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图片新闻探析
——以腾讯《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为例

2016-03-01王俊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栏目受众

王俊杰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网络图片新闻探析
——以腾讯《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为例

王俊杰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进入“后读图时代”,新闻图片更加引发受众的瞩目,高科技平台为网络图片新闻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图片新闻也成为各大新闻网站争夺一席之地的焦点。本文以腾讯网图片频道推出的图片新闻栏目《中国人的一天》为例,试图对当代网络图片新闻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网络图片新闻;栏目设计;视觉建构;营销推广;发展趋势

图片新闻是网站新闻的主要形式,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通过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来表现新闻,更能让浏览用户理解文章的用意,同时也可以减少文字的枯燥和乏味。如今在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大流中,不乏一些同质化、低俗化的图片新闻,然而发掘自身图片频道的原创性和新颖性,才是各大网站立身于图片新闻竞争激流中的稳固礁石。

2010年元旦,腾讯网新闻中心图片频道推出了一个纪实原创图片故事栏目——《中国人的一天》,它旨在记录并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关注那些用心生活的人。栏目自上线以来,每日推出一期人物故事,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从名人富贾至贩夫走卒,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向受众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凡生活。栏目上线至今已推出超过2000期,微信官方公众号粉丝超过30万人,PC端每日点击量高达200万人次,单期最高评论数过万。[1]这足以证明在“后读图时代”,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图片资讯栏目有多大的影响力。紧接着,腾讯网新闻中心图片频道推出《活着》、《图话》等栏目,吸引了广大受众的持续关注。

一、《中国人的一天》栏目特点分析

(一)简洁明了的界面设计

1.栏目题头。《中国人的一天》各个区域分块简洁明了。左上角是栏目题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白色楷体字“中国人的一天”(下方附着同义英文One Day,One Life);另一部分是红色双重相映的田字格,田字格里是毛笔大写的一个“人”字。总之,整体简洁大气、庄重朴实,凸显出了栏目的大致风格。细节上,白色是庄重沉稳的颜色,楷体是严谨的字体,栏目的标题字就给人以落落大方且不失成熟稳重之感。在标题字的左边,搭配了红色双重田字格的“人”字logo。首先,红色是中国人的代表色,同时也是腾讯logo黄、绿、红三色之一,代表着热烈和斗志,体现了栏目的初衷和态度。其次,田字格里是毛笔大写的“人”字,毛笔显现出中国的文化底蕴,“人”字体现出栏目“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制作的出发点。

2.内容区。这一区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今日图片”、“往期回顾”、“全部故事”、“我要投稿”,进入栏目网页的默认显示板块是“往期回顾”。以“往期回顾”为例,左侧是以时序先后排列的垂直向下的年月导览线,方便浏览用户快速切换到某月某天的图片人物;右侧是当月的图片人物封面汇总,点击封面,便可浏览当期组图。组图里包含了十几张同一人物的不同照片,每张照片展现主人公一天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内容区的颜色主要是黑、白、灰三色,给人以低调稳重之感,深色也更加凸显图片区域。

3.评论区。评论区的浏览方式是条块分明的有进度条的滚动式浏览。在评论区里,网民可在蓝色方形条中发表自己对图片的感想或评论,也可在下方浏览众多网友的言论。评论区的设置给浏览用户提供了一个发表言论的机会和空间。

(二)新颖真实的栏目主题

《中国人的一天》作为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有着新颖的定位和真实的题材,选题上极具特色。试想一下,为什么人物选取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也不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人?为什么时间单位是他们的一天不是一月,也不是一年?栏目在命名上、选题上都极其考究,旨在通过展示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平凡生活的一天,来记录这个变革的时代,纪念造就这个伟大时代的普通大众。就像栏目组在征集图片时的导语一样:“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微小个人,以天为单位,努力求生存的时候,他们也许从未想过,自己所经历的,也是一段平凡而真挚的故事。讲述出来,会感动他人。”在图片人物的选择上,有驯猴人、入殓师、留守儿童、明星……也许他与你我并不相识,也许他的职业不被你我所熟知,但是他们的生活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你我身边。栏目选题的定位接近受众心理,受众从图片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技艺的传承,对新兴领域的开拓,对生活的坚守,对幸福的追求……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平凡却充满新奇,质朴却真实感人。

(三)多元化的稿件来源

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投稿的个人或组织十分多元化,有腾讯的其他频道,如腾讯体育、腾讯公益;有个人摄影师,如易超、宁坚;有网站的记者,如大楚网的马路遥、大浙网的时鹏;有纸媒的记者,如《海南日报》的张杰、《华商报》的陈团结;有主流媒体的记者,如新华社的刘潺、中新社的杨华峰;有腾讯与知乎合办的“知乎职人介绍所”……栏目的摄影师团队由开始的以网友供稿为主到现在的以职业摄影师和资深摄影爱好者供稿为主,图片的质量越来越高。

