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职业记者还有啥用

2016-02-23吴晨光

世纪人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号文章职业

吴晨光

纸张已经泛黄,笔记已经褪色。如果不是这次搬家,那些放在角落里的采访本或许会被永远遗忘。还包括当年被当成宝贝的微型录音机。

这是我27岁,刚刚进入《南方周末》做记者时使用的工具。从23岁到30岁,我干了7年记者。30岁之后,便“退居二线”当编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冲锋陷阵越来越远。在今年这个记者节之前,我度过自己的40岁生日。

我不当记者好多年,我发现世界已改变:苹果手机替代了卡式采访机;全媒体记者代替了纯文字记者(参见此前公号文章《全媒体记者成长记》);最重要的是,记者证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因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

无数记者——特别是传统媒体的记者为此感到痛苦。转型的焦虑和荣誉感的丧失——也包括被抓的危险越来越大,如同悬在头上的N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那么,在这个人人都(自称)是记者的时代,职业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他们的荣誉感在哪里?

权威发布

作为一点资讯客户端自媒体小组负责人,每周,我都会听取同学们关于自媒体数据的汇报。“一点i”媒体平台入驻之快,远远超出了想象。目前,在1200万用户每天的点击文章中,自媒体已经大大超过了机构媒体。目前,中国有有一万多家报纸,一万多杂志,电台电视台几千个,但自媒体公号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个。

然而,自媒体更多集中于IT、股票、教育、健康、育儿等垂直、服务领域,军事、国际等资讯类的自媒体相对较少,而专注于时政、社会等领域的公号更少。此外,自媒体更多是解读、分析、盘点或者综述,鲜有独家新闻或者一手报道。

你可以观察习大大领带和彭麻麻的裙子是同一个颜色,却无法第一时间播报“习马会”的消息:你可以分析中国女排和俄罗斯女排谁更强大,却无法直播中国女排重新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一刻。

这,就是自媒体与机构媒体的差别,也是自媒体作者与职业记者差别。我有报道资源,而你没有。

作为一个职业记者,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我还是为这个骄傲过的)。因为最重要的信息是由你来发布,特别是重要的硬新闻。这是公众的刚需,无可替代。

若干年之后再回首,你其实是在见证和记录历史。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有此机会,有此荣幸?

扒粪魅力

还有一个荣誉,也是职业记者自己挣来的。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迫害公众利益作业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

这,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当时从事揭露新闻写作的记者们挖苦为“扒粪男子”,记者们却把它接收下来,自称“黑幕揭者”(muckraker,直译为扒粪的人)。

这也是这场运动之名的由来。当时的揭黑幕斗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今天,众多记者、编辑仍遵循着先驱的脚步,为改良这个社会不懈地努力着。而在中国,这批人被称为“调查记者”。

2011年,我以一个调查记者的定位进入了《南方周末》,后来又任调查版编辑。著名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在我的版面上揭开的;而在SARS病毒最凶猛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活跃在病毒最集中的地方,比如地坛医院。

没有人不害怕危险、不害怕吃官司,但我们更希望让公众看到真相。还记得1999年南周新年献词里很著名的一句话: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这种勇气和执着,只有职业新闻人才具备。而翻翻1000万个自媒体账号——包括我自己的“一点晨光”,几乎所有人都是“坐而论道”。在一个自己写稿自己审核的生态下,谁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撬开当事人的嘴,一个个环节去核实,让证据形成链条,并用冷峻客观的笔调把真相写出来?南都记者涉嫌“泄密”被抓(现在已经取保候审)之后,更的人不愿意再做调查报道。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张照片,是“四大公害”聚会时拍摄的。所谓四大公害,是4名调查记者的统称:罗昌平、龙志、邓飞、欧阳洪亮。他们做了很多负面报道,并曾经把高级官员拉下马,所以称为“公害”。如今,这四个兄弟都脱离了调查记者的职业,有人创业,有人做公益,有人做APP。他们在描述聚会时有种淡淡的忧伤:谁能把王冠上的明珠——调查报道,传承下去?

正是因为举步维艰,才能体现出坚持者的可贵。在充斥着谎言和谣言的互联网世界里,需要真实和真相。在一片歌功颂德、整齐划一中,需要一个清醒甚至唱反调的声音。因为真实的东西会让我们活的更久远。

而这,也是职业记者存在的意义。

专业素养

曾经在一篇自媒体公号的文章结尾,看到了这样的注脚:本文未经数据分析,纯属臆断,如对当事人造成影响,概不负责。

真让人哭笑不得。文责不自负就不说了,还能靠“臆断”写出一篇文章来?

自媒体产生了大量的优质文章,让很多高高在上的东西接了地气;但同样产生了大量垃圾——假新闻、软文、标题党,文中的病旬、错别字也是数不胜数。有些作者,真应该到小学语文课上回炉。

相对而言,传统媒体——特别是月刊、周刊、周报,包括一批优秀的日报、都市报,尽管报社和记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但其产品仍然很禁得起推敲。凝练的主题、严密的逻辑、精美的文字、漂亮的包装,不属于当年纸媒鼎盛时期。

这就叫职业,因为好记者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很多人会做饭,但一级厨师还是集中在大饭店,他做的菜就是比家庭主妇做的好吃。即使你自己开一个公共账号,职业记者的水准可以超过业余作者——我说的平均水平,不包括某些天才。

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其一,这个平台极大提升了流通的效率,不管是商品、金融还是信息:其二,这个平台极大降低了产品质量,特别是在信息平台上,正如同前文所说。

所以,职业记者靠着其多年训练的专业素养,支撑着互联网大环境中信息的品质。这就如同一个大水池,有人拼命往里面管污水,如果没有人同步灌净水,这池子只会越来越脏。最后,每个人都会远离这个池子,池子也会变成死水一潭。

做一个网络信息质量的守护者,这也是你存在的意义之一。

血脉相融

下面这段文字,在《全媒体记者成长记》里已经出现过一次,但现在还是要把它拿出来展示。因为即使这个职业再重要再光荣,你再喜欢它,做一辈子的可能性也不大(也给新人腾个地方)。何况,你还面临着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总编辑的转型。

一位即将告别记者生涯的同学,向我表达了对这个行业的不舍。我说其实不必要,因为它带给你的东西,早已融入血脉:

1.那些写在纸上,或者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的文章,永远留存。它们是你工作的成果,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一种记录。正因为有了你的记录,才给这个国家的历史增加了一点点亮色或灰色,让公民们有了认知真相的另一个维度。

2.做记者时培养的那种工作方式——比如对细节的观察,对原因的追问,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严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包括与人沟通的技巧,会为你的下一份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3.还有那些曾被无数次提起“新闻理想”。虽然那张“一纸风行”的媒体已经衰落,虽然当年的偶像已经转行甚至身陷囹圄,虽然“理想”这个词在今天已经成为奢侈品,但它毕竟伴随我们成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之事物,就算宇宙也有生有灭。只是在我们拥有之时,好好珍惜即可。不把它挂在嘴边,并不能证明已经将它忘怀。

这就是你做职业记者的意义,自媒体无可替代。不必回头,大胆前行。如果未来有一天,你回头再看这段日子,你会感慨并感谢它——如同你的爱人,必定影响你一生。

责任编辑/林琳

猜你喜欢

公号文章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阅读数、点赞量齐跌,公号们如何自救?
——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排行榜(7月~8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职业写作
放屁文章
拒绝“标题党”,时政类公号还能怎么拟标题?——北青报政知系列公号操作经验谈
公号界的“世纪难题”,如何破解?——以“政已阅”公号标题制作为例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爱的职业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