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媒介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

2016-03-01张进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讯息大会媒介

张进珏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试论媒介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

张进珏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横亘于世界文化园圃中,并构成一个独立且相对完整的系统。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其在汉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提笔忘字”的现象愈演愈烈。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直面汉字书写危机,旨在唤起人们对汉字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视。诚然,文化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在文化的传播中,传统媒介和新媒介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及传承提供了动力。

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统媒体;新媒体

中国文化具有坚忍顽强、生生不息的活力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这些特性使得中国文化能经久不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文化的继承发展也离不开人们的传播。不管是从远古时代人们凭借手势进行交流,还是文字出现前的口头交流,抑或是通过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①进行文化交流,这些形式的信息传播活动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文化以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通达大众,走向世界。

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介绍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子设备更加普及,现代化的工作与学习方式也更为普遍。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迅速。但这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人们纷纷感到写字时难以回想起要写的字,甚至很多简单的字都一时记不起来。“提笔忘字”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唤起社会对汉字书写的关注度,直面汉字书写的危机,2013年8月央视播出了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意外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档节目一经播出,便掀起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②节目由央视新闻播音员主持,知名专家教授点评。单纯、简朴的比拼,却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使之成为暑期收视的热点。2013年,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不重复观众达6.7亿人,全国总决赛平均收视率共计达2.59%,超过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总决赛2.31%的收视。在当周全国所有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自此,央视乘胜追击,在2014年又相继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2季》等更多文化类节目以飨观众。

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分析

(一)概述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类节目,参与者几乎均为在校的初中生。全国决赛队伍构成除了通过全国省级预赛的32支队伍外(31个省、市、自治区队及新疆兵团代表队),节目还专门为在内地受教育的港澳学生、台湾学生以及外籍学生举办特别赛事,组成中国香港代表队、中国澳门代表队、中国台湾代表队和国际联队,直接进入全国决赛。参加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代表队共36支,每队5人,共180位。和第一届相比,规模有所扩大。

在赛制上,第一轮安排进行9场复赛。每场复赛均在4支队伍中进行。复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支队伍直接进入总决赛。另外8支队伍需要分别进行两场半决赛,产生两支进入总决赛的队伍。所有未进入总决赛的33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佳的一名选手将进行一场最佳个人晋级赛,争夺最后5个进入决赛的名额。在20位选手进行的最终总决赛中,胜出者即为本届听写大会的冠军。

此外,与第一届大赛相比,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特设第四现场百人“成人体验团”加强成人书写体验。成人的汉字书写能力问题被大众聚焦。在2014年的成人体验环节中,有100位成人参与该环节。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更精准的调查出成人书写的“百人错误率”,唤起大众对于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视。

2014年的汉字听写大会引入了例句,例句一般引自中国古代和现当代名家经典。这些经典作品一方面可以让选手和观众理解词义,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语境提示呈现字词在前人语言应用中的美感。一批央视一线优秀的新闻主播继续助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他们以标准发音向选手宣读考题、例句及考词解释。与2013年不同的是,2014年的“第二现场”增设了两位学术嘉宾,以期将汉字的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一位文字研究专家,偏重字词知识、文字源流及释义引申;一位文化学者,偏重文化历史,关注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价值。[1]

(二)传播者与受传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2014年7月13日起,每周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次周五在科教频道重播。其传播者是央视这个权威媒体。央视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央视具有极其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电视这个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可以收到极佳的效果。

受传者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在这个节目中,不仅坐在电视机(或移动设备)前观看节目的受众是受传者,场上观众席上的观众、台下的嘉宾及评委,包括场上正在比赛的选手,都可以作为传播活动的受众。他们对节目有自己的理解和反馈。受众通过观看节目,得到启发。对汉字的书写产生兴趣,以规范日常的书写。

(三)讯息与媒介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2]节目中,不仅选手书写的汉字作为讯息进行传播,“第二现场”的两位点评嘉宾对文字的词义及书写沿袭规律进行解读同样是传播的讯息,这些解读使受众理解汉字的书写规范及词义典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要是通过电视这个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同时,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台在线观看比赛直播和往期节目的回放。不仅如此,用户可以在微博的公共账号上进行评论,共同讨论比赛进程。这也就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互传播,尽可能地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也便于受众对接收到的讯息产生及时的反馈。

