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园林艺术之比较

2016-03-01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

芦 艺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系,河南 新乡 453003)



中日园林艺术之比较

芦艺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较大。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园林设计者的园林观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存在着不同点。从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和审美趣味这三个方面入手,探求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与“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园林设计水平和景观设计水平。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日本园林艺术;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审美趣味

中日两国的园林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但日本园林却是在中国园林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日本园林艺术中随处可以见到中国园林艺术影响的痕迹。就文化渊源来分析,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中日两国的园林艺术体现出东方人特有的审美追求[1],笔者将从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审美趣味入手,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

一、发展轨迹之比较

中日园林艺术的思想基础都是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大思想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者更加推崇儒家思想,他们借助园林艺术传达美学思想,也传播程朱理学的要义。而日本古典园林的设计者更加推崇佛家思想,他们力图用简单的艺术设计表达深远的意义,让人们在观赏园林时体验淡泊名利的宗教情怀[2]。无论是面对哪种园林艺术,观赏者都需要用心灵去领悟其神韵。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园林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设计者的理念发生了变化,由仅仅追求功能性向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娱乐性的方向转变,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咸阳宫、阿房宫、上林苑等。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代表性的园林为西汉的建章宫。建章宫的“三山”分别被命名为“瀛洲”“方丈”“蓬莱”,这一布局丰富了湖面的层次,为后来的园林设计者所普遍采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艺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对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造园手法上逐渐由先前的自然山水型向人工山水型转变,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生活化,在功能上突出了游玩和观赏两大功能。在唐代,寺观园林得以普及,这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寺观园林的普及反过来又促进了宗教的进一步世俗化。在明清两朝,中国的园林艺术倾向于精细化,中国园林在造园思想和造园技术上都达到了巅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园林鼎峙的局面[3]。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就非常频繁,日本园林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古坟时代,中国的文化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大批日本使者到中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一时期,日本人主动学习中国唐朝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就园林艺术而言,当时日本的园林分为皇室宫苑和贵族宅园两种类型,造园者多喜好曲水建制,唐朝文化对日本园林艺术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从镰仓时代开始,日本社会持续动荡,佛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日本的园林开始走向佛教化。日本的寺观园林追求空灵、寂静的意境之美。到后来,水池中的水甚至被白砂石代替,土山也消失了,只剩下几块石头,这种具有抽象意义的庭园,为在此修行的禅僧提供了一个深思的场所。这种新的园林形式被称为“枯山水”,其设计理念在后来的皇家宫苑和私家园林中均有所体现。从桃山时代开始,出现了体现人文思想的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形式就是“茶庭”。到了江户时代,日本的园林艺术也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足鼎立,“茶庭”“枯山水”和“净土式”三种园林形式相互映衬的局面。由此可见,虽然日本园林艺术在萌芽期曾深受中国儒学思想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园林艺术通过改良而日臻成熟,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4]。

二、造园思想之比较

首先,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中日园林在选题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中国有着广袤的土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丘陵、高原及山地的面积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园林设计者力图用园林景观再现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因此,内陆自然景观成为最受设计者青睐的表现对象。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形狭长,拥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日本多山,丘陵、温泉和火山遍布境内。日本人钟爱大自然,希望把景物缩小放在家中,所以在园林艺术中多再现海洋、山脉、岛屿、瀑布[5]。

其次,文化追求的不同导致中日园林在造园文化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人多为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士,他们追求含蓄蕴藉的美感,有相当一部分人崇信儒家思想。他们的文化理念也体现在了园林设计之中。例如,江苏苏州的拙政园与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江苏苏州的留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其中,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其名称便蕴含了“拙者之为政”之意。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者更习惯于进行形象思维,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善于借景,使景致层级分明,动静得当,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令观赏者仿佛置身“仙境”。日本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且园林的主人多为武士出身,因而日本古典园林的设计者更加注重“写意”,力图营造清寂幽玄的意境。日本园林风格清纯自然,设计者在再现自然风光的同时,力图将人们带入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由于在园林中蕴含着象征意味,观赏者置身其中,往往会展开对于人生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同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江户大名园林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日园林在造园文化上的差异。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设计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营造供人把玩之景,体现文人雅士对于诗情画意的追求。而日本江户大名园林的设计者更加看重景观的自然美,他们的设计理念是让观赏者感受自然“野”趣[6]。

