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拟态环境对大众的影响
——以多个现象为例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拟态传播媒介大众

叶 玢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互联网拟态环境对大众的影响
——以多个现象为例

叶 玢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发现,互联网存在非理性言论与虚假造谣等问题,拟态环境遭到扭曲。这些错误认知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对大众的心理、认知、行为产生了广泛的不良影响。本文针对合理应对互联网拟态环境提出建议和方法,以便大众正确看待拟态环境,合理认识媒介信息。

互联网;拟态环境;受众;影响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超越传统传播媒介的视听结合、超地域、超民族的优势,营造出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存在着非理性言论和虚假造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扭曲。这些被扭曲的拟态环境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对大众的心理、认知、行为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拟态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是对大众带来的影响却是真实的。[1]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矛盾突出,互联网的虚拟性给了大众发泄的平台,网上常常出现非理性言论和极端行为,造成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扭曲。由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扭曲所造成的客观问题日益突出。[2]我国在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并不完善,加上一些媒体只顾追求眼前效益,给互联网拟态环境的建设带来了很大问题,值得起大众的反思。在此形势下,普通大众该如何看待互联网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拟态环境理论的解读,总结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构成与现状,分析拟态环境下的大众心理以及拟态环境对大众认知、行为的影响,针对联网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以期为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互联网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3]

一、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概念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是根据当时的传播媒介——报纸所呈现的现象和问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就了传统传播媒介衰落、新兴传播媒介崛起的状况。当今我们所处的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传播已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由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已成为我们认知客观环境的重要途径,对大众产生了深远影响。[4]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普通大众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外部客观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直观接触;对超出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去了解、认知。大众传播媒介营造了一个介于人类和客观现实环境之间的拟态环境。[5]对普通大众而言,在制约其认知、思想和行为方面,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常常比现实环境显得更加重要。以电影为例,任何影像手段都不能全方位地记录被摄对象,也不能将客观世界全部不间断地记录下来。

(二)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构成

互联网拟态环境虽然是虚拟的,但却同样具有社会性。它的构成和客观环境一样,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第一,传播者。现实环境是巨大的、复杂的,普通大众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信息毕竟是少数,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借助传播媒介介绍的信息,也就是拟态环境去了解自身以外的客观环境。在拟态环境的构建中,传播者是主要的一环。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构建也是如此。第二,传播媒介。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跨地区、超民族、迅速传播、视听结合的超越传统媒介的优势营造出了更加逼真的拟态环境,这些拟态环境的构建都离不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传播媒介。第三,受众。拟态环境是由媒介传播的信息和受众的心理共同组成的。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既是传播者也是被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接受着它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的信息,逐渐绘制一幅我们视线所不及的客观世界的可靠图像。于是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成功地进入到我们的脑海,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拟态环境将影响着我们在现实环境中的思想、认知、行为等。这是互联网拟态环境的最后一环。

二、互联网拟态环境下的大众心理

当下,互联网已经进入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已成为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互联网为我们的呈现拟态环境如上文所述的那样,既充满了积极意义,也充满了诸如暴力盲从、极端思想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普通大众在这种拟态环境下,将如何自处?受这样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大众会呈现什么心理状况?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事件求知心理

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公共信息平台,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获取信息不再仅仅依靠官方或者政府掌握的传统媒介,互联网的开放性平台对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行了扩展。在这样的互联网拟态环境下,大众的求知、求真心理得到了解放,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模糊不清、事实不明的事件或问题,大众要求得知事件真相,要求决策公开透明。这体现了平等对话、信息共享的理念。

(二)盲目从众心理

正如上文所述,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现在紧张、快节奏的生活让大众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甄别信息的真实度、可靠度和权威度,大众很快被信息洪流所淹没。而且个体常常会受到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的感染,失去自我意识,人云亦云,盲目听从。在互联网上,普通大众受空间和知识的局限,不能全面了解事实的真相,容易造成认知错误。由于受到群体成员关系的限制,个别成员也会因害怕被群体排斥而不愿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

