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6-02-25焦伟娜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普通话提升策略

焦伟娜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焦伟娜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所产生的中介语现象,是方言向普通话过渡的中间状态和必然产物,多数学者又称之为“普通话中介语”。以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亳州方言与普通话的音系差异,探讨亳州普通话声韵调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提高策略,以期帮助亳州方言区人们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亳州方言;亳州普通话;普通话;语音特征;形成原因;提升策略

一、引言

随着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普通话的推广也日趋深入,学习和运用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但方言区人们在学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方言母语的干扰,从而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腔的普通话,即地方普通话,它是“介于地方方言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一种中介状态的语言,是一种过渡语”[1]。但它虽是“由普通话和方言集合而成的,然而这种集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有着特定的规律”[2]。

亳州普通话是以亳州方言为母语的亳州人在普通话学习中所运用的语言。它既非标准普通话,又非地道的亳州话,而是带有亳州口音的普通话。陈章太先生认为这种地方普通话应是基本摆脱了方言而进入普通话范畴,是普通话的低级形式[3]。本文将以亳州师专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成绩为二级乙等和三级甲等的亳州籍考生录音资料作为语料来源,以亳州普通话与亳州方言及普通话间的语音差异为切入点,对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加以分析描写,以期帮助亳州人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

二、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分析

普通话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应以方言为起点,逐渐向标准普通话靠拢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地方普通话,其语音系统总的说是由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求同存异而构成的,它比普通话和方言的语音系统都要简化[4]。下文将在《普-方语音差异研究及其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以亳州方言为例》一文研究基础上,选取亳州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之处作为对比项,对亳州普通话语音特征加以分析描写。

(一)声母方面

综合表1我们不难发现,亳州方言中的舌尖前音以及零声母的发音错误在亳州普通话中得到了改正,它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与普通话已完全一致,发音困难业已基本克服。但是亳州普通话中仍有部分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音方法与普通话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并呈现出系统性的声母语音偏误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1 声母差异

2.翘舌音发音部位前移。亳州人在发zh、ch、sh、r时同样为了发音便利,往往舌位前移,翘不上去或者是翘不到位,没能抵住或接近硬腭前端,因而发出的音是介于z组和zh组间的中间状态的音。但由于发音器官长期形成的习惯动作很难改变,在说普通话时便会自然流露出来[5]86,因此亳州普通话中依然“传承”了这一语音缺陷。

3.舌面音发成了类尖音。在发舌面音j、q、x时本应是由舌面前和硬腭前构成阻碍,但亳州人在发音时却习惯于让舌尖参与其中,发成类似于z、c、s的类尖音。但同样由于发音动作已经固化很难改变,使得亳州普通话中这种类尖音缺陷普遍存在。

(二)韵母方面

表2 韵母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单韵母复元音化(除了单韵母[o]仍读为[uo]以外);韵头丢失、韵头增加、韵头改变;后鼻韵母混读等亳州方言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语音错误或缺陷在亳州普通话中已有所纠正。但是亳州普通话的韵母系统受亳州方言的影响依然很大,与普通话韵母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具体表现如下:

1.亳州普通话韵母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丰富的鼻化韵。前鼻韵母在亳州方言和亳州普通话中都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韵尾n脱落,并把主要元音鼻化的鼻化韵。显然这种发音方式要比把韵尾n归音到位(即让舌尖抵住上齿龈)省力些。

2.复韵母动程不明显是亳州普通话韵母的另一大特征。亳州人发音时口比较懒,导致复韵母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的舌位、唇形滑动渐变过程被简化。不过与亳州方言相比,亳州普通话中大部分复韵母的动程已经十分明显,但仍有少数复韵母发音时缺乏动程,经常出错的复韵母有这样四个,分别是三合复韵母二合化的[iau]→[i]、[uai]→[uɛ];二合复韵母单音化的[ai]→[ɛ]、[au]→[]。

(三)声调方面

表3 声调差异

由表3可见,在声调方面亳州普通话与亳州方言存在很大差异,但与普通话趋同,具体表现在二者的升降趋势已基本一致,只是调值的高低仍有差异。亳州普通话的调值缺陷主要源于亳州方言四声调高低音域较窄,导致发音时阴平不够高,读成44;阳平上扬幅度不够,读成34,或者是调型拐弯,读成了325;上声只降不升,读成半上211,或者是尾音没有收住而下降,读成了2143;去声没有降到最低点,读成了半去53。

综上所述,亳州方言在向标准普通话过渡的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最具亳州特色的方言语音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例如声母sh在与u行韵母相拼时,亳州方言中声母变为f,且丢掉韵头u,如把“刷”读成了“发”,把“双”读成了“方”。再如把单韵母[u]读成复韵母[uo]以及三合复韵母[uei]读成二合复韵母[ei]的等特别土的方音在亳州普通话中基本消失。

其次,原本呈系统性的亳州方音现象开始分化。例如“按、硬、永”这些零声母字在亳州方言中需要前加辅音[n、n、]作声母,但在亳州普通话中“按、硬”就向普通话靠拢读为了零声母,而“永、泳、用、勇”的声母则仍然为[]。再如亳州话中的一些单韵母复元音化的现象,到了亳州普通话中也出现了分化,大部分恢复为了单韵母,但有的仍然读为复韵母,如上文所提到的单韵母[o]读为[uo]。