(四)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的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3]观众及选手对主考官播报的汉字进行听写,对其书写结果进行更正,理解点评嘉宾的解释,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可以认为是受众对讯息进行反馈的过程。除此之外,受众通过微博进行互动,实时讨论比赛进程,也是对节目进行的反馈。央视及节目组可以根据受众反馈的信息调整赛制或比赛的难易程度。在以后的节目中,观众有望看到反馈呈现的效果。

三、媒介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

(一)传统媒体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单一,互动性较低。如报纸只能以单一的、线性的文字形式报道复杂的新闻现场,并对其做出抽象的概括。同时也会受到版面的限制,向受众传达的内容有限。报纸等纸质媒体由于需要印刷发行,所以其及时性受到很大影响;广播只能通过声音作为载体,不易记忆和保存,在视觉上也缺乏直观、生动的形象,广播的收听也受天气、电波干扰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

电视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优点,具有声画结合的效果,直观性强。对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没有过多要求,即便不识字、不懂语言,也大致能看懂电视上的内容。但电视媒介受节目时长的影响,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播相应信息。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而言,在10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将一场比赛呈现在观众面前,对幕后制作团队有着严格的要求。导演和剪辑师必须根据时长及临场状况剪辑出一场符合逻辑且相对完整的比赛。又如《百家讲坛》,这档栏目旨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新颖、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诸多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不胜枚举。

故此,这三大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的,即传统媒体向受众传播,但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

(二)新媒体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宣告着传播的新纪元也随之而来。以往只能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现在可以即时便捷地通过接入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反馈意见。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不能再仅仅依赖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进行传播,而应该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找中国文化传播的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中国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所谓新媒体是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传播渠道,以及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比较主要和热门的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IPTV、虚拟社区、博客(blog)、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等。多种新媒体形态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为现代人主要的娱乐和传播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文字始终是最基础的传播手段,也是最无可替代的传播利器。[4]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完美地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式传播。在央视这个大平台播出节目,同时也支持线上观看节目的直播或回放,官微(官方微博)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实时跟进比赛,让受众全程参与互动,点评选手的表现及反馈汉字书写的正确率,对节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央视悦动手机客户端推出摇一摇功能,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众打开客户端,摇动自己的手机就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不仅如此,央视还联合搜狗输入法发起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一期选出一个词语,用户在使用搜狗输入法搜索词语时,便会给该词增加热度。“焐热冰封汉字”这个活动,具有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只要受众阅读了“冰封”汉字,就算是为该词“焐热”。只要受众用搜狗输入法输入,并在微信微博上分享转发“冰封”汉字,就是在给该词升温。“焐热”汉字行动不仅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而且提高了国人对母语的情感及民族文化的认同,很好处理了当代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正是通过互动性强和传播迅速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曾经难以理解的晦涩词语被“焐热”了,激发了文化的魅力,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引起我们对这些汉字文化的关注,萌发传承传统文明的普遍热情。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焐热冰封汉字行动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不是让冰封的汉字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葳蕤”、“搴芳”等一些日常生活不常用的词语,应该唤起我们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而不是哗众取宠地在焐热后又被迅速冷却而被人们遗忘。汉字复兴,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不能仅靠焐热冰封汉字的活动来完成,还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四、结语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每个人都可以把汉字的规范书写当作推广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更要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推广。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而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传承的脚步。可以说,传统文化与媒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媒介的传播广度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融入新的元素的同时更加普及与精深。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媒介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注释:①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②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词条。

[1] 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介绍[DB/OL]. tingxie.cntv. cn/2014/07/08/ARTI1404809036097149.shtml,2014-07-08.

[2] 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5-66.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8-131.

[4] 薛婧,刘行芳.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中国文化传播[J].视听,2014,9(02):84-87.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56.

[6] 陈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定位及其发展反思[J].现代视听,2011,40(06):51-54.

G206

A

1674-8883(2016)07-0125-02

张进珏(1991—),女,辽宁北票人,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介质的发展与演变。

猜你喜欢

讯息大会媒介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声讨大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生命的讯息
大会选举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