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逃饭女”事件的传播反馈研究

2016-03-01陈思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假新闻真实性男友

陈思敏

(广西艺术学院 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上海“逃饭女”事件的传播反馈研究

陈思敏

(广西艺术学院 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条“因为一顿饭就分手”的热门微博成为春节前后讨论的热点,经过数次的转折变化、放大发酵,这则新闻最终被证实是一则假新闻。在这个事件传播的过程中,网民的反应和部分媒体的报道让我们看到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反馈,对事件真实性的考究,公众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从事件火爆原因、网友反馈和部分媒体谨慎报道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真实性;质疑;媒体

春节前后,一则“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帖子成为网上的热点,经过数次的转折变化、放大发酵,最终以一个大反转告终——“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一、事件回顾

2016年2月6日晚19时,一位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发帖人在网络社区发帖称,自己不顾父母的反对跟着江西农村男友回家过年,并晒出晚饭的照片,可是刚吃了第一顿饭,她便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回家,并决定和男友分手。后来网友“KDS宽带社”将此事发至新浪微博,以话题 “吃完第一顿饭想分手” 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讨论。2月10日下午,微博账号为“风的世界伊不懂”的用户以疑似上海女子江西男友的口吻发布了一篇声明,将此事推向了高潮。截至2月11日15时,微博上已经有17万评论、5万转发和7万点赞,[1]加之多家新闻媒体的转发,该事件一度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直到2月20日,中国江西网的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最可笑的是,热门事件中的“男友”竟然只是这个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人素不相识。

二、话题火爆原因分析

(一)话题因素

“上海逃饭女”事件发生时正值过年前夕。一方面,网友大多处于放假的状态,注意力存量相对较高,对此有更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因为在过年前,“回家团聚”、“年夜饭”、“带男女友回家过年”等话题随着时间节点被炒热,一度成为年轻一代的槽点,网络上对此的讨论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舆情的发展与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关联,这也成为话题引发热烈讨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地域歧视、城乡差距等话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由此衍生的各种阶级、历史问题也使原本稍纵即逝的热点话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衍生和折射出来的话题越来越多,种种标签使这个事件所引发的讨论越来越强烈。

(二)媒体因素

回顾整件事情的传播过程可以发现,最初篱笆社的帖子并没有引起过大的反响。但“KDS宽带社”把这个帖子转载到微博是整件事情的转折点,也是事件迅速发酵的导火线。

紧接着,部分媒体的官方微博不经查证就转发报道,更把这件事推向了高潮。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等相对权威的传统媒体机构,没有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推敲考证,就对相关事件进行转载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件事情从小范围推向了公众的视野,使之成为全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

对受众而言,当一个社会议题被权威媒体发布,即便是转载他人信息,也暗含了媒体默认其真实性,而这种潜意识多与转载次数和媒体机构的影响力成正相关。[2]媒体的转载式“报道”,近乎默认了事件的真实性,而后紧接而来的自媒体、传统媒体、权威媒体机构等对这件事情与折射出来的标签话题的各种评论式报道,更把事情又炒成了一个小高潮。对于受众而言,“上海逃饭女”似乎已经被坐实,是一个真实事件,随后的热度也愈强。

(三)事件自身因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逃饭女”的事件还没降温,“伪男友”又出来碰瓷。2月10日下午,微博账号为“风的世界伊不懂”的用户以疑似上海女子江西男友的口吻发布了一篇声明。话题又转向了另一个风口,打着各种标签的话题开始层出不穷。

(四)媒介平台因素

传播除了信源、信息和信宿之外,还需要使这三个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在此次事件中,媒介平台即微博起到了一个神奇的作用。微博是一个社交平台,现在几乎是人手一个账号。微博成了众多用户获取新闻和热点话题的主要渠道,信息呈病毒式传播和爆发式的增长。本来事件在网络社区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是网友将此次事件转至微博,无异于将一个重磅炸弹丢进了密集的人群中,引发的热浪一层接一层。

