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诊断

2016-02-21景诗学郫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成都610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2期
关键词:泡状腺泡横纹肌

景诗学(郫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成都610000)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诊断

景诗学(郫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成都610000)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24例,对其实施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研究,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镜检可见绝大部分患者瘤组织均呈一致形态,呈巢状、腺泡状排列,大小不一,腺泡间存在血窦;细胞质呈强嗜酸性,高倍镜下可见明显嗜酸颗粒;网状纤维染色可见腺泡周围均存在网状纤维,且结构完整肿瘤细胞体积较大。11例患者行免疫组化试验,其中5例呈VIM弱阳性(+),3例呈S100弱(+),3例呈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弱(+);11例患者CD34血管均呈(+),肌间线蛋白、肌动蛋白、上皮膜抗原及角蛋白均呈阴性。结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作为一种罕见软组织恶性肿瘤,同血窦丰富癌、副节瘤、颗粒细胞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等肿瘤形态相近,可通过碘酸雪夫氏染色、免疫组化试验及肿瘤细胞镜下观察等途径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肉瘤,软组织腺泡状;肿瘤/病理学;染色与标记;诊断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临床分型属于分化不确定肿瘤类型,由于其较为少见,相关临床诊断方法及经验较为不足,且由于此种肿瘤的形态常同副节瘤、颗粒细胞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等混淆,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1]。本研究为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该类患者24例,对其组织病理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24例,均由外检及会诊得以确诊。其中女17例,男7例;年龄14~59岁,平均(29.5±4.5)岁。所有患者均为深部组织出现肿瘤,包括大腿13例,足部2例,小腿1例,胸壁4例,腹壁2例和颈部2例。患者就诊时均存在无痛性肿块,且生长缓慢,未见明显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16例肢体肿瘤患者均存在深部软组织肿块影。

1.2方法进行常规肿瘤标本采集,并使用10%甲醛对样本进行固定,常规脱水,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厚度取4~5μm,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后实施光镜观察。其中11例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网状纤维染色(网染)及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相关抗体如上皮膜抗原(EMA)、角蛋白(CK)、Adin、VIM、CD34、S100等试剂盒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2 结 果

2.1巨检结果肿块多为结节状,边界模糊,处于肌肉组织内,其直径为1.5~14.0 cm,未见明显包膜,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对位瘤体较大者常见出血及坏死,部分存在小囊腔形成。

2.2镜检结果镜检可见绝大部分患者瘤组织均呈一致形态,呈巢状、腺泡状排列,大小不一,腺泡间存在血窦。CD34染色可见血窦轮廓,部分区域存在明显的血窦扩张。网染可见腺泡周围均存在网状纤维,且结构完整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未见明显大小差别,呈多角形或圆形,上皮样,细胞存在明显边界,未见核分裂。细胞质呈强嗜酸性,高倍镜下可见明显嗜酸颗粒。腺泡中央细胞黏附性较差,排列松散,部分存在坏死现象,并形成假腺泡状结构。常可见瘤组织向边缘横纹肌组织侵袭。

2.3免疫组化本研究中11例患者行SP法,其中5例呈VIM弱阳性(+),3例呈S100弱(+),3例呈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弱(+);11例患者CD34血管均呈(+),肌间线蛋白(desmin)、肌动蛋白(Actin)、EMA及CK均呈阴性(-)。

3 讨 论

腺泡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在各类软组织肉瘤中占0.4%~1.0%,以往临床主要将其称为恶性非嗜铬性副节瘤或恶性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2]。目前临床对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起源尚存在一定质疑,有报道指出,该类肿瘤主要在青壮年、青少年中发病,其中30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3],同本研究中患者性别比及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多数患者均发生于下肢深部软组织,首诊症状多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由于目前临床对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学特征研究不足,且受到多种形态类型肿瘤的混淆,给临床诊断带来难度,不利于早期治疗的开展。

3.1病理形态特征有报道指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在镜下可见瘤细胞呈腺泡状结构或实性巢结构,但其形状及大小可存在明显差异[4]。本研究结果显示,24例患者的腺泡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其直径分布为1.5~14.0 cm,而在细胞巢中央,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坏死或变性,且细胞结构松散,因此常形成假腺泡结构。在本研究中,患者肿瘤细胞巢之间主要通过窦状毛细血管网进行连接,瘤细胞邻近血管,通过网染可见明显的窦样血管腔和腺泡样或巢样瘤细胞团。个别患者其肿瘤组织呈现索状,未见明显巢状结构,血管腔隙也不明显,有相关报道指出,此种结构多发于儿童[5]。本研究中1例14岁女性患儿病理学检查呈现巢状结构完全缺如,同临床研究中的结论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对2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镜下组织观察,结果显示,该类肿瘤细胞多呈一致的大小和形态,其细胞体积较大,以多角形和卵圆形为主,边缘清晰,细胞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质。其瘤细胞核常位于边缘位置,呈卵圆形或圆形,空泡状,未发现核分裂。有学者研究指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细胞中常伴随棒状或杆状结晶体,通过HE染色组织制片可能无法清晰观察,但对标本进行淀粉酶消化,之后再行PAS染色即可清晰显示[6]。不同患者瘤细胞中结晶体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中3例患者在所有肿瘤细胞中均观察到结晶体的存在,但是其余21例患者的细胞中仅存在较少的结晶体或不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腺泡状软组织肿瘤患者的细胞中,除可见结晶体外,还可观察到一定数量的淀粉酶颗粒和糖原,上述物质的存在可能同结晶体的生成存在一定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肿瘤边缘常可见扩张静脉,2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内存在明显的血管浸润现象,提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早期即可出现转移。

