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藤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6-02-25吴遵秋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钩藤研究进展

吴遵秋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钩藤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吴遵秋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钩藤(Uncariarhynchophylla)别名钩丁、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剌等,是茜草科钩藤属常绿藤本植物[1],叶纸质椭圆形,头状花序。药用部位为带钩枝条,味甘苦、微寒[2]。其主要分布在广东、贵州、广西、江西、福建等省,适宜种植在半阳半阴且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地方[3]。据有关报道,钩藤中已分离出1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苷类等,其中含量最丰富的是生物碱类,如钩藤碱、异钩藤碱、去氢钩藤碱等[4-5]。这些化学成分的存在使得钩藤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抑菌、消炎、降压、镇痛、神经保护、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抗癫痫、抗癌等作用[6-8]。许多专家学者对钩藤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对我国2000~2015年钩藤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我国钩藤研究、发展和应用提供信息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2015年9月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钩藤”为主题,检索2000~2015年相关文献,并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得出钩藤研究相关文献共1 117篇。

1.2 分析方法采用Excel对1 117篇文献进行编辑、整理和统计。使用Origin软件进行作图分析,分别以年份、领域、地区、基金项目和期刊类型为自变量进行比重权衡。

2结果与分析

2.1钩藤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钩藤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很早以前人们就用来消炎、止痛[9],对其研究也不断增加。统计分析得出近16年内共有1 117篇相关文献,年均发表文章为69.81篇。由我国2000~2015年钩藤的研究趋势(图1)可见,总体来看对钩藤的研究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2000~2003年钩藤研究较缓慢,为起步阶段;2004~2009年对钩藤的研究关注度增加,为快速阶段;2010~2012年钩藤的研究达最快速度,为迅速阶段;于2013年达到最高峰152篇,占统计总篇数的13.70%,与2012年相比多出4篇。说明2011~2014年期间钩藤高度引起人们的重视,是我国钩藤研究较热的年限。2014年对钩藤的研究开始下降,从152篇降至130篇。2015年(9月之前)发表的文献有60篇,预计2015年的文献篇数将低于2014年,且钩藤研究文献在未来几年将处于持续降低的状态。

图1 2000~2015年国内钩藤文献发展趋势Fig. 1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literatures of Uncaria rhynchophylla from 2000 to 2015

2.2钩藤文献研究领域分布情况对1 117篇钩藤文献进行研究领域统计分析发现,钩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方面,文献数量达539篇,占总篇数的48.25%;其次是药理作用的研究,有321篇,占总篇数的28.74%;基础研究有184篇,占总篇数的16.47%;栽培技术方面有25篇,占总篇数的2.24%;而其他方面的报道仅有48篇,占总篇数的4.30%。2000~2015年各研究领域变化趋势(图2)显示,各年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其次是药用价值和基础研究,而栽培技术一直处于领域曲线最底层,说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钩藤的临床和药用价值,而对其栽培、遗传等方面研究较少。在统计的钩藤文献中关于栽培的研究仅有施力军等[10-12]对钩藤组培技术、扦插繁殖和种子萌发等方面,杨俊轼等[13-14]关于钩藤种子的育苗技术研究,王太荣[15]关于人工栽培技术的探讨等;关于基因水平方面,仅朱爽等[16-18]关于钩藤ITS序列、RFLP和分子鉴定等方面分析。

目前国内的钩藤药材大量被出口国外,对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单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对其进行大量的人工栽培,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栽培基地[19]。因此,对钩藤野生资源抚育、规范化种植、栽培育种、生物学习性等方面研究将在未来几年不断地增加。此外,在临床方面的研究中钩藤多以复方入药,偏向于其临床现象的观察,如钩藤对高血压病、脑神经性疾病、脑血管性疾病、头痛、眩晕、治疗癫痫及老年期痴呆等病征有明显疗效[20]。但研究还停留在表面观察层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更多地关注于钩藤的临床和药理作用的机理等分子水平研究。

图2 2000~2015年钩藤文献各研究领域变化趋势Fig. 2 Development trend of Uncaria rhynchophylla literatures in each research area from 2000 to 2015

2.3钩藤文献地区分布对所检索到的1 117篇文献进行作者地区分布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图3),对钩藤的研究涉及到23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1个特别行政区,没有西藏自治区和澳门行政区。说明钩藤已引起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关注和重视,以广东省钩藤文献篇数最高,为133篇,占总篇数的11.91%;其次是贵州省,为107篇,占总篇数的9.58%;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和山东省文献篇数相当;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香港行政区文献篇数相对最少,仅为几篇。这是由于钩藤喜温暖、湿润环境,疏松、肥沃土壤的原因,其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较为温暖的南方地区,导致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贵州、广西等省。

