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夷坚志》孝道节义报应主题口传故事初探

2016-02-25孙世家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孝道

孙世家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夷坚志》孝道节义报应主题口传故事初探

孙世家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恶报应观念早已有之。其中“忠孝节义”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在善恶报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夷坚志》中有37位口传者提供的52则孝道节义报应主题口传故事材料,通过分析儿女孝道果报和男女忘恩负义报两大主题,以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让后世引以为戒。

关键词:《夷坚志》;口传故事;孝道;忘恩负义;报应

墙相从者恧矣。”[1]1834从中可以看出,不孝、忘恩负义等行为皆受上天的报应。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夷坚志》中所涉及的孝道节义主题口传故事。

自古以来,“忠孝节义”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具体包括忠臣、孝子、节妇、义夫。随着南宋理学思想的盛行,“忠孝节义”的伦理纲常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影响更为深广。在《夷坚志》口传故事中,就有37位口传者提供的52则孝道节义报应主题故事,可见“忠孝节义”思想的地位已深入人心。而叶祖荣也曾在《分类夷坚志》甲集中,划分有忠臣门、孝子门、节义门,且每一门下又设有正反事类。如此看来,孝道节义报应是当今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

《夷坚志》孝道节义报应主题口传故事,具体包括孝道果报和忘恩负义报两大主题。下面就这两大主题进行详述。

一、孝道果报

在“忠孝节义”伦理纲常中,“孝”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曾子曰:“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2]84如此看来,子女孝敬父母是义不容辞、天经地义的事。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不孝事件屡见不鲜。在《夷坚志》口传故事中,就有24位口传者向洪迈提供了31则儿女因不孝而遭报应的主题材料。

(一)孝报

在“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思想的倡导下,儿女行孝者仍占据大部分,《夷坚志》中有10位口传者提供了11则儿女行孝得好报主题故事。

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认为,行善者必有余庆。如邓植说《丁志卷十九·谢生灵柑》一事,温州谢生的母亲,年老多病却不想吃药。三伏天里想吃柑子,儿子束手无策,就夜里到柑橘树下跪求,膝盖都磕破了。次日,树上竟然挂着几个柑子。谢跪摘以奉,母食之,老毛病竟然很快就好了。可见,是儿子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又如徐谦说《三志己卷四·齐宜哥救母》一事,齐三妻子欧氏,生孩子后留下了后遗症,差点死去。她小儿子宜哥,不忍心让母亲如此痛苦,便向老人询问让母亲脱离苦难的方法。老人曰:“唯道家九天生神章,释教佛顶心陀罗尼为止。”[1]1330宜哥当即求二经,从一道者学持诵,三天全部记下。后每以清旦,各诵十遍。两年后,母亲的病症竟然与她绝缘了。

以上两则口传故事均是父母被病魔缠身,因儿女有孝心而感动了上天,父母的病症才得以好转。当然,《夷坚志》中还有一部分是人们在面临灾难之时,因瞬间起了孝顺的念头而免除灾祸的口传故事。如窦思永说《甲志卷二十·盐官孝妇》一事,盐官县张氏梦见神仙对她说:“明当死雷斧下。”次日,果真暴风起,张氏心想:“震死既不可免,姑老矣,奈惊怖何!”不一会儿,只听空中有人呼张氏曰:“汝实当死,以适一念起孝,天赦汝。”又曰:“汝当益为善,以此语世人也。”[1]180张氏本应当死去,因有孝心,所以被赦免。又如黄仲秉说《乙志卷十二·章惠中告虎》一事,成都人章惠中和妹婿丘生,曾一同去京城参加廷试,路上妹婿因病不幸身亡,章中进士后被任命为主簿。后得家书说弟弟病死,悲痛之下往回赶,不料夜晚掉入悬崖,遍体皆伤。突然一只老虎立于前,衔其髻,欲吞之。章呼而言曰:“汝虎有灵,幸听我语。吾母年迈八十矣,生子二人,女一人。往年妹婿死于水,今年弟死于家,独吾一身存,将以微禄充养,仅汝食我,亦命也,无足惜,奈吾老母何?”[1]282后老虎果然没有吃他,直到母亲死后,他才死去。这时人们才知道,章因为起了孝顺的念头,才使自己脱离险境。

