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机遇与挑战

2016-03-01宁怡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语境深度

宁怡楠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机遇与挑战

宁怡楠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一个“泛传播”的聚合时代。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传播特点使得新媒体虽然承载着海量,却缺乏真正高质量的深度报道,作为深度报道中最具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它的发展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性入手,探索调查性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调查性报道;机遇;挑战

调查性报道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在西方国家,它与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三足鼎立,是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派别之一,早期以美国“扒粪运动”和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为代表。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虽然其概念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之后,调查性报道便在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中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受到广泛关注。[1]

然而,近几年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更新换代日趋频繁,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当下的互联网媒介,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想象。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基于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传达精准、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经过十来年的飞速增长,很受人们青睐,未来网络媒体还将呈爆炸式发展。然而,新媒体虽然有着海量的内容,但真正高质量的内容还是少而又少。

一、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困境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从公众利益出发,通过相对独立的采访,深入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以寻求解决方法为目的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一般具有采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报道影响力大等特点,而随着新闻的“爆炸式增长”,长篇、有深度的新闻难以为人们所关注,这让在传统媒介上“土生土长”的调查性报道举步维艰。

(一)调查性报道运作周期较长

调查性报道一般是记者通过自己相对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调查研究,进而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报道。一篇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往往要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采访和调查才能完成,凝聚着记者的心血和精力。但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上新的热点层出不穷,调查性报道的运作周期往往跟不上公众的注意力,等报道发布出来后,事件可能已经冷却,公众的视线已经在新的热点上了。

(二)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的习惯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成了主流。在此前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如果给予半小时空闲时间,人们选择去看一篇数千字的时政解读的只有28%,而选择刷微博、微信的有72%。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就使得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读长篇的新闻,不仅如此,记者在长期投入和调查却得不到关注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懈怠心理。2010年9月的《美国新闻学评论》载文《式微的调查性报道》中提到:“在美国,随着传统媒介全面不景气,曾经辉煌一时的调查性报道已呈黯然消退的态势。2010年提交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奖项的作品数量减少了40%。”

一方面是新媒体的迅捷、热点频出与调查性报道运作的周期长的冲突,一方面是碎片化阅读习惯和长篇报道方式的冲突。那么调查性报道真的走入绝境了吗?其实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

二、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机遇

调查性报道的最终追求是接近真相,揭示事件背后掩藏的种种社会问题、制度缺陷,揭开腐败和黑幕,这是它区别于一般报道、成为最具冲击力的新闻报道形式的原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查性报道最能彰显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2]

(一)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便利

2015年两会召开前夕,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视频《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成为人们焦点,这是一则典型的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调查性报道作品。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便在几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播放量达到1.7亿次,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对《穹顶之下》的覆盖式推广,使得一部没有在传统主流媒体(如央视)播出的报道获得如此关注,事实证明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从业人员能够释放更大的能量。

首先,记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来捕捉更多的新闻线索。网络媒体应用和发展中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的双向互动交流与传播,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民意的传达和社会热点的讨论中,记者便可以很好地从中筛选出能够反映民意和民情的热点新闻来,从而让新闻报道更真实地反映群众所迫切关心的问题,并吸引社会关注、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3]其次,记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丰富采访方式。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通常需要亲临现场进行采访,而通过互联网络,记者便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等新的方式来进行采访,这种采访手段便成为现场采访和电话采访的有效补充。最后,新媒体为调查性报道提升传播效果。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的诸多特点也会对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其与传统媒体相比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能够推动新闻事件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柴静雾霾调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内容为王”在新媒体中依然适用

随意浏览新浪网页,以今日头条新闻《“全面两孩”决定印发:生两个孩子不用审批》为例进行搜索,则会发现这则新闻在中华网、网易新闻中心、环球网、搜狐、河南日报网等各大网站均有刊登,而且所有网站关于该则新闻的内容全部一样。新媒体虽然有着海量的信息,但大量的重复或者无用的信息依旧随处可见,这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报道可能一定程度上便于受众对信息的查找,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新媒体并没有引导读者对新闻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思考。在2015年5月的“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中,台湾东森新闻云董事长李传伟就认为,时下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如今仍然以年轻人为主,新闻也更多地呈现出了年轻化的特点,放眼望去都是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然而随着趋势的发展,未来45岁以上的群体将会成为一股新兴力量,而他们的关注点将更多地在深度报道上。[4]

即使在新媒体上,以调查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依旧有很大的潜在需求,可能3~5年就会呈现这个趋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环境下,当所有网站纷纷转载一条新闻进行信息堆砌时,那么在新兴媒体中依旧能保持细致深入的挖掘新闻、创建自己独特内容的媒体,可能活到最后的可能性越大。

三、前景探析

从新媒体日益强大、冲击传统媒体,到新旧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不可否认,媒介生产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媒领域已呈现出大整合、大竞争的态势。然而冲击也好,融合也好,媒介归根结底都要为受众服务,工人日报记者石述思曾在《头脑风暴:2014电视生态“三国杀”》节目中表述他早上起来要看报纸,上班时要浏览网页,而在晚上回家后要看新闻联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道路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前不久也曾有学者指出这种融合其实是个伪命题,抛开真伪不论,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其新闻的专业素养和报道深度确有让新媒体借鉴之处,在传统媒体上“土生土长”的调查性报道亦可接力新媒体谋求发展。

在未来,新媒体对调查性报道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新闻生产的去中心化和受众参与度的提升,更有利于记者搜寻线索和采访报道。此外,调查性报道一般切乎公众利益,即使在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依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在新媒体平台上挖掘深度新闻、创建自己独特内容亦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走向。

[1] 段勃.调查性报道概论[M].新华出版社,2010:11.

[2] 卢永梅.网络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和突破[J].传媒观察,2013(06):38-39.

[3] 杨锋.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巧用网络拓展新闻报道[D].浙江大学,2013:16-18.

[4]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何去何从[EB/ 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5-22/ 7294877.shtml ,2015-05-22.

G212

A

1674-8883(2016)07-0020-01

本论文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新发展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语境深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