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新闻”时代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

2016-03-01吕翠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公民受众

吕翠婷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公民新闻”时代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

吕翠婷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信息展现出了更多个性化需求。网络媒体兴起后,以普通公民为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特征的公民新闻随之快速发展,并对传媒生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成为可能。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它通过多渠道的信源采集搜集信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然而公民新闻的发展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受众带来了大量表层的信息,然而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还出现了虚假信息,甚至违背伦理道德的信息,这时就需要传统媒体出来把关与引导,这也对传媒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探索,把握“公民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措施,并试图为今后传统媒体的应对举措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公民新闻;传统媒体;挑战;应对措施

一、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新闻定义的一种突破,它给现代新闻定义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公民新闻的定义

公民新闻,简而言之,就是从新闻的采集、编辑、发布等,并不借助专业记者或编辑,而是由普通民众通过自己所见或所经历的,且自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编辑整理并发布的信息。他们并非专业记者,也没有专业的媒体认知,而是由于自己的表达欲望,想让更多人了解事件本身或者自己的意图,发布信息来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个过程,强调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公民新闻兴起的原因

1.传播者自身掌握了信息发布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可拍摄视频、照片的电子设备以及便利的网络条件,为公民发布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大众可利用现有的通信工具,及时将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同步传播,并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媒介生活中来。

2.受众有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受众提供了海量信息,然而随着媒体数量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激增,使大量同质化、表象化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更有甚者,虚假信息泛滥,这使受众不再拘泥于从媒体获取信息,而是倾向于自己传播信息,主动探索真相。这就激发了公民发布信息的热忱。

3.网络传播成为新的助推力。博客、微信、微博、大众论坛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为公民发布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著名的如真假华南虎事件,很大程度上是靠网友的智慧和力量,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公民新闻的特点

1.普通民众成为传播主体。自媒体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享有话语权。公民新闻出现后,受众开始主动参与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或利用媒体平台进行社会呼吁或自我维权。传播内容大多是公众自己编辑,自己筛选,且自认为有价值或有趣的内容。他们更愿意使用下里巴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试图与观看者产生共鸣或者分享观点。

2.传播内容更为丰富。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媒对信息的筛选与传播的控制,它的主体不再是公认的权威人士或者媒体专家,所传播内容自然不会一味追求社会责任与公共意义,更多的是迎合大众口味,或者是自己感兴趣与想要探索解密的话题,这时的传播内容逐渐开放化,受众也希望通过交流互动获得更为个性化的解答,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延伸。

3.传播、接收渠道多元。公民新闻时代,信息不再是从传播者到接收者的单向传播,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路径,这时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可能同时出于同一个人。公民新闻的兴起,主要依赖于手机、小型摄像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它与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同,不需要经过采写编等复杂程序,而是几乎可与新闻现场同步,公民新闻传播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博客、微博、微信、腾讯QQ、BBS等社交网站都成为信息发布平台。而传播既可是小范围内的,如朋友圈,也可是对公众的传播,如博客。网状传播方式的双向性和交叉性,使海量信息可以急速传播。

(四)公民新闻的发展动力与态势

1.时代赋予公民新闻以发展动力。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有其成长、成熟的原因与发展的沃土。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产生,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支持。首先,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尤其是表象化、不知其所以然的信息,而是更愿意分享自己所知、所感、所想的信息;其次,民众发布自己身边的信息,为传统的新闻采集提供了更多消息来源;最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新闻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传播保障。

2.公民新闻发展态势。公民新闻的参与主体,在信息采集、整理、发布、分析中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们不再是单纯地发布信息,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智慧。更多人也学着利用媒介特征,主动表达自我意见,积极发声,制造舆论并积极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去,其中也不乏理智的声音与思想的碰撞,这样的新闻反而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公民新闻的影响

(一)“蝴蝶效应”表现突出

“蝴蝶效应”是指在同一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动会导致整个系统产生长期、巨大连锁反应的现象,新闻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具有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它更强调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和逆变性。[1]公民新闻从生产到发布再到传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在整个新闻中有所体现,同时还有可能产生其他影响,甚至会产生舆论倒逼,从而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朝着与传播者初衷相反的方向进行。

(二)虚假消息层出不穷

公民新闻产生的根基是自媒体,自媒体去中心化及其自主性,决定了信息的生产传播,省略了传媒的编辑把关过程。普通民众利用自身便携设备,随手一拍,发布未经审查、核实的消息,将耸人听闻或血腥场面不经过滤便传播出去。更有甚者,一些公民记者,为了追求独家新闻,捏造事实,使新闻的真实、客观、可靠性受到挑战,甚至触及伦理道德的底线而不自知。