3.2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发生目前,临床对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组织发生仍存在较大争议,其中以肌源性来源学说支持者较多。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组织中未发现存在持续性(+)标记物。如在王宏等[7]研究中,desmin、肌球蛋白(myosin)、Actin阳性细胞均大于50%;而Rosai等[8]报道指出,在肿瘤细胞内检测到MyoD1蛋白强阳性。MyoD1作为一种核算蛋白,能够对肌源性细胞谱系发展进行调节控制。而在本研究中,仅少数肿瘤组织呈现NSE、S100、VIM弱(+),其余均为(-),可见肌源性标记物的检测由于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对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诊断并无明显价值。

3.3鉴别诊断石清涛等[9]研究指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同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副节瘤、血窦丰富癌、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等由于形态较为类似,因此易发生混淆,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不便。

3.3.1血窦丰富癌相关报道指出,部分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由于瘤细胞呈现腺泡状排列,呈上皮样且细胞质丰富,易同转移性腺癌混淆,特别是易同肾、肾上腺、肝等血供丰富器官所发生的转移性腺癌混淆[10]。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其腺泡内院多不整齐,且细胞结构较为松散,无法形成真正的腺腔,可通过镜下观察同腺癌相区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腺癌均不会在肌肉内转移并形成较大瘤块,因此通过CK、EMA等上皮性标记物可较好地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

3.3.2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此类肿瘤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均可在横纹肌内观察到,且均呈现腺泡状结构,但是对于前者而言,其瘤细胞体积相对较小,且核染色较深,呈块状或粗颗粒状,同淋巴母细胞较为类似,在其中可发现散在带状横纹肌母细胞或深红色细胞质[11]。同时有研究指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腺泡之间较少存在窦状血管网,可作为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进行区别的重要依据[12]。

3.3.3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瘤细胞质中均存在丰富颗粒,且排列较为紧密。但是前者瘤细胞体积较少,肿瘤体积多在3 cm以下。同时大部分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均未发现毛细血管网间质结构,腺泡结构不具有典型性,且呈不规则形态。在此类瘤细胞细胞质中,多无PAS阳性针状或棒状结晶,因此可作为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鉴别诊断的依据。目前临床研究已证实,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主要为施万细胞发展而来,因此其瘤组织S100、NF、NSE检验呈明显(+),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3.3.4副节瘤副节瘤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均为多形细胞形成的巢状结构,巢间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间质。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主要以年轻女性为主,多见于下肢深部软组织,其腺泡结构大小存在较大悬殊,其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质主要呈嗜酸性,PAS染色可见阳性结晶体。而副节瘤则以中年以上成年人为主,在腹膜后、纵隔、头颈部等存在化学感受器部位均有发生,其瘤细胞相对较小,且颗粒较细,PAS染色多不存在阳性结晶体,免疫组化突触素、5-羟色胺(5-HT)、嗜咯蛋白、NSE等呈明显(+)反应,因此可通过发病部位、PAS染色、免疫组化及镜下观察对二者进行区别[13]。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部分报道指出可通过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进行临床早期诊断[14]。但有研究认为,由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同血窦丰富癌、副节瘤、颗粒细胞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等具有相似形态及组织特征,其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无法将影像学检查作为可靠的确诊手段[9]。本研究未对该类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特征以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作为一种罕见软组织恶性肿瘤,同血窦丰富癌、副节瘤、颗粒细胞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等肿瘤形态相近,可通过PAS染色、SP法及肿瘤细胞镜下观察等途径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1]金腾,彭莉,李小明,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4):614-618.

[2]朱思国,王飞,余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针吸细胞学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9):63-66.

[3]赵晓娟,伍尧泮,余深平,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5):744-749.

[4]刘霞,涂频,印洪林.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1):44-47.

[5]刘晓莉,梁晓东.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诊断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2):1359-1360.

[6]陈显成,张亚杰,甘卫东,等.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4(11):767-768.

[7]王宏,周宁,李捷,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肺转移误诊为肺结核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1):38-40.

[8]Rosai J,Dias P,Parham DM,etal.MyoD1 protein expression in alveolar softpartsarcomaas confirmatory evidenceof itsskeletalmusclenature[J]. Am JSurg Pathol,1991,15(10):974-981.

[9]石清涛,耿敬姝,冯占军.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诊断[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1):57-59.

[10]张灵艳,李绍林,魏清柱,等.四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9):1404-1407.

[11]蒋萍,徐明芬,姜乃光,等.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4,34(4):465-468.

[12]SzuhaiK,de Jong D,Leung AY,等.成人型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高频发生MYOD1基因反式激活突变[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5):573.

[13]梁国栋,王殿军,王昀,等.膀胱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2):107-109.

[14]周建功,马小龙,汪建华,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2):162-165.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2.038

B

1009-5519(2016)02-0259-03

2015-10-08)

猜你喜欢

泡状腺泡横纹肌
免疫组化抗体CPA1对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尿道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 一例
鼻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乳腺转移1例
β-Catenin在雨蛙肽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成人肺原发性横纹肌肉瘤2例CT表现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相反相成法治疗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临床分析
缺氧对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表达的影响研究
全脏器反位合并肝脏泡状及囊状棘球蚴病1例
乳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