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苜蓿害虫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6-02-23胡菊玲

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苜蓿防治技术害虫

胡菊玲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苜蓿害虫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胡菊玲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虫害是制约苜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苜蓿害虫主要包括蚜虫、蓟马、盲蝽、螟蛾等,苜蓿害虫的种群数量和病情指数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虫害对苜蓿的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应加强对苜蓿虫害预测预报,重视苜蓿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

关键词:苜蓿;害虫;防治技术

我国人工草地种植面积约2亿亩,包括苜蓿产业带、东北羊草生产区、南方饲草生产区,其中苜蓿种植区域涵盖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苜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苜蓿虫害不断发生和严重危害日益成为阻碍牧草产业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瓶颈之一。苜蓿虫害防治还存在监测预警技术落后;区域化、信息化需加强;防治技术单一,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农药残留,品质下降;生态调控技术薄弱等问题。

1苜蓿害虫识别与防治

1.1蚜虫类

蚜虫以刺吸器吸取汁液,多聚集在苜蓿的嫩茎、叶、幼芽部位上,受蚜虫危害后,苜蓿叶子卷缩,花蕾和花变黄脱落,严重时植株成片枯死。苜蓿蚜虫主要包括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豆蚜(Aphis medicaginis Koch)、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苜蓿无网蚜(Acyrthosiphon kondoi Shinji et Kondo)等。蚜虫类蚜虫以刺吸器吸取汁液,多聚集在苜蓿的嫩茎、叶、幼芽部位上,受蚜虫危害后,苜蓿叶子卷缩,花蕾和花变黄脱落,严重时植株成片枯死。

对蚜虫的防治应及早进行,在防治上最好采用生物防治,利用蚜虫天敌消灭蚜虫。刈割前10d,选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杀虫剂或0.3%苦参碱水剂杀虫剂等。植物提取物具有杀灭率高、杀虫广谱、无抗性、易分解、无残毒、无致癌物等特点。蚜虫危害严重时,应采用化学防治,最好在苜蓿前一茬刈割10d后,选用吡虫啉1.5~2g/亩(1亩等于667m2)或吡蚜酮6~8g/亩稀释喷洒,吡虫啉有抗性。吡蚜酮药效慢,持续时间长,由于杀虫原理独特,长期使用无抗性[1]。农业防治可以对作物及时刈割,物理防治可利用黄板进行诱杀蚜虫。

1.2蓟马类

蓟马是北方苜蓿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危害严重时苜蓿鲜草产量损失达50%以上。蓟马为锉吸口器,主要危害苜蓿的幼嫩组织,将新叶表皮锉破,新叶展开后伤口愈合引起叶片畸形。蓟马主要有牛角花齿蓟马(Odentothrips loti.Haliday)、普通蓟马(Thrips vulgatissimus Haliday)、大蓟马(Thrips major Uzel)、丝带蓟马(Taeniothrips distaclis Trybom)、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和端带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 Karny)等。

苜蓿蓟马防治指标可选在苜蓿株高小于5cm时,为100头/百枝条;或苜蓿株高5~25cm时,为200头/百枝条;也可在株高大于25cm时,为560头/百枝条。采用的防治技术,首选是生物防治的办法,可利用生物天敌保护;也可在苜蓿刈割前10d,选用斑蝥素浓度为4000mg/L稀释喷洒。苜蓿刈割后,可选用绿僵菌饵剂进行喷洒[2]。虫害严重时可选用化学防治,在苜蓿上一茬刈割后10d,进行普防,选用菊酯类、或低毒的有机磷农药,如甲维盐等。喷药时应在田边周围的杂草上同时喷到。严重时利用农业防治办法应尽早收获,以减少损失。物理防治方法为利用黄板、蓝板诱杀害虫。