图3 2000~2015年国内钩藤文献的地区分布Fig. 3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literatures of Uncaria rhynchophylla from 2000 to 2015

2.4钩藤文献研究单位分析统计分析得出,钩藤文献的研究单位以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主,其中医院为单位的文献有583篇,占总篇数的52.19%;学校为单位(高等院校、专科院校)的文献有415篇,占总篇数的37.15%;研究机构为单位的文献有34篇,占总篇数的3.04%;此外还剩下85篇其研究单位包括公司、服务中心、卫生院、畜牧局、医务室、植物园、气象局、检验所等,占总篇数的7.61%;说明学校和医院对钩藤的关注度较高,而研究机构则关注较少。广东省主要研究单位有南方医科大学(24篇)、广州中医药大学及附院(21篇)、广东药学院(15篇);贵州省主要研究单位有贵阳中医学院及附院(28篇)、遵义医学院(29篇)、贵州大学(9篇)。因此研究所、科学院等单位应积极参与和深入对钩藤的研究,让钩藤野生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人工栽培得以更好地发展。

2.5钩藤文献基金项目支撑情况对1 11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表1)得出,有基金项目支撑的为365篇,占总篇数的32.68%。国家项目支撑的文献共有122篇,占总支撑篇数的33.42%;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有91篇,占总支撑篇数的24.93%,涉及18个省;国家其他项目的有31篇,占总支撑篇数的8.49%,涉及13个省。省项目支撑的文献共有243篇,占总支撑篇数的66.58%;其中省自然基金项目支撑的有41篇,占总支撑篇数的11.23%,涉及15个省;省其他项目支撑的文献有202篇,占总支撑篇数的55.34%,涉及23个省。国家自然基金支撑文献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为28篇;国家其他基金支撑文献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为7篇;省自然基金支撑的文献数量最多的是安徽省,为9篇;省其他项目支撑的文献数量最多的是贵州省,为51篇。表明各级政府对钩藤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基金支助,这对钩藤的研究、发展及其应用有很大促进作用。2012年收录有项目支撑的文献篇数最高,为35篇;其次是2014年(34篇)、2013年(29篇)、2011年(28篇),2000和2001年没有项目支撑文献。通过项目支撑情况可以反映出,国家和各级政府从2002年开始对钩藤引起重视,一直关注其研究,并给予大力支持。

2.6钩藤文献核心期刊统计分析以北大2008版和2014版的核心期刊为参考标准,对1 117篇钩藤文献进行核心期刊统计,分析得出属于核心期刊的文献有345篇,占总篇数的30.89%,涉及80个核心期刊。统计收录篇数在5篇以上的核心期刊以及各年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篇数(表2)发现,收录数量最高的期刊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为35篇,其次是陕西中医,为32篇;核心期刊文献篇数最高出现在2013年,为47篇,最低数量出现在2002年,仅4篇。广东省发表的核心文献为54篇,占总核心文献数量的15.65%;贵州省发表的核心文献为45篇,占总核心篇数的13.04%;广西省发表的核心文献为42篇,占总核心文献篇数的12.17%;山东省发表的核心文献为31篇,占总核心文献篇数的8.99%;河南省发表的核心文献为7篇,占总核心文献篇数的2.03%。虽然关于钩藤的文献较多,但属于核心期刊文献的数量相对来说所占比重不是很高,表明钩藤研究内容质量有待提高。因此,拥有野生资源较丰富的广东、贵州、广西等地区更应该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表1 2000~2015年我国钩藤研究文献的基金项目统计情况

表22000~2015年我国钩藤研究文献主要核心期刊篇数统计

Table 2Number of literatures aboutUncariarhynchophyllain core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15

期刊Journalname篇数Numberofliter-atures期刊Journalname篇数Numberoflite-ratures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xperimentalTraditionalMedicalFormu-lae35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PharmacologicalBulletin8陕西中医Shaanxi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2华西药学杂志WestChina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8时珍国医国药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31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8中草药ChineseHerbalMedicine13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7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13山东医药ShandongMedi-calJournal6中药材ChineseHerbalMedicine12贵州农业科学JournalofGuizhouAgriculturalSci-ences5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Tradi-tionalChineseDrugRe-searchandClinicalPharma-cology11中医杂志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5四川中医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0中药药理与临床Pharma-cologyandClinicsofChi-neseMateriaMedica5中成药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10中国药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Pharmaceuticals5辽宁中医杂志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0中国临床康复Chinese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on5