最后,过渡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现象。例如亳州方言的上声调24在亳州普通话中虽然读为了曲折调,但尾音却没有保持住掉了下来,读为了2143。

三、亳州普通话的形成原因

地方普通话是人们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我们推广普通话的必然产物。地方普通话的形成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文将举其要者,从母语负迁移、过度泛化、心理因素、教育教学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言母语的负迁移。方言母语的负迁移是地方普通话形成的主要因素。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之前,已经从自己的母方言获得语言知识、经验和技能[6]。那么当他们在学习普通话新的语言规则时,由于知识不完备、技能不熟练,使得方言母语的知识技能必然会对普通话的学习和运用产生干扰,即表现为套用方言母语的语言规则处理普通话信息。例如:亳州人在学习普通话的前鼻韵时,往往将其读成鼻化韵,这是因为亳州方言中没有前鼻韵,因而学习者就习惯将方言中的前鼻韵母鼻化这一规则迁移至普通话中。

(二)普通话规则的过度泛化。由于普通话知识掌握不足,学习者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将普通话的一些语言规则过度泛化,即当作普遍的语言规则加以运用,从而产生了既不体现方言母语特征,也不反映普通话特征的中介语形式。例如测试成绩为三级甲等的亳州籍考生往往把翘舌音发音部位的规则泛化至平舌音,导致平舌音也读成了zh组和z组中间状态的音。

(三)自身心理僵化。很多亳州人认为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只是声调上存在差异,但这在语言交际中并未造成实际困难,而在此种语境下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反而让人感到别扭。亳州人这种“方言情结”的僵化心理,使得他们不愿对普通话进行深入学习,仅停留在能交流但不准确的水平上,从而形成了夹杂亳州方言特点的亳州普通话。

(四)教育教学水平薄弱。首先是小学阶段的汉语拼音教学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在汉语拼音教学时,基本上还是口耳相传[7],读音不标准。例如亳州地区的语文教师普遍将单韵母[o]教读为复韵母[uo]。其次是亳州地区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未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普通话的学习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尤其是农村教师,他们在教学时更多的是使用亳州普通话,有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甚至还使用亳州方言上课,而这无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地方普通话的产生也自然是难免的。

四、亳州普通话的提升策略

亳州方言区使用亳州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的人群比例正在逐渐增加,为了避免亳州普通话的僵化,帮助亳州方言区人准确说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幼儿时期是人类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目前亳州方言区的基础教育普遍未能抓住儿童语音发展的这一良机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形成了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善当前现状,首先基础教育者应加强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以期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次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并根据学生实际,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评价机制,以督促师生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运用。

(二)强化语音理论知识学习。对于普通话学习者来说,地方普通话是学习过程的中间阶段,如果停滞不前不再学习,这种语言就僵化了[5]87。由于方言区的多数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他们对地方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的语音差异感受模糊,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但若引导学习者强化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学习,明晰自身发音不准的根源,从而产生某种顿悟,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定会激发他们普通话学习的兴趣[8],进而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加强普通话语感培养。地方普通话之所以僵化,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普通话语感。而形成普通话语感的主要因素有声调、句调和语调,因此,成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应加大普通话语篇的输入量。例如可让学习者多听一些名家名篇的范文录音,为大脑提供普通话的语言刺激信号,耳濡目染之后自行反复模仿诵读,如此先听后说的长期训练势必内化成普通话语感,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

(四)提升对标准普通话的认同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习对象的情感认知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者应引导学习者充分认识到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譬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从业人员必须达到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方能上岗,如教师、播音员、主持人、国家公务员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等。再如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提升人个人形象和魅力。此外,目前全球兴起汉语热,这表明汉语普通话已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因此我们更要以说标准普通话为荣。普通话的上述重要性无疑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对标准普通话的认同感,以激发起人们对普通话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44-145.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8.

[3]陈章太.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1990(4):29.

[4]李如龙.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63.

[5]王莉.清涧普通话语音特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陈亚川.“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1991(1):14.

[7]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36.

[8]焦伟娜.普-方语音差异研究及其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1.

Analysis of Pronunc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Bozhou Mandarin

JIAO Wei-na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CommunicationMedia,BozhouUniversity,Bozhou,Anhui236800)

Abstract:“Local mandarin”dialect regions are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andarin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Dialect with mandarin is the middle of the transition state and the inevitable product and is known as interlanguage in mandarinby most scholar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ozhou Mandarin characterized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and sound system differences of Bozhou dialect and mandarin,the author explores Bozhou mandarin system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reasons and the strategy of improvement.In order to help people of Bozhou dialect area to learn Chinese Mandarin in an effective way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darin,we should help promote Bozhou region specification of mandari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governments to language planning.

Key words:Bozhou dialect;Bozhou Mandarin;Mandarin;phonetic characteristics;the forming reason;the strategy

作者简介:焦伟娜,1981年生,女,安徽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方言音韵学及普通话教学。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亳州方言区普通话中介语语音研究”(SK2015A710)。

收稿日期:2015-11-06

中图分类号:H172.4;H1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107-04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普通话提升策略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