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

2016-02-24苏提

居业 2015年16期
关键词:给水管消火栓灭火器

苏提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给排水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建筑设计中经济合理地做好给排水设计,才能有效地满足业主对高水平建筑的强烈需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解决措施:缺陷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1-0038-02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也给建筑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建筑工程的给排水设施也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拟分析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方面的若干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1常见问题及对策

本文总结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10条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施工图说明存在错误。一部分施工图说明文字非常片面,或是每个工程套用相同的设计说明,最终对施工过程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安装失误。为避免此项问题的发生,在设计中,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设计说明进行针对性调整。

(2)漏设倒流防止器。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BG50015—2003(2009年版),在与城镇给水管形成环状管网的两路及两路以上的引入管上、直接从城镇给水管抽水的水泵吸水管上、从生活饮用水贮水池抽水的消防水泵出水管上等多种情况,为防止回流污染需要设置倒流防止器。而在设计中,经常由于疏忽而漏设。对水质污染问题应该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定设置倒流防止器。

(3)生活水箱的泄水管和溢流管未间接排水。根据规范规定,生活水箱的水管和溢流管应间接排水,而设计中时常忽略,设计者应在图纸中对间接排水的部位进行明确标示,且在水箱溢流管末端还应设防虫网罩,保证生活用水的卫生安全。

(4)自备水源的管道与市政给水管道直接连接。根据规范规定,城镇给水管严禁与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直接连接。在设计中,设计者有时误把井水等自备水源的管道与室外给水环网相接,会出现污染市政给水的可能。因此,在设计中,应严格遵守此条规定,严禁将自备水源管道与市政管道连接,即使在引入管上安装了倒流防止器的情况下,也不可连接。

(5)局部楼层消火栓栓口动压超过0.50 MPa。在设计中,有时会忽略消火栓栓口动压超过0.50MPa的问题,当栓口动压过大时,水枪的反作用力很大,消火栓操作者难以掌握,会对扑灭火灾造成重大影响,后果严重。因此设计者应对消火栓栓口动压超过0.50 MPa的部位进行减压或采用减压稳压型消火栓。

(6)消防水泵吸水管布置有突起或水泵进口设置了同心异径管。在设计中,水泵吸水管的不当设置会造成吸水管中形成气囊,导致过流面积减少,从而导致灭火用水量减少,气囊严重时还会造成水泵无法吸水,引起严重后果。因此,设计者应在设计水泵吸水管时,采用管顶平接、在水泵进水口设置偏心异径管,以及吸水管按照一定上升坡度向水泵进口等方法,避免吸水管中形成气囊,确保水泵顺利吸水。

(7)消防水泵吸水口的淹没深度不足。在设计中,经常会出现消防水泵吸水口的淹没深度不足的问题,导致此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管道、喇叭口及支架的安装高度而造成的。因此,设计者应在设计时对不同管径的吸水管预留足够的安装空间,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定,当采用喇叭口时,淹没深度不应小于600 mm,当采用旋流防止器时,淹没深度不应小于200 mm。

(8)减压阀前漏设过滤装置。减压阀的结构形式会导致水中杂质对减压阀造成堵塞,出现故障,因此,在设计中,应在减压阀前设置安全可靠的过滤装置,同时在减压阀后设置安全阀。

(9)水泵间等设备用房噪音、振动过大。在设计中,由于水泵房的设计忽略了隔音隔震处理,会造成水泵问等设备用房的噪音、振动过大,对周围房间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甚至对建筑结构造成影响。在设计水泵房时,设计者应选用低噪声的水泵,在水泵出水管上选用消声止回阀,且对水泵进行隔震安装,从而减小水泵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10)施工图中漏设灭火器。在施工图中,由于采用组合柜式消防柜(带灭火器),所以经常漏设组合消防柜内灭火器保护半径所覆盖不到部位的灭火器,如地下车库局部区域。在设计中,设计者应在施工图中清楚的标明所需增设的灭火器的配置类型、规格及数量。

2结语

总之,设计者在设计工作中要对设计规范严格执行,避免设计中出现纰漏,并规避设计错误的发生,进而优化设计。最终以使用者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为目标,打造出更高水平的给排水设计方案,确保建筑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给水管消火栓灭火器
对市政给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分析
河南济源市政消火栓有了“身份证”
市政消火栓与室外消火栓的系统探讨
探讨自来水给水管网的管理
智能消火栓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消火栓布置分析
小小消防员第三集
0℃以下给水管道压力试验
住宅给水管暗埋施工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