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结构与优化对策研究※

2016-02-28慈福义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7期
关键词:废物工业化区域

慈福义

理论聚焦

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结构与优化对策研究※

慈福义

内容提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中国国家战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该文首先探讨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包括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集聚循环型创新、区域动态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区域循环型创新公平、绿色需求和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其次,分析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资源结构、组织结构、环境结构和空间结构;最后,提出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优化对策。

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形成机制结构对策

一、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

1.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

传统观点认为,创新资源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体制性创新资源、实体性创新资源(李守信、蒲宇飞、许长旺,2011)。

传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虽然强调创新物力资源的作用,但忽视区域创新系统中“废物”价值和自然资源(含废弃物吸收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下同)(赫尔曼·E·戴利、乔舒亚·法利,2014)的消耗,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知识创造和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等循环型创新链环节消耗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化石燃料、太阳能、可再生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循环经济知识创造和技术研发过程中、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创新产品和服务消费后等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消耗了大量环境容量。由于自然资源非常稀缺,“废物”成为循环经济知识创造和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等循环型创新链环节消耗的资源和产品如实验用品。因此,应将“废物”(CO2等)和自然资源作为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

参考传统的创新资源概念,根据循环发展理论,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包括循环型创新制度、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循环型创新信息资源、循环型创新资金、循环型创新自然资源和“废物”等。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指从事循环型创新活动的工作人员,循环型创新资金指从事循环型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循环型创新信息资源指循环型创新活动需要的科技文献、图书、期刊、专利和其他科技服务信息等。循环型创新自然资源和“废物”指从事循环型创新活动,如循环型知识创造和循环型技术研发需要消耗的“废物”和自然资源;循环型创新物力资源来源于自然资源。本文将循环型创新物力资源归入循环型创新自然资源和 “废物”。根据循环发展理论,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重视循环型创新自然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如实验用品的节约利用,创新过程如知识创造和技术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实验用品、创新产品和服务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创新导致的区域生态系统破坏的再修复。

2.集聚循环型创新

循环型创新链的不同环节集聚有利于实现外部规模循环经济和范围循环经济,如共同利用“废物”处理设施实现外部规模循环经济,利用“废物”开发多样化产品实现范围循环经济;有利于降低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节点之间,如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废物”等的运输成本;有利于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节点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协作,增加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

3.区域动态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循环型创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集聚循环型创新是导致区域循环型创新能力差异的基本因素。因此,产生了区域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追求长期利益,应依据区域动态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提出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需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驱动机制和社会需求拉动机制是区域循环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消费者对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主要创新产出即循环型知识、循环型技术、循环型产品和循环型服务的需求,拉动循环型企业的发展;激励循环型知识创造和循环型技术研发,大学和研究机构演变为循环型大学和循环型研究机构;要求政府管理和中介服务机构服务生态转型,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演变为循环型政府和循环型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5.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

创新网络有利于各节点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协作,促进区域创新(《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组,2012)。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的形成要求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消费者等区域创新主体根据循环发展转型;在创新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遵循循环发展原则,如制定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的制度,积极为区域循环型创新提供资金和服务,重视循环型知识创造、循环型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等循环型创新链环节消耗的自然资源的减量化、产生的“废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再修复;充分利用区域创新主体之间交易成本低和距离成本低的优势,促进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积极发展“分解者”企业,将“废物”作为实验用品,构建闭环创新链,以实现区域创新网络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6.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

根据循环发展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环境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并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某些学者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和依据循环发展理论,本文认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循环型创新资源环境、循环型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循环型创新社会文化环境(如绿色文化)、循环型创新市场环境、宏观循环经济环境等。

7.区域循环型创新公平

循环型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公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构建必须遵循公平原则。

二、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结构研究

资源结构、组织结构、环境结构与空间结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结构演化。

1.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资源结构

在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金逐渐丰裕,区域创新的难度加大,循环型创新资金的作用减弱,循环型创新信息资源和高端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的作用增强;随着区域自然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自然资源和“废物”的地位上升,区域循环型创新的需求加强;循环型创新制度对非循环型创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扶持的主体循环型创新链环节从循环型生产环节逐渐转向循环型创造环节等高端循环型创新链环节,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实现区域循环发展。

2.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组织结构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循环发展理论,企业是循环型技术创新主体,是循环型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和执行主体,其主要功能是创造、应用、扩散新循环型技术,实现循环型技术商业化,如创造和应用“废物”再循环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实现区域创新系统产生的“废物”的再循环利用、无害化以及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再修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循环型知识创新主体,在循环型知识创造过程中遵循“6R”(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重组)原则,主要产生新的循环型知识和技术,为区域创新人力资源提供循环型知识和技术教育与培训,衍生循环型技术企业如“废物”再循环利用技术企业和转化高新循环型技术,建立科技园、承担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和转化新循环型知识与技术,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是辅助服务主体,主要包括循环型技术市场、循环型劳动力市场、“废物”交易市场、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等产权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循环型科技信息中心、绿色会计事务所、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律事务所、绿色金融机构、环境评价机构等组织机构,遵循“6R”原则,主要为区域循环型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政府是制定区域循环型创新制度的主体,如倡导循环型创新文化,建立循环经济市场体制、区域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循环型知识和循环型技术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体系以及区域循环发展制度,制定激励区域循环型创新的绿色财政政策、绿色税收政策和绿色投融资制度以及区域循环型科学技术政策。

