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关键词读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6-02-29

人民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农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于1月27日发布,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梳理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有五大关键词,凸显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三次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标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在如何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方面,文件部署了5大重点工作,包括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供应测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1号文件

“供应测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六项重点任务。

——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提品质,就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

——促融合,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千方百计把过大的库存量减下来,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快玉米库存消化,减少陈化损失。

——降成本,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补短板,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这两个“紧箍咒”,问题突出。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双管齐下”,对耕地和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号文件强调,坚守耕地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针对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

面对老百姓对“吃得好”“吃得安全”与日俱增的关切与需求,我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是短板。一号文件把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管理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等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措施。一号文件还明确,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联系在一起。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农业农村“短”在哪里?最直观地看,“短”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历史形成的城乡面貌反差,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依然存在。

怎么补?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举措。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在公共服务方面,包括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

农村最短的一块短板就是脱贫。2014年,我国农村还有约7000万贫困人口。如果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农村还有大批贫困人口,那么全面小康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一号文件强调,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脱贫工作责任制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制度,让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赛跑中掉队。

“产业融合”支持农民增收创富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10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功能。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消费趋势的出现,为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提供了巨大空间。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就要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促进“接二连三”,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因此文件强调,必须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要使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贷款担保等方式,使其与农户结成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成为能够享受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的“股东”。

文件还特别提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让农民能从财政支农资金产生的效益中共享利益。同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猜你喜欢

三农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讲好三农好故事 唱响三农好声音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观察·图说三农
栉风沐雨,服务三农
微观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