防治蓟马绿僵菌颗粒剂研制。蓟马属微体昆虫,是危害苜蓿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产卵于叶片、花、茎杆组织中,个体细小,长度0.5~1.5mm,成虫灰色至黑色,若虫灰黄色或桔黄色,跳跃性强,为害隐蔽,需拍打枝条到白纸板和手掌上肉眼才可见[2]。在苜蓿收割后,蓟马化蛹于地下约3~5cm处,随气温升高,下一茬苜蓿生长至三叶期后,虫口密度逐渐回升。减施化学药剂应达到80%,防效达可达70%以上。蓟马防治适期是在第二茬、第三茬苜蓿收割后,使用4.0×1010孢子/g绿僵菌孢子粉4g+增效剂A 0.1g或增效剂B 4g。 施用方法是将上述备用制剂与4000g细沙拌匀,用翻耕犁地机翻耕3~5cm深后,均匀撒于地面。

1.3盲蝽

盲蝽其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吸食苜蓿嫩茎、叶、蕾、子房,影响苜蓿鲜草和种子产量。盲蝽危害苜蓿的主要是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tze)、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赤斑盲蝽(Polymerus cognatus Kitch)等。

防治盲蝽最好是在若虫期4头/复网。防治技术最好首选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天敌保护,在刈割前10d,选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杀虫剂或0.3%苦参碱水剂杀虫剂等喷洒。虫害严重选用化学防治办法,前一茬刈割后10d,进行普防,选用菊酯类等,喷药时应在田边周围的杂草上同时喷到,也可利用农业防治办法进行及时刈割。

1.4螟蛾类

螟蛾类主要有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苜蓿夜蛾(Heliothis dipsacea L.)、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übner)等。北方的危害期在6~11月,其中危害最重的月份分别为7~10月。螟蛾类主要取食苜蓿的叶片,危害所造成的伤口易引起叶斑病的发生,对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螟蛾类防治指标有,草地螟为低龄幼虫7~10头/百枝条。苜蓿夜蛾为低龄幼虫3~5头/百枝条,或15头/复网。

根据苜蓿虫害的程度,防治技术首选生物防治,可利用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生物制剂进行喷洒除虫。还可用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3]。虫害严重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触杀、胃毒类药剂,毒死蜱、菊酯类等。

1.5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分别有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黑绒金龟子(Trematodes tenebrioides Mots)、黑皱鳃金龟(Trematodes tenebrioides Pallas)、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皱纹琵甲(Blaps rugosa Gebler)、克氏侧琵甲(Prosodes kreitneri Frivaldsky)、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等。

地下害虫防治技术有两种,可选用化学防治办法,在苜蓿刈割后,用辛硫磷30 kg/hm2、6%毒死蜱等颗粒剂拌土,且对苜蓿无药害。也可选用物理防治办法,利用灯光诱杀,或糖醋酒液(醋、糖、酒精、水重量比为2∶1∶1∶25)诱杀。

1.6苜蓿籽蜂

苜蓿籽蜂(Bruchophagus roddi Gussakorskii)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籽蜂一般一年发生1~3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发生4~5代,以幼虫在豆科牧草的种籽内越冬,由于幼虫在种子内蛀食,虽然对牧草产量没有影响,但对种用牧草来说,受害则比较严重。如苜蓿,一般豆荚被害率在40%左右,种籽被害率达30%。由于籽蜂的幼虫、蛹在种子内生活和越冬,因此可以随着种子调动扩散和传播。

苜蓿籽蜂的防治技术最好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将种子浸泡在15%~20%的食盐水中,上浮的种子清除销毁,选好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后备用。也可用50℃的热水烫种30s,效果较好,且有利于种子发芽,或将脱落的种子埋入5~6m深的土壤中。

1.7芫菁类

芫菁类有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sa)、绿芫菁(Lytta caraganae Pallsa)、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芫菁成虫多在中海拔以下,山区林缘植物叶面极为普遍,常成群啃食蕨类植物。体长约14~27mm,体背为黑色,头部橙红色,翅鞘末端具灰白色长毛。成虫上翅特化成硬鞘,叫做鞘翅,膜质的下翅摺收在鞘翅下。多数触角是鞭状。

芫菁类虫害防治技术中首选为生物防治,利用藜芦碱、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洒除虫;虫害严重时可采用化学防治,选用菊酯类农药喷洒,喷药时应在田边周围的杂草上同时喷到。

1.8象甲类

象甲类主要有苜蓿叶象甲(Hypea postica Gyllenahl)、苜蓿籽象甲(Tychius medicaginis Bris)。象甲类防治指标为低龄幼虫20头/复网,或1头/枝条。象甲类虫害的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防治方法,利用菊酯类稀释后喷洒,也可以采用30kg/hm2,6%毒死蜱颗粒剂拌土,且对苜蓿无药害。