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具有现世功利性特点,这在《夷坚志》中得以很好的验证。如蓝叔成说《丁志卷十一·丰城孝妇》一事,孝宗乾道三年(1167),江西遭大水灾,居民只好逃荒到其他地方。丰城县有位农民,带着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准备逃到临川去。路经小溪时,夫与妻曰:“方谷贵艰食,吾家五口难以偕生,我今负二儿先渡,汝可继来。母已七十,老病无用,徒累人,但置之于此。渠必不能渡水,减得一口,亦幸事。”[1]627遂渡河到北岸去了。但妻子怜惜婆婆年迈,不忍心抛弃她,便扶着老人过河,不料陷入泥潭中。伸手拔鞋时,拔出一块银子。高兴地正准备告诉丈夫时,却不见踪影,孩子说父亲被黄黑斑牛衔入林中。妻子遂奔林间访视,只见丈夫已被老虎吃掉。儿媳妇因为有孝心得到了上天赐予的一块银子,儿子却因不孝被上天惩罚致死。可见,孝与不孝的差别有如此之大。

(二)不孝报

孝与不孝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孝者则得到上天的眷顾,不孝者则遭受上天的惩罚,《夷坚志》中有15位口传者提供的21则儿女因不孝而遭报应的故事材料。

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认为,行恶者必有余殃。如郏次南说《乙志卷七·杜三不孝》一事,洪州百姓杜三与母亲及弟弟住在一起,弟弟佣于饼家,只有杜三以两饭养母。然杜三时常酗酒,且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就辱骂甚至打母亲。一日,杜三醉酒归来,又打了母亲。突然,杜三忽忽如狂,取出做蚊药的砒霜、硫磺服之。没过多久,杜三便死去。这应该就是不孝得到的报应吧。

烟色郁郁然,左畔半体仍旧而不死。”[1]637又如朱从龙说《支甲卷三·熊二不孝》一事,父亲年老退伍后,不能营生理,只能依靠儿子熊二。然熊二禀性悖戾,视其父为路人,致使父亲乞食于街。两年后的一天,忽变阴惨,雷电交至,熊二被雷劈死,后背写着“不孝之子”。温大、熊二二人均是因不孝而遭雷劈的报应,这也反映出宋人对雷神的崇拜。虽然对儿女的不孝行为无能为力,但相信雷神会代替他们惩罚不孝子。

不孝者除了被雷劈死外,有的还被猛兽所伤或者变成牲畜。如蒋实说《丙志卷十三·长溪民》一事,福州长溪的一位村民,为赘婿于海上人家,以捕鱼为业。其母思而往视之,但他很不高兴。母亲察觉其意,便准备次日回家,然儿子没有一丝丝留意,且藏鱼于舍后,让母亲空手而归。后所藏之鱼全部变成蛇,其中一条最大的蛇径咋其喉,将他咬死。又如梅师忠说《丁志卷十三·李氏虎首》一事中,赵氏的妻子李氏就是因生前凶狠嫉妒,对公婆不孝而变成老虎头的怪模样。还有李缯说《丙志卷十九·潍州猪》一事中,载有三世不孝转为猪的报应等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历来注重孝道,对于孝者,上天往往给予眷顾,而对于不孝者,上天则采取多种方式惩罚他们。

二、忘恩负义报

自古以来,男女之间真挚、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是世人所称颂的。如朱从龙说《三志己卷三·雎佑卿妻》一事,雎佑卿妻美而惠,后染疾而身亡。“雎素所怜爱,殊不能堪,月夕花朝,未尝不兴念。”[1]1320是岁冬,雎与仆人路遇妻子的亡魂,便与之交往,而当妻子的亡魂不再来时,雎佑卿却因思念之情而忧郁成疾,遂死去。此类口传故事很好地再现了男女之间的忠贞爱情。然而,并非所有男女之间的爱情都如此坚贞不渝,《夷坚志》中就有20位口传者提供的20则男女因忘恩负义而遭报应的故事材料。