(三)“知沟”在“公民新闻”时代表现突出

公民新闻的发展,赋予更多普通民众“媒介接近权”,使他们可以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掌握的讯息,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千差万别,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个人知名度不同,被认可的程度也千差万别。技术的支持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度。再者,不同知识阶层的人,对信息的解读和表达也不尽相同。因此就会导致,在某个论坛中聚集的都是态度近乎一致的人,也违背了思想碰撞的初衷。

(四)“公民新闻”时代侵权问题频发

1.出版权被侵犯。“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自1999年受理第一起网络纠纷案以来,两年内就受理网络案件24起。从案件类型上看,著作权纠纷案居多,占71%,其次因域名注册引发的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占25%,其他案件占4%”。[2]图片作品、视频作品、文字作品与传统出版作品并无差别,作者都应享有著作权,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转载量的日益增多,明显侵犯了原著作者的出版权。

2.名誉权受损。所谓名誉权就是公民、法人享受的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网络匿名性的特点怂恿更多人非法侵害他人名誉而不以为然,部分网民借用这一机会随意诋毁他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反而成为这种侵权行为的“保护伞”,为这一行为提供了平台。

3.隐私权难以得到保护。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人格权。然而为了诋毁他人或者打败竞争对手,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他人隐私信息的事件越来越多,而这些隐私或者不实消息的散布却会对当事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加之没有足够的法律条文来规范这一行为,因此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传统媒体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同时也改变了信息来源渠道。

公民新闻在主流媒体满足不了受众对于信息知情权与参与感的前提下应运而生,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表明了民众不再满足于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是有向信息生产者角色的转变。普通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隔空对话,交流思想,达成信息共享的目的。

信息来源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突发事件中,在新闻事件现场,每一个公民都可能会成为临时记者,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样的事件往往是毫无征兆、不可预知的事件。例如,案发过程、地震现场等,更多的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厂房失火等现场,专业记者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拍摄画面,因此会更多地通过现场公民拍摄的画面来传递信息。

(二)传统媒体的应对措施

1.拥抱新媒体,主动搭建公民评论与反馈平台。传统媒体要积极面对公民新闻的发端与发展,主动搭建平台,让公众参与讨论、提供信源。同时,受众也可对报道内容进行补充,或质疑与批判。平台的搭建,有助于传媒更好地了解受众的意见与接受度,从而为后续的报道提供借鉴与参考。

2.主动开设公民新闻类频道或栏目。公民新闻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出现使新闻生产不再是少数媒体机构中编辑和记者的权利,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样式。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普通民众的力量,开辟这一渠道,让公众发表意见,表达看法,同时利用传媒现有的把关人优势,向大众传递多样化,且积极向上的信息。

3.借助网络优势,建立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新闻频道开辟之外,还可建立独立的公民新闻网站,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这些网站,获得鲜活的新闻素材,在繁杂的信息时代,通过传媒人的把关,向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可在这原始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调查报道,还原真相,让受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可使得两者更好的互动,逐步完善,为传媒注入新的活力,赢得更多受众。

四、总结与展望

任何一件新兴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发端的原因与生长的沃土。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公民新闻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与挑战。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众认知水平以及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公民新闻将对传统媒体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应排斥这一事物的产生,因为公民新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闻采集与发布的有力补充。媒介可触及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网络还没有覆盖完整的区域,信息几乎出于闭塞的状态。专业记者,在某一领域,也会出现认知盲点,这时,公民的集体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家对事件的理解与包容度也在逐步提升。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也在寻求一条和谐共荣的发展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姿态。大量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传媒与公民关注的事件出现融合时,更容易被大家所关注与讨论,也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传媒影响力的扩大,也会更多的表现在此类转变与融合中,从这一层面来说,公民新闻的发展,推动了民主进程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两者互为支撑和补充,为受众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

当然,传媒与公民新闻的结合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在新闻报道中避免虚假信息、负面报道以及各种失范行为,使得公民新闻逐步走向正轨,并被时代与大众所普遍接受,还有待在今后的调查与研究中不断完善,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1] 史周青.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333.

[2] 在网络空间架起法制的天平——来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的报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01-10(3).

[3] 曾光,廖振华.“公民新闻网”的规制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2009(01):11-12.

[4] 杜俊飞.“华南虎事件”公民新闻的阐释与评估[J].新闻记者,2008(01):7-9.

[5] 李蓉.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4-45.

[6] 刘昀.新媒介背景下的公民新闻学[D].四川省社会研究院,2007:55-58.

[7] 孙永兴.新媒体事件:机制、功能与法律规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7-79.

[8] 赵俊峰,张羽.公民新闻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在构建[J].国际新闻界,2012(06):15-17.

G206.2

A

1674-8883(2016)07-0053-02

吕翠婷(1990—),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新闻学专业。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公民受众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