1.9蝗虫类

蝗虫类有亚洲小车蝗、宽翅曲背蝗、黄胫小车蝗等。蝗虫种类很多,躯体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适于弹跳,常成群飞翔,是农业害虫,亦称蚂蚱;蝗虫类虫害的防治技术中可选生物防治,利用绿僵菌、微孢子虫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洒除虫。虫害严重时可采用化学防治,利用菊酯类等进行稀释喷洒。

2苜蓿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2.1苜蓿害虫的主要天敌

苜蓿害虫主要天敌主要分为捕食性优势天敌和寄生性优势天敌两种。捕食性优势天敌主要有瓢虫(蚜虫)、黑点食蚜盲蝽、食蚜蝇、草蛉(蚜虫、蓟马、鳞翅目)、虎甲(直翅目)、猎蝽(鳞翅目)、步甲(鳞翅目、直翅目)、蜘蛛等。寄生性优势天敌主要有蚜茧蜂、绒茧蜂(鳞翅目)、金小蜂(鳞翅目)等,利用生物天敌进行防治[3]。

2.2苜蓿害虫监测预警

2.2.1枝条统计法

蚜虫、蓟马、草地螟幼虫调查采取此种方法,用百枝条虫量表示害虫发生程度。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20枝条,逐枝条统计虫口数量。在白纸板上轻轻拍抖枝条,统计害虫数量。

2.2.2网捕法

蝽类、叶蝉类、叶甲类、鳞翅目等害虫及天敌调查采取此种方法,每点采取扫网与目测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记录目测的昆虫种类与数量,每点扫网50复网,分别向左向右一次180度为一复网,采集网内所有昆虫,转入毒瓶带回实验室鉴定,统计网内所有昆虫的种类与数量。并同时制作标本。

2.2.3百步惊蛾目测法

在草地螟成虫发生期,固定2~3块田,采用百步惊蛾目测法,每块田每次单程直走100步,记载惊起的蛾数,同时网捕雌蛾20头,检查交尾率和卵巢发育程度。

2.2.4巴氏罐诱集法

用巴氏罐法调查地表拟步甲、步甲、金龟子、蜣螂、隐翅甲及土栖昆虫。用一次性塑料水杯作为巴氏罐诱法容器,每块小区内设诱杯5个,引诱点间隔约1.5m以上。引诱剂为醋、糖、医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重量比为2∶1∶1∶20,每个诱杯内放引诱剂40~60mL。放置诱杯时间为5d,每隔5d收集1次,并同时更换糖醋液。收集罐内所有节肢动物带回实验室制作成标本并鉴定,记录调查的种类与数量。

2.3苜蓿害虫综合防控种植模式

苜蓿要做到害虫防控,首先要选择苜蓿品种抗性、耐受性与敏感性评价好的品种,品种多样性与苜蓿虫害防控是息息相关。苜蓿前一茬收割后10d左右,利用化学药剂普防;再利用辛硫磷、毒死蜱等拌土防治地下害虫。苜蓿在收割前10d左右,以生物防治为主[4]。也可以在虫害发生时提前刈割,可以利用生物天敌保护,天敌数量>20头/复网时,运用天敌控制。

3总结

苜蓿生产中应做到综合防治,结合当地害虫的发病规律及时预防,选择抗虫品种,结合合理施肥等栽培措施,才能减少虫害的发生,有效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特木尔布和,乌日图,金小龙,等.蚜虫对苜蓿危害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5(4):65-68.

[2] 庞钰.苜蓿蓟马的防治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2):76-84.

[3] 赵彩兰,朱立平.苜蓿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防治对策[J].当代畜牧,2011(1):38-54.

[4] 马建华.宁夏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指标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1):15-20.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036-02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菊玲(1980-),女,陕西榆林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原保护与建设。

收稿日期:2015-10-21

猜你喜欢

苜蓿防治技术害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苜蓿的种植技术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要造就一片草原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草坪主要害虫的危害与防治
苜蓿:天马的食粮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要造就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