三、网友的质疑

比起以往的沉默接受,这篇新闻一出来就受到了网络上的多方质疑。

有网友指出,网帖中除上海、江西之外,再无任何具体的地点、单位与姓名等信息。还有网友分析说,篱笆网iPhone客户端一般上传竖版的照片会自动压缩到500像素宽度,即便是美图或iPhone自带裁剪到16:9再上传,也不会恰巧是720×1280。“逃饭女”的图片像素太差了,应该是视频截图或其他途径盗来的图。[3]无论是帖文、微博上的信息还是图片,网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质疑声音。

以往,网友对待热门事件默然地接受、转发和分享,盲目地讨论、评价,推动着事件的发酵。比较而言,现在的受众更加理智地对待各种新闻。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出能动性的反馈,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随着金庸“被死亡”等假新闻层出不穷,以及互联网平台下真假信息混淆、难以辨析,网民对待新闻资讯有了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新闻或热点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成为网友或信息接收者考究的部分。受众对待信息更加理性,不再盲目地随波逐流,转发和分享也更加慎重。

不得不说,在这次事件中,网友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使一些媒体慎重地对待此次事件的传播,对验证事情的真伪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质疑的声音使得现在的“新闻消费者”对新闻资讯有了更加理性、慎重的态度,默然接受的“用户”将不复存在。

四、媒体的慎重传播

在此次事件发酵之初,许多权威媒体迟迟没有对信息进行调查核实。随着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权威媒体的核实调查才正式开始。12日,澎湃新闻率先列举事件疑点,并披露了“当事人”拒受采访的消息。随后,界面新闻进行补充报道,坐实了其“假新闻”的身份。21日,据中国江西网报道,网络部门已查实整起事件系捏造虚构,“上海逃饭女”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回顾这几年,“95后萌妹子身体换旅行”、“城里媳妇怒掀桌”等假新闻往往在媒体上炸开锅,引发公众广泛讨论,但后续的信息验证还没来得及跟上公众热度,公众又转而关注另一个话题。除了少数事件,公众对某一事件的持续关注逐渐减弱。媒体机构未调查信息真伪就发布报道,或者是后续报道跟不上,于是公众的概念里就默认相应事件是真实发生的。

在当今快速的全网传播中,信息的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普通网民多以情感为导向进行信息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媒体机构在追求信息传播的速度的同时,对信息真实性的考究渐渐弱化。这几年,假新闻、谣言、营销事件层出不穷,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弊端逐渐暴露:过度依赖其他媒体的资料,没有独立的采编能力,缺乏媒体的查证深挖精神,仅仅作为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和狭隘传播者。[4]

综合整个事件,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友表现出了理性,且部分媒体对事件的追踪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消息的真伪考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对新媒体机构的信任。

[1] 网传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网友称内容多处存疑[DB/OL].澎湃新闻,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1431143,2016-02-12.

[2] 上海逃饭女的假新闻是怎么炼成的?[DB/OL].刺猬公社,http:/mp.weixin. qq.com/s__biz=MzA5MjkyMDMxMg==&mid= 401408242&idx=1&sn=4e18a63785f2e7d7b04305ff6292f0c6&s cene=1&srcid=0223r506odsNO9pn887yQf4h#wechat_redirect,2016-02-23.

[3] 反转?“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被证实为假,女孩竟是人妇,而所谓“男友”就更好笑了……[DB/OL].南方日 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EwNjI0NzM4MQ== &mid=410927428&idx=1&sn=15a44791627173943af64e9d56 7105f3&scene=1&srcid=0221niZuOCLN4cWd6HGpsiaT#wech at_redirect,2016-2-21.

[4] 臧旭平.“青岛天价虾”事件的传播学研究[J].中国报业,2015(22):19-20.

G206

A

1674-8883(2016)07-0088-01

陈思敏,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策划。

猜你喜欢

假新闻真实性男友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选男友
犬系男友与猫系男友
广告的真实性
the boyfriend look 装男友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