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展露创口,更需疗伤的药方

2016-02-25幽壹

南都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艾滋凉山彝族

幽壹

几十甚或几百年以来,在国人的印象中,“凉山”“彝族”似乎充满着神秘,有着与国内大多数地方不太一样的“异域风情”。于是乎,只要打上“凉山”“彝族”符号,似乎总能吸引诸多眼球。例如,山鹰组合、彝人制造、俄木果果、吉克隽逸……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歌坛上就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彝族歌手,在全国大江南北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音乐旋风。也因此,彝族被形容为是用“诗来思维,用歌来语,生下来就会唱歌”的民族。

可是多年来,凉山彝族群体为外界广为人知的除了歌唱之外,还有毒品和艾滋等问题。而台湾地区学者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一书,则是一本揭示“凉山问题”的实地调查研究之作,涉及社会学和人类学。该书先是于2013年出了英文版,然后又在台湾地区出了中文繁体版,接着于2015年在中国大陆发行中文简体版。因此,对于这本书,国内不少读者早就有所耳闻,也充满期待。

这是一本成书过程横跨十年之久的书,可谓得来艰辛。据悉,作者为了写作此书,前往凉山做了长达二十个月的田野调查。她在卫生条件极差、生活环境迥异于城市的四川凉山昭觉县利姆乡,在不同的“报导人”的带领和介绍之下,访谈乡民、收集第一手研究素材。通过这些实地调查走访,作者真正走入了凉山彝族的生活,并与其中一些被贫困、毒品和艾滋病折磨的人成为了朋友。

基于以上所述,在看此书之前,我对此书是充满期待的,非常期望能够通过此书了解凉山和彝人。想知道:当地彝族人群为什么会毒品和艾滋病泛滥?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期待作者通过长期的实地调查走访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然而,尽管作者在书中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但是此书的一些结论却令人不敢苟同。例如,作者在书中似乎将凉山彝族人群毒品和艾滋泛滥归结为“1949年民主改革之后,大量非汉族社群被人为地界定为某个少数民族,诺苏人也就此与凉山周围那些生活地域邻近、生活习惯相似的社群一起,被冠以‘凉山彝族的称呼,这同时也意味着诺苏社会被迫进入第一个阶段的现代化转型。这样一种几乎完全强制的现代化过程,给整个族群带来的撕裂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作者这种研究本身就带有太多的主观性。试问:难道只要凉山彝族群体至今仍保持过去那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就能够避免出现毒品和艾滋泛滥的问题吗?事实上,在1949年以前,凉山彝族就有不少人在吸食鸦片,而且鸦片当时已成为当地统治阶层的重要经济来源。

我认为,此书的论述流于表面,分析论断则过于片面,既没有找出凉山彝族人群之中毒品和艾滋泛滥的真实原因,也没有给出治理的药方。对于凉山彝族,作者对其文化仅从欣赏和赞许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敢解剖和直言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今天“凉山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同样的民族政策之下,四川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阿坝、甘孜的情况就比较好,不像凉山这样问题突出,这是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而对于究竟应该如何治理和解决“凉山问题”,我在看完此书之后仍是一头雾水。作者在书中更多的是对于政府和民间针对凉山彝族人群毒品、艾滋泛滥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挑刺。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在此书一开头故弄玄虚,煞有其事地讲了一个“闹鬼”的故事。

总的来说,此书虽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是并不太大。

猜你喜欢

艾滋凉山彝族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民间歌舞
光荣的荆棘路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首部纯本土电视剧《西河故事》受好评
怕什么落魄潦倒和“艾滋”,多亏了他那一再逃避和背叛的爱情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外出打工预防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