二、图片新闻的视觉建构要素

(一)技术层面

1.构图——画面的比例结构。构图包含了全部的造型元素与手段,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新闻图片的构图是拍摄者根据构思中预想的形象和审美效果,安置和处理被拍摄对象的位置与关系,将个别或局部形象组成整体画面的过程。[2]构图是关系到一张新闻图片成功的首要因素,在《中国人的一天》的图片里,要把握好构图技巧才能突出主人公。一天24小时,要展现主人公的一天肯定得有不同的时段和角度来反映他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所以,构图是摄影师拍摄图片新闻时常常会考虑到的要素。

2.色彩——情感背景的烘托。赫伯特·泽特尔在其《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中提到:“色彩给所有的事物附加了新的维度。”新闻图片的色彩能够帮助受众引导视觉以及认知、判断照片的情感背景。色彩的存在,赋予了各种新闻报道作品另一种意义和气质,画面展示出来的现场有赖于一定画面色彩的配合。

3.景深——视觉点的主次表达。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焦点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向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景深在新闻图片的拍摄中是必不可少的技巧,也是图片主体的视觉引导要素。《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更是经常用到这一摄影技巧,因为栏目图片的呈现目的就是要突出主人公及其生活状态。通过景深的大小把握,运用大光圈把故事的主人公凸显出来,虚化周围多余景物带来的视线干扰;运用小光圈把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增强人物背景的清晰度。

(二)内容层面

在制作图片新闻时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即图片是有限的,很难像文字那样可以去对新闻进行细致的描述,也不能像电视那样通过每一帧的连续画面给观众巨大的信息量。因此,想要达到较好的信息传播效果,为新闻图片配标题和文字就显得尤为重要。

1.标题。标题是一组新闻图片的“眼睛”,它能告知受众图片故事的主题。因此,一个好的标题绝对是新闻图片的点睛之笔。例如,《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中“边防警察‘爸爸去哪儿’”这期的标题,从字面上看,用户看完标题基本上就能知道两个信息:一是照片主人公的职业是边防警察;二是主人公和儿子之间的相处时间很少,但却十分享受和珍惜少有的相处时间。标题用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名称,来点明图片的故事主题。

2.配图介绍。新闻图片是一种有限的静态呈现,具有意向性关联的特点,因此配图说明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对图片不配说明性文字,那么受众就可能对图片内容产生曲解。

三、多样化的传播推广渠道

现今,图片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推广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线上的传播推广,还延伸到了线下的品牌栏目营销。《中国人的一天》栏目的传播推广同样也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渠道。

(一)腾讯网平台的运用

依托于腾讯网新闻中心的图片频道,《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可谓是开网络视觉原创之先河。栏目每期的图片在腾讯网新闻中心首页右侧的“影响力”专栏上滚动出现,并与腾讯网其他频道(如公益频道、体育频道)强强联手、紧密合作,不定期地联合推出一期图片故事。腾讯网频道之间的相互联合,有利于发挥原创栏目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

(二)微信官方公众号的运营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2012年,微信又新增了公众平台这一功能模块。对于媒体来说微信公众号,是传播推广自己媒介品牌必不可少的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也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公众号,从而降低了栏目的推广成本,广泛地传播了栏目的生产内容。公众号的头像采用栏目首页的题头logo,辨识度高,方便网友准确地搜索和关注。栏目公众号每天同步更新当日的图片新闻作为头条,并且有时还会附加推送“我的年度照片”、“征集”等专栏,提高了栏目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参与度。另外,受众利用微信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栏目图片,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去登录电脑网页浏览,这样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栏目图片新闻的点击量。

(三)同名系列图书的营销

腾讯网图片频道在线下的营销方式之一就是推出栏目的系列同名图书,如腾讯图片推出了《活着》、《中国人的一天》系列图书。就《中国人的一天》而言,其同名系列图书至今已推出了3本,且在当当网的评论等级都是五颗星。第一本《中国人的一天》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第二本《中国人的一天》和第三本《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是联合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并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以第三本为例,书中精选了栏目中34个覆盖中国各行各业、遍及社会各阶层的故事,以此来与读者共同关注个人在当今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的巨变中被社会车轮推动的变化和坚守,可谓是“一本社会生活大百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图书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系列丛书,提高了图书的销售量,增加了栏目的知名度;并且《中国人的一天》图书登上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大众好书榜”,《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先后对这一新闻进行了报道,栏目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四)意见领袖的“二次传播”

《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每期图片人物各种各样,其中不乏出现某些领域的知名人士,如歌手宋冬野、世界羽毛球冠军林丹、演员兼公益项目人陈坤等。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的粉丝对其进行搜索从而看到这期图片,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拓宽栏目的传播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知名人士被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其介入大众传播进行公开推荐,会加快传播速度并扩大影响。例如,著名主持人孟非曾在微博上发文推荐,鲁豫也为《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一书题序等。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对一种媒介产品进行公开宣传,使媒介产品得到了“二次传播”,这无疑会增加该产品的关注度,延伸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五)众多网民的评论互动