(三)极端民粹心理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平台为普通大众扩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极端平民化风气的兴盛也引发了极端民粹主义的心理。在互联网拟态环境下,极端民粹心理已成为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的突出特点。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共享性平台已成为网民参与事实、讨论热点、表达感情的首要选择。但根据调查分析,网民在面对时事热点时,常会出现人民至上的理念,并在行动中以民意为大旗,反对精英和权威。

三、互联网拟态环境对大众的具体影响

(一)“凤姐”事件看认知影响

“凤姐”原名罗玉凤,出生于1985年,身高1.48米,长相一般,家庭离异,以打工为生。她因各种雷人言行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自称“懂诗画、会刺绣,擅长诗歌与散文,精通古汉语,博览群书”,并且在征婚广告上号称“非清华北大不嫁”。凤姐的迅速走红代表着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流行的趋势。这种弱势群体无下限的自我娱乐行为在无形中改变着普通大众的认知,消磨着大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吞噬着人们同情弱者、扶危济贫的精神品格。

(二)“我爸是李刚”事件看态度影响

2010年10月16日,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生活区,酒后开车的李启铭超速驾驶撞到两名女大学生,导致一死一伤。此事在互联网上发酵后,网民发起了以“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等造句版本走红网络,之后还有相继出现了唐诗版、宋词版、儿歌版。“我爸是李刚”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引发了记者的调查、网民的戏谑围观以及背后一些力量的操作。“我爸是李刚”事件中主体的嚣张态度、官富背景、学校的封口令以及相关媒体避重就轻的处理办法与受害者的普通家庭背景、一死一伤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了普通大众发泄的导火索。

(三)“家乐福”事件看行为影响

2008年,3·14藏独分子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了大众的民族情绪,所幸媒体、政府处理及时,没有引起骚乱。但是西方反华势力对藏独的支持、鼓动以及扭曲报道,特别是奥运火炬在法国巴黎受阻,坐着轮椅的金晶奋力保护火炬的照片传回国内,引发了大众的愤怒。人们当即在互联网开展了“红心中国”和“抵制法货”的活动,抵制家乐福的声音也越发强烈。种种事件经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种狂热的拟态环境,进而引发现实社会中大批市民和小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人群陷入了狂热状态,仿佛一夜之间就回到了“文革”的红小兵年代,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四、如何应对互联网拟态环境

(一)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鉴别能力

互联网拟态环境的影响毕竟只是外因,其认知的主体还是个人。假设互联网活动的参与者都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我国网民的知识储备都有所提高,鉴别力有所增强,那么这样一批网民构建的互联网拟态环境必定更加理性、正确。它将有效避免一系列非理性行为,从而使大众充分认识客观环境。这是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二)提高互联网道德,加强法律普及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对主体的隐蔽性常会导致行为个体对自我的约束力降低,进而放纵自己的行为。不少网民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的,发布虚假消息或者一些非理性行为是不犯法的,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虽然互联网拟态环境是虚拟的,但同样具体社会性,它引发的行为结果是真实的。因此,个人要加强互联网道德和法律学习,知道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什么行为是触犯法律的,真正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标准。有道德的鞭策,有法律的保障,个体才会引以为戒,互联网拟态环境的建设才会更好。

[1] 童瑾.浅析“网络推手”与“拟态环境”的塑造[J].科技展望,2015(16):256.

[2] 李敏.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探析[J].当代传播,2009(6):80-83.

[3] 王聪.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复杂化[J].青春岁月,2014(14):170.

[4] 黎妮.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J].今传媒(学术版),2013(1):27-29.

[5] 张晶.网络推手及其对拟态环境的建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4-46.

G206

A

1674-8883(2016)07-0111-02

猜你喜欢

拟态传播媒介大众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