关注的规则聚集到一起,采用各种方式盈利的经济模式。“粉丝经济”可以带来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发展。[1]“粉丝电影”具有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商品性,是文化工业和粉丝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社交媒体的宣传

电影《大武生》首映时,韩庚粉丝启动霸屏模式,在微博狂刷话题,不到一个小时就进入了热搜,粉丝的热情让电影宣传不费吹灰之力。如今,许多电影上映时,都不再单纯地只开新闻发布会,而是选择能够快速复制、及时互动,瞬间扩散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分享。相对于传统广告来说,这样的粉丝传播方式,可以称为“社交广告”,“社交广告”传播中,消费者占有信息的主动选择权和传播权,倚重社交网络进行分享传播,让接受者有一种信任感。

(二)制片方的整合营销

“无粉丝,不营销”,“粉丝电影”要想冲高票房,良好的营销手段必不可少。大多数情况下,“粉丝电影”的品质一般,因此一个十面玲珑的营销手段就派上用场了。电影宣传主要围绕明星,挖掘真正的忠实粉丝,最后将电影产品变现。

(三)明星效应

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进电影院,观众对文化的需求,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只要可以分一杯羹,获得一部分观众,就可以获得利润。以明星为基础的“粉丝电影”,不管评论有多差,其重点消费的是粉丝的购买力。选取具有粉丝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明星出演电影,把粉丝对其的喜爱和关注吸引到电影中去,将粉丝的认同感转化为票房,即利润。例如,新近上映的《恶棍天使》,虽然口碑不好,但是票房收入相对于制作成本来说,还是让人欣喜。小鲜肉吴亦凡参演京味儿十足的《老炮儿》后,点燃了影迷的热情,许多粉丝高喊“今生跟着凡哥走”等话语。对于受众来说,有些人观影就是冲着某个明星去的,喜欢的人看的是情怀,不对胃口的人看着就会感到别扭。

(四)粉丝心理和精神需求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的再思考》一书中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进行了辨析,他认为文化工业出发点并非真正地服务大众,虽然表面上是精心策划和制作,但实际上是附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时期,“文化工业”一般指的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工业通过电影的情节设计、电影台词对白,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让人们产生心理共鸣,得到短暂的放松和内心的满足感。文化工业在人的潜意识里对人进行了麻痹和欺骗,人们甘于现状,认为找到了归属感,并期待通过“文化工业”再一次获得心理的宽慰和情感的宣泄。

二、“粉丝电影”研究对象

(一)粉丝本身

粉丝的存在为文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文化工业剥夺了粉丝的创造能力,粉丝只能被动地接受,成为文化工业生产链上的一个附属品,失去了主动能力。人应该是媒介社会的主导者,但是文化工业泯灭了个体的自由,欺骗了大众,强制大众接受统一标准的文化。受众想要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担当社会公器的责任,就要提高解读、批判、质疑信息的能力,否则粉丝就只能在消费环节有自己的选择权,独立意识也就随着文化工业的侵蚀而湮没。

(二)电影制片方

电影的制片方本着娱乐消遣的目的,以传播新技术为依托,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笼络粉丝型受众,制作出根本算不上艺术作品的文化消费产品。制片方实质上就是想通过电影这种文化形式赚取利润。粗糙的制作和离奇不靠谱的剧情,这样的“欺骗”行为,让文化消费者苦不堪言。不同于资本主义体系,当今社会知识影响粉丝的意识形态和个体情感,以期达到文化上的认同,扼杀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身的投资效果。

三、文化工业背景下,“粉丝电影”对人们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丰富了文化形式,稳定了社会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消费“粉丝电影”,“粉丝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心理、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满足了粉丝的窥视欲望和日常消费欲望,起到了社会黏合剂的作用。

(二)负面影响:文化创造性退化,电影追求利益不注重质量

文化工业的生产,需要开拓足够大的市场来消费文化产品,文化工业生产差异性越来越小,受众已经逐渐认识到文化工业生产的模式和标准,文化的独创性逐渐消退。一部优质的电影应该融合了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才是商业价值。“粉丝电影”是文化工业操纵下的一个产物,注重迎合粉丝的需求,制作成本低廉、制作时间短,因此“粉丝电影”在情节上的构思、人物塑造上、艺术技巧和形式的运用上相对不足。粉丝支持偶像电影,是出于对明星的信任,名气的积攒就源于粉丝的支持,明星不能肆意消费粉丝对自己的喜爱之情,万丈高楼没有地基也就是空中楼阁。

四、“粉丝电影”的发展前景

(一)笼络小圈子人群,精确地定位受众人群,保持原有电影初衷

在社交媒体细分与小众化的背景下,大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时代的影响下,现代人本可以自由选择的文化生活已经被文化工业浸入。文化工业具有商业模式,个性表达不是商业模式的目的而是手段。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通俗易懂、容易模仿和流行,因此,文化工业用尽方法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对于文化工业中时尚的东西,青少年就理所当然地去追逐、接受。文化工业通过各种形式,将文化内容直接推向大众,精确地定位受众,满足了粉丝追逐偶像最新动态的诉求。

(二)良好口碑建立在优质内容之上,关注电影内容,而不是电影阵容

“时髦不可被引诱”,制片方别因为利益的引诱,玷污了粉丝欣赏电影和偶像的本心。文化工业的生产与传媒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粉丝电影”的生产消费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紧密相关。“粉丝电影”不属于精英文化而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快餐式文化”。粉丝的观影行为就是一种消费行为和追星行为,发展“粉丝电影”的关键是抓住大众的兴趣点和情感需求,商业因素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粉丝黏性。“明星制”营销,电影的粗制滥造会影响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感,重营销轻内容的电影,让电影市场逐渐内容贫瘠,观众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电影。良好的口碑才能让粉丝有再传播的欲望,一部电影想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还是需要从内容出发,切勿绑架粉丝。

伴随文化工业对我们生活的浸入,我们对于文化的看法和自身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地改变。如何正确地对待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些偶像拥有极为庞大的粉丝群,在不伤害粉丝黏性的前提下,导演在拍摄影片时必须要在迎合粉丝需求和坚持电影品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兼顾电影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以确保未来“粉丝电影”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1] 郭德泽.传统广告将死 社交广告崛起——社交媒体时代广告发展趋势及传播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5(7):9-13.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0-32.

[3] 熊澄宇,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0-87.

[4] 吕琦,杨思彤.粉丝电影的传播批判研究[J].影视新闻,2016(3):145.

[5] 刘昶,邓炘炘,李建刚.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学逻辑[M].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2-18.

[6] 王昕.“粉丝电影”的积极受众分析[J].青年记者,2016(3):66-67.

J905

A

1674-8883(2016)07-0199-01

鲁林媛,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在读。裴扬,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社交工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年味里的“虎文化”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谁远谁近?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