最后,掇山置石手法的不同导致中日园林在艺术呈现上具有差异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力图借助人工的力量再现自然之美,追求的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假山叠石为主景观,在掇山置石时追求“瘦、皱、透、漏”的美感。“瘦”指奇石形痩健美,体态窈窕;“皱”指石体遍布沟壑,好似皮肤上布满褶皱;“透”指洞洞相通,穴穴相连,多孔多姿,玲珑剔透;“漏”指孔隙上通下达,与横面的透洞相连,大孔小穴,贯穿相套。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近看脉络远看山势,设计者力图在狭小的空间中营造深邃的意境。日本的园林设计者擅长将石体进行巧妙组合,以实现对艺术美的追求。日本属于海岛国家,其古典园林多模拟海洋之景。另外,日本古典园林在置石方面用材简洁,并善于模拟动态的物体。比如,日本园林设计中经常使用蓬莱石组、龟鹤石组。

三、审美趣味之比较

首先,中日园林艺术的审美主体具有差异性。

园林的审美主体就是观赏园林的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他们的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对审美客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中国人身材较高,因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规模相对较大。日本人身材矮小,因而日本古典园林的建筑规模相对较小。日本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讲究“平远”,中国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讲究“高远”,也与此相关。中国人多生活在大陆上,平日里与山水为伴,所以园林内的景观多为山景。而日本人生活在海岛上,所以园林中多再现海景。中日两国的园林分属山型与水型。山刚健、稳定、大气,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较少变化,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差别不大。水柔和、富于变化,所以日本古典园林较多变化,日本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差别较大,并且日本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独特的园林类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者们对园林艺术的研究比较深入。在文化积淀方面,日本不及中国深厚,因此日本各地的造园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人以文人居多,他们学识渊博,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因而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富有文人气质。日本古典园林的主人多为武人、僧人,除了皇家园林之外,日本还有大量的武家园林和寺观园林,这充分体现了日本在政治上接受武人的统治,在思想上接受僧人的统治这一基本特征。

其次,中日园林艺术的审美客体具有差异性。

“人工中见自然”是中国园林设计者所追求的境界。日本园林艺术在形成初期受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但经过长期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然中见人工”是日本园林设计者追求的境界。

作为审美客体,园林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先来分析中日园林艺术在自然属性方面的差异。就置石手法来分析,中国园林多选用湖石、黄石,而日本园林多选用火山岩[7]。就水景来分析,中国园林的水景大多再现江河湖泊,汉代的园林设计者首创“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这一园林模式在后来历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到了继承,而日本园林的水景多再现海洋,受到中国园林“一池三山”布局的启发,日本创造了“一海三岛”的园林模式。就植物来分析,中国园林中的植物以山为依托,呈现出“大陆性”特征,而日本园林中的植物以岛为依托,呈现出“海洋性”特征。再来分析中日园林艺术在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就整体布局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园林大多被建筑物所包围,封闭性很强,而日本古典园林边缘没有明显的标志,景观较低矮,方便坐着观赏。就观赏者的活动来分析,中国人在园林中的活动多为吟诗作画,皇家园林中的活动还有狩猎、马戏表演、舞蹈、祭祀,而日本人在园林中的活动多为谈佛论道,皇家园林中的活动还有摔跤、曲水宴、狩猎、祭祀。就文化氛围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较多的书画作品,如门柱上的对联、门楣上的匾额、室内悬挂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等,而日本古典园林中几乎没有对联、匾额。就美学追求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者比较注重表现现实美和艺术美,而日本园林的设计者主要表现的是宗教哲学方面的思想。

四、小结

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从园林艺术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和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与“同”。深入研究中日园林艺术的特点,发掘中日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以及实现园林艺术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在认真研究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营造景色优美、内涵丰厚的公共空间,为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园林城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鸣.多视角下的中日园林比较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 2009(10):65-67.

[2]姚鹏.浅析中日园林的相异性[J].信息系统工程, 2010(4):86-87.

[3]罗丹荔.中日园林造园艺术比较[D].重庆:重庆大学, 2005:4-7.

[4]刘庭风.中日园林美学比较[J].中国园林, 2003(7):57-60.

[5]郭丽娜.中日园林要素的比较研究[J].现代园艺, 2011(11):59.

[6]赵海河.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3:19-20.

[7]孙银宝.中日古典园林石景艺术比较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 2012:46-50.

【责任编辑王素】

收稿日期:2015-11-29

作者简介:芦艺(1987—),女,河南新乡人,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4-0062-03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
浅析杂技艺术的多元化趋势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立体构成教学中怎样进行现代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析布达拉宫和故宫中藏汉审美趣味的体现
小学低年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