设置评论功能区是网络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既可以增加媒介信息内容的议论量,也能提高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性。浏览完《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一期的图片新闻后,便会进入评论板块,至今栏目的单期最高评论数过万。在评论区里,网民可以写下对这期图片内容的感想,也能浏览他人的评论,对他人的评论进行点赞和回复。同时,栏目的编辑也能根据网民的评论来思考怎样改进栏目内容的改进,如《在中国学医的也门姐妹》这一期里,众多网友认为这期不符合栏目的选题,因为“也门姐妹”已经脱离了栏目主人公的选择范围——中国人。该期图片引起了网友热议,单条评论回复过千。栏目的编辑也肯定针对网友的评论进行了反思,人物选取范围是否不局限于有中国国籍的人,可以延伸为在中国国土上生活的人?因此,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栏目人员之间进行交流,有助于保持栏目的活力,提高栏目的质量,能够增强栏目的传播效果。

四、网络图片新闻的发展趋势

当我们还在为读图时代千变万化的图像而赞叹惊呼时,互联网不知不觉已经携卷着受众进入了“后读图时代”。原有的图像传播形式和内容在网络上有了新的意义,新闻的视觉化呈现也在互联网的催生下改变着原有的格局。[3]

在内容上,网络图片新闻的时效性传播渐强。时效性是新闻具备议论性和关注度的前提条件,对于网络纪实图片新闻栏目的内容制作而言,时效性也应是栏目需要保持的一个特性。《中国人的一天》栏目2014年11月15日“疯狂双十一”这期图片呈现了双十一期间的大量包裹和快递员马不停蹄地加班送货的场景,2013年2月4日“老刘买票记”这期图片展示了老刘为回乡而长时间排队买票的不易和春运期间巨大的交通压力,这些都是图片新闻时效性的体现。作为网络纪实图片新闻栏目,灵活运用好新闻时效性,不仅不会脱离栏目定位,而且还会拉近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不断强化栏目主题的表现力。另外,注重人文关怀也是图片新闻内容的一个发展趋势。摄影师要更多地把镜头对准那些在底层生活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中国的疆域非常广阔,从南至北,从东至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太多的不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如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所说:“我们自己记录着《中国人的一天》。”

在形式上,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图片新闻的浏览方式愈加流畅,呈现载体也愈加丰富。如今许多图片新闻栏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大多数媒体也都有自己的App。另外,可穿戴式设备(如Apple Watch)也是现下的一个科技热点,媒体可以利用它去拓宽自己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载体,更多元化地传播新闻产品的内容。

在推广方式上,网络新闻媒体也全方位地传播自身的新闻产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在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一个自媒体讯息的发布平台就可以加强媒体与受众的交互性。例如,《中国人的一天》的微信公众账号的标题栏里有一个“微社区”,那是该栏目粉丝的互动社区,粉丝点击进去可以在社区里发表文字和图片内容,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现在社区的话题量和关注度已上千,公众号有效地调动了粉丝的积极性,也加强了自身与受众的交互性。另外,栏目与传统媒体也在积极合作,在纸媒上刊登图片人物,如《京华时报》、《辽沈晚报》等。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在图片新闻的制作与呈现等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提升、丰富自己,一方面通过图片新闻的报道给受众带去视觉上的感受,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强调受众参与和受众互动,利用受众资源来增强品牌优势和社会效果。当然,网络上不乏同质化、低劣化的图片新闻,这些图片新闻会误导甚至扭曲受众的视线和思想。因此,网络媒体要对自身的媒介内容严加管控,走创新化道路,在内容制作和形式呈现上更加贴近受众,使自身的图片新闻产品在“后读图时代”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

[1] 田野,苗锦锦.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M].中信出版社,2015:1.

[2] 冯菊香.技术•内容•伦理: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视觉建构[J].新闻界,2014(04):71-76.

[3] 葛连升,张春晓.论后读图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2-145.

[4] 祝敏松.创新——新闻图片富具感染力的关键[J].新闻大学,2015(5):149-152.

[5] 赫伯特•泽特尔(美).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第三版)[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7.

[6] 王月然.视觉报道传播特性与价值[J].新闻战线,2015(04):54-55.

[7]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册)[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110.

[8] 朱斌.图片新闻标题的特色及传播效果[J].新闻爱好者(上),2011(5):38-39.

[9] 山鹿.变的是人生 不变的是初心:《中国人的一天》《活着》面世[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9-25(3).

[10] 张黎姣.《中国人的一天》等书登上12月大众好书榜[N].中国青年报,2015-1-23(11).

G206.2

A

1674-8883(2016)07-0055-02

王俊杰(1995—),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系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栏目受众
关于栏目的要求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栏目约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