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剧中的暴力美学表现
——以《犯罪心理》为例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暴力美学

程 弓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浅析美剧中的暴力美学表现
——以《犯罪心理》为例

程 弓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美国电视剧中的罪案系列一直以来备受全球青少年及“犯罪”剧广大粉丝的拥趸。其中,《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凭借精良的制作、悬念丛生的情节设置及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获得了无数受众的支持和喜爱。其独具特色的犯罪暴力表现手法能够剥离出作品本身标签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简要分析其所打造的独特暴力美学氛围,探讨受众的欣赏取向,进而反推出此剧备受追捧的原因。

犯罪心理;暴力美学;受众

一、暴力美学的研究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研究,基本探讨的是美的意义及对与美相关的一切事物的一种追求、崇尚、审度。相比之下,“暴力”代表的是一种强制性,非正义地令人屈服,往往令人畏惧和排斥,与“美”带给人的愉悦和享受似乎格格不入,充满了矛盾。但是,“暴力”与“美”自古以来就有着极深的渊源。历史亦是无不体现着“暴力孕育美”这一法则,新的制度、新的国家、新的政权基本都是由暴力革命建立的,大自然的神奇法则——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也充满了暴力。所以,无处不在的美往往是由暴力演化衍生的。

最初的“暴力美学”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1]关于暴力美学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的审美体会”。[2]由此可见,暴力美学的表现重点就是通过暴力内容的呈现,抓住受众猎奇的心理或者潜意识的求知欲。究其本质,仍然无法突破形式化的表现。

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电影,“这几部作品可以用来描述暴力美学发展的轨迹: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蛮的一伙》、1967年由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71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由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的《出租汽车司机》”。[3]但是,美国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却是昆汀·塔伦蒂诺,其作品中暴力美和黑色幽默的独特表现手法令世界上更多的人关注这一艺术形式。

二、美剧犯罪心理的暴力美学表现

由杰夫·戴维斯(Jeff Davis)创作并执导的犯罪类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于2005年9月22日首播。该剧叙述了隶属于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下的行为分析部门(Behavioral Analysis Unit,简称BAU)针对连环杀人案,从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建立人物侧写,圈定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特征、居住环境乃至成长经历,从而预测罪犯下一步的行为,直至缉拿罪犯而破案的过程。

在情节设置上,《犯罪心理》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犯罪现象进行艺术改编或加工,搬上荧幕,如曾经名噪一时的连环开膛手杰克一案。同时,《犯罪心理》也会虚构和创作一些情节与故事梗概,毕竟在现实社会中,这类极端暴力的案件并不算高发案件。也正因为如此,受众才会对这类题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除了犯罪画面及手法的暴力与血腥呈现这一表现形式之外,还有一条隐性的故事线索,那就是BAU小组成员各个家庭间相互友爱的温情呈现。他们互相信任与扶持,经常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拯救彼此。这条感情线与本剧主旋律的暴力表现手法截然不同,却能相得益彰。《犯罪心理》其一是通过暴力血腥的画面刺激受众的感官,使受众获得视觉与心理的双重享受,令其放松心情,获得娱乐体验;其二是通过感情的宣泄舒缓压力,找到情绪的闸口,并尽情释放。这两点相互协调才令其保持较高的收视率。

《犯罪心理》的表现特点是非常直接、迅速地切中要害,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其暴力元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人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首先,人类内心深处对完美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身体的完整是最基础的,特别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点深入骨髓,《犯罪心理》在艺术呈现上却反其道而行之,撷取暴力美学之精华,运用大量镜头描绘死亡。二是利用人对“未知”范围的恐惧。例如,对“痛”、黑暗、昆虫、野兽等这种已知范围内的潜在危险的恐惧,令受众拥有无比真实的想象空间,既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刺激与兴奋,又充满了对后事的好奇与探求。

三、《犯罪心理》中暴力美学表现的意义

皮特·鲍斯指出在暴力下“人体的恐怖”的重要性,他认为,恐怖元素在受害者身上的体现,不是为了让观赏者也对被害人的遭遇有切肤之痛,而是通过细致表现人物身体如何遭受异变的过程,揭示人类肉身的脆弱性,最终达到恐怖元素运用的预期效果。《犯罪心理》的恐怖诉求表达不仅仅是单纯地令受众感到恐惧,其破解种种迷案、追寻真相的过程是从现象反推原因。对种种情节进行梳理,能够令受众在寻求到感官刺激的同时,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现实生活中细微的不寻常之处产生警醒。

《犯罪心理》对暴力元素的运用剥离了传统暴力美学中比较形式化、相对美化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标签化的艺术表达,就是真实公开地展现暴力,揭露行凶者残忍变态、毫无怜悯的心理状态。不得不说,这给受众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觉体验和心灵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角色设置的关系,整个团队博学多才,擅长于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受众,令其了解了一些心理或其他领域的知识。这也不失为该剧的一种艺术特色。

[1]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4):6.

[2] 尹洪,冷欣,程辉.试论“暴力美学”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95-98.

[3] 郝建.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好莱坞怪才昆廷·塔兰蒂诺创作论[J].当代电影,2005(1):66.

[4] 彼耐多伊,王群.娱乐性恐怖:当代恐怖电影的后现代元素[J].世界电影,1998(3):25.

J905

A

1674-8883(2016)07-0190-01

程弓,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暴力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外婆的美学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纯白美学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暴力云与送子鹳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