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包括社会网络和循环经济网络,各创新主体在创新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遵循循环发展原则,促进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积极发展“分解者”企业,将“废物”作为实验用品,修复区域创新系统破坏的生态环境,构建闭环创新链。

3.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环境结构

循环型创新资源是影响区域循环型创新的基本要素,循环型创新资源环境通过影响循环型创新制度、循环型创新自然资源和“废物”等循环型创新资源的供给影响区域循环型创新,因此,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中起根本作用。

循环型创新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如“废物”运输通道、“废物”市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循环型知识和循环型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如循环型技术研究实验室、循环发展教育示范基地,可以为区域循环型创新提供物质载体与平台,促进循环型创新资源、循环型知识、循环型技术、循环型产品与循环型服务的流动,有利于构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和实现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之间的互动,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中起支撑作用。

循环型创新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地方习俗、行为准则、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等,主要影响区域循环型创新制度制定、对循环型知识、循环型技术、循环型产品与循环型服务的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以及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的创新精神等。

区域宏观循环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支出、循环型产品与循环型服务价格水平、可持续消费信贷及居民储蓄、循环型产品与循环型服务供应情况等,主要影响区域循环型产业发展和区域循环型市场等。

4.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

根据演化经济学,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遵循从增长极结构→点轴结构→多核心网络化结构的演化规律(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2010)。

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是遵循循环经济规律和扣除生态环境成本的区域创新系统,因此,在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的演化过程中,遵循从增长极结构→点轴结构→多核心网络化结构的空间演化规律。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如“废物”的共享,在区域内合理布局闭环型创新链环节,并构建循环型创新集群。

三、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优化对策研究

1.制定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发展规划

市场存在缺陷,需要政府对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发展进行规划干预;同时,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更需要政府制定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发展规划。

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是国家和高层次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因此,要根据国家和高层次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发展规划,制定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发展规划。要重视区域之间如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闭环型创新链环节的分工与合作,并通过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如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最优化。

2.优化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配置

根据以上分析,在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循环型创新资金的作用减弱,高端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与循环型创新信息资源的作用增强;自然资源和“废物”的地位上升,区域循环型创新的需求加强;循环型创新制度对非循环型创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扶持的主体循环型创新链环节从循环型生产环节逐渐转向循环型创造环节等高端循环型创新链环节。因此,要根据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配置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

根据以上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在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空间配置遵循从增长极结构→点轴结构→多核心网络化结构的演化规律;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循环型创新资源共享,在区域内合理布局闭环型创新链环节。

3.根据区域的动态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提出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政府应实施倾斜政策,培育区域的动态比较循环型创新优势,并据其确定区域循环型技术创新、循环型知识创新和循环型产业创新的主导方向和指导方向,并采用循环型创新集群模式,从而带动关联循环型知识、循环型技术和循环型产业的创新。如上海的冶金工业废弃物品种多、数量大,近年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废弃物已达500多万吨/年;由于规模经济,上海冶金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成本低,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对上海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大,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上海将冶金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上海的钢渣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有所突破。

4.鼓励区域的循环型服务和循环型产品需求

(1)形成促进区域循环型服务和循环型产品需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即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体系。(2)建立和完善区域循环型产品和循环型服务消费鼓励制度。加强循环型产品和循环型服务消费培训,积极开展循环型产品和循环型服务消费创建活动;从城镇→乡村,从核心圈层和发展轴线→外围地区,循环型产品和循环型服务消费扶持力度逐渐加大。(3)加强区域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鼓励家庭消费转向公共消费;鼓励区域企业研究与开发循环型产品,提供循环型服务。(4)政府可率先在城市群、大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循环型服务和循环型产品消费,然后逐步推广。

5.构建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

要重视构建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通过利益驱动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消费者等根据循环发展转型,在创新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遵循循环发展原则,促进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积极发展“分解者”企业,将“废物”作为实验用品,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构建闭环创新链,形成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渠道和交流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产出和资源的市场信息以及区域循环型创新主体的竞争者与合作者的信息、其他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建设经验等信息的交流,形成区域循环型合作网络,降低交易成本。

6.优化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市场体制,明确企业循环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设区域循环型技术市场:一是加强“废物”运输通道、“废物”市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循环型知识和循环型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循环型科技基础设施,如循环型技术研究实验室、循环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如循环发展教育示范基地等循环型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倡导绿色文化,重视循环型创新文化研究与普及教育,培育创新精神,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创新环境。三是制定激励区域循环型创新的绿色财政政策、绿色税收政策和绿色投融资制度,形成区域循环型创新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循环型知识和循环型技术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体系,制定区域循环型科技政策,促进循环型知识和循环型技术扩散;建立和完善区域循环发展制度,保护与合理利用区域循环型创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7.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公平

考虑到发达地区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历史责任,从城镇→乡村,从核心圈层和发展轴线→外围地区的循环型创新系统构建的扶持力度应逐渐加大;在区域内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对乡村和外围地区的循环型创新系统构建的扶持力度应逐渐加大,以实现区域循环型创新公平。

1.李守信、蒲宇飞、许长旺著:《以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赫尔曼.E.戴利、乔舒亚.法利著:《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组著:《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著:《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责任编辑:吴群]

F293

A

1009-2382(2016)07-0005-0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京津冀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5BJY058)和济南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202100)中间研究成果。

慈福义,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济南250014)。

猜你喜欢

废物工业化区域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分割区域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区域发展篇
电子废物何处去
废物巧利用
区域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