3展望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天然产物安全观念的增强,社会对中药和民族药需求量上涨。由于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导致中药材等野生资料产量下降。因此,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提高人工栽培技术,大力关注和开展对野生钩藤资源的维护和抚育,建设大规模的人工钩藤产园。钩藤研究单位和领域发展不均衡,研究所、重点实验中心、农科院等应积极参与和深入钩藤的研究,集中力量于钩藤繁殖栽培、医药保健方面,同时关注其遗传、生物学习性、食品加工、组织培养等领域。由于研究单位以医院居多,研究偏重于钩藤的临床观察,且科研能力、条件水平等有限,文章内容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对其临床和药用作用机理方面还需投入更多、更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 韦树根,付金娥,施力军,等. 钩藤的研究进展[J]. 中国植物园,2009,7(12):76-82.

[2] 龙运光,龙滢任,龙彦合. 黔东南苗侗民族医应用钩藤治病经验及其开发利用价值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9(4):2-4.

[3] 李金玲,赵致,龙安林,等. 贵州野生钩藤生长环境调查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3,32(4):58-60.

[4] 雷冰坚,马健雄. 钩藤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华西医学,2014,29(3):592-594.

[5] 李姗,李江,游绍雪.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钩藤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J]. 贵州农业科学,2013,41(2):50-53.

[6] 叶齐,齐荔红. 钩藤的主要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5):508.

[7] 韦芳芳,曾常青,赵宇红,等. 钩藤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4):2603-2607.

[8] 刘佳,富志军. 钩藤的研究概况[J]. 海峡药学,2006,18(5):90-93.

[9] 王永炎,张志斌. 读中医策论文有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49-152.

[10] 施力军,苏建春,蒋向军,等. 钩藤组培技术体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4(6):2937.

[11] 韦树根,马小军,施力军,等. 钩藤扦插繁殖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2011,11(6):415-416.

[12] 韦树根,何弘,付金娥,等. 钩藤种子发芽影响因素研究[J].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4,23(4):278-280.

[13] 杨俊轼. 钩藤的种子育苗技术[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1):66-67.

[14] 杨俊轼. 剑河县钩藤育苗技术及栽培初步研究[J]. 科技信息,2006,11(5):144-146.

[15] 王太荣. 贵州剑河人工培植钩藤技术探讨[J]. 现代园艺,2009,9(2):56-57.

[16] 朱爽,陈剑平,刘嘉敏,等. 两种大叶钩藤ITS序列的RFLP分析[J]. 海峡药学,2012,24(1):42-44.

[17] 朱爽,周林,黄楷鸿,等. 毛钩藤和无柄果钩藤的ITS序列分析研究[J]. 中草药,2010,14(10):1696-1700.

[18] 朱爽,周林,庞惠敏,等. 一种钩藤属植物的分子鉴定[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5):535.

[19] 刘玉德,王桃银,李世玉,等. 钩藤的规范化栽培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2,14(7):31-34.

[20] 莫志贤,许丹丹. 钩藤临床运用的新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684-685.

摘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2000~2015年收录的以钩藤为主题的1117篇学术论文进行年份、研究领域、地区分布、基金项目、核心期刊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对钩藤的关注度较高,涉及23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1个特别行政区,以广东省和贵州省最为突出;钩藤研究在近4年最为迅速,主要集中在临床和药理作用方面,而对其栽培、加工、组织培养等研究较少。

关键词钩藤;研究进展;文献;计量分析

Literatu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Uncariarhynchophylla

WU Zun-qiu(Basic Medical Science,Guizhou Medci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A total of 1117 academic papers were obtained by retrieving theUncariarhynchophyllatheme in CAJD from 2000 to 2015.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years,research fields,regional distribution,fund projects,core journals and other aspec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 had pay a high attention toUncariarhynchophylla,involving 23 province,4 municipalities,4 autonomous regions and 1 SAR.Guangdong and Guizhou Provinces were the most prominent.Uncariarhynchophyllaresearch w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past four years,Whic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lin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spects,while the researches on cultivation,processing and tissue culture were less.

Key wordsUncariarhynchophylla; Literatu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简介吴遵秋(1988-),女,贵州凯里人,助教,硕士,从事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S 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1-168-03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钩藤研究进展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
钩藤总碱的热稳定性研究
钩藤总碱缓释滴丸的热稳定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