(一)男负女报

在古代社会,男子因忘恩负义遭女子报复的故事比比皆是,如陈世美因忘恩负义、抛弃妻子后遭报应被一铡两段的故事。在《夷坚志》口传故事中,也有11位口传者提供的11则男负女遭报应主题故事材料。

《夷坚志》中男子因忘恩负义遭受的惩罚非常严厉,大部分负心男会丢掉性命。如忠翊郎马说《丁志卷九·太原意娘》一事,杨从善夫妇被金人俘虏,妻子因不受侮辱而自杀身亡。后杨从善在燕山遇妻子亡魂,便打算把妻子的遗骨带回南方。妻子却说:“劳君爱念,孤魂寓此,岂不愿有归?然从君而南,得常常善视我,庶慰冥漠;君如更娶妻,不复我顾,则不若不南之愈也。”[1]608从善起初发誓不再娶,但最终还是违背誓言。不久,杨便梦妻子来讨债,不数日卒。

丈夫因辜负妻子而丢掉性命是情之以理的事情,然未婚男子因违约于娼妓也遭受丧命之灾,实属严重。如邓直清说《三衤甫·崔春娘》一事,南城士人张临,与娼女崔三娘关系十分密切,两人在城隍庙立下誓言,约定结为夫妇。不久,张临获取乡举,便有媒妁来为议,让她娶富家寡妇。张感到自己只是一穷书生,无力再娶一娼女,于是决定娶富家女为妻,乃备礼纳彩,不令崔知。将成婚时,崔邀张至其家,责其负约。起初张装作不知,后崔带张来到城隍庙,拜泣而诉曰:“春娘昔与张临立誓于大神,有渝盟者明神殛之。不意临见利忘义,欺人罔神,神如有灵,乞垂警治。”[1]1801张听后股粟仆地,禁不能言,数日后死去。韩彦端说《丙志卷六·红奴儿》一事中的斛世将,也是因负约于娼女红奴儿而遭报应死去的。如此看来,只要男子对女子不忠,都会遭受上天的惩罚。

(二)女负男报

在男女婚姻爱情里,不仅有负心男,还存在像潘金莲那种忘恩负义的女子。《夷坚志》口传故事中就有9位口传者提供的9则女负男遭报应主题故事。

说《支癸卷四·郑四妻子》一事,福州人郑四,以卖羊为生。年六十余,唯有一妻,而年方及半。妻子毫无节操,常常打着收养义子的名义,与东家儿通奸,视丈夫为路人。丈夫畏邻里耻笑,自缢而死。后妻子见亡夫至骂曰:“汝不义背我,使我死地,合还我命。”[1]1252不久,妻子呕血而死。在世人眼里,毫无节操的女子理应遭受报复。如此看来,宋人的婚姻爱情观念比较开放,男子负约再娶,女子违背誓言再嫁的现象皆有之。当然,在因果报应思想的盛行下,不论男女哪一方做出忘恩负义、违背诺言的行为,都会遭受上天的惩罚。

综上所述,通过对孝道节义报主题故事的分析,发现其中所显现的善恶报应观念,不仅具有超强的现实功利性和明显的时代特色,而且还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洪迈在《夷坚志》口传故事中突出这一主题,就是想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一方面借此劝诫世人应履行孝道,另一方面也是想警示世人应坚持从一而终、信守诺言的爱情观,对后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杨天宇.仪礼译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宋]洪迈.夷坚志全译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The Retribution Theme of Loyalty-piety-chastity-righteousness in Yi Jianzhi Oral Story

SUN Shi-jia

(Shan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Shannxi723000)

Abstract: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 concept of“The home of the ill,there will be,the home of bad product,will be more bullet”has already been done.Loyalty-piety-chastity-righteousness is basic moral values for the Chinese society,dominating in the 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There are 37 persons providing 52 retribution theme oral story materials in Yi Jianzhi oral story,including oral stories of children unfilial subject and ungrateful men and women subject.

Key words:Yi Jianzhi;oral story;loyalty-piety-chastity-righteousness;retribution

作者简介:孙世家,1989年生,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夷坚志》史源研究”(SLGYCX1504)。

收稿日期:2015-12-21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095-03

猜你喜欢

孝道
情景剧《时间都去哪了》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