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及诊治进展

2016-02-19秦风梁杰李雪莲

系统医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厌氧菌生殖道性疾病

秦风,梁杰,李雪莲

1.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 2000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疆喀什 844000;3.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11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及诊治进展

秦风1,2,梁杰1,2,李雪莲1,3

1.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2000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疆喀什844000;3.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11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影响妇女健康。PID的病原体由外源性和/或内源性病原微生物组成,外源性及内源性两类病原体可以分别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经常为混合感染。不同病原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了解不同致病菌的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治。治疗上可以选用敏感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为了今后在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该文综述PID的病原学研究及诊治进展。

盆腔炎性疾病;外源性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诊断;治疗

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脓肿,以及盆腔腹膜炎等,被统称为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在发展中国家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40%,多发生在性活跃期、育龄妇女[1]。如果PID未能得到及时及正确的诊治,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不仅给患者本人,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2]。该文总结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和近年来的诊治进展,旨在为临床诊治和开阔科研思路提供参考。为了今后在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该文综述PID的病原学研究及诊治进展。

1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PID的病原体由多种病原微生物组成。不同病原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和进一步明确病原体种类及其致病机制,有利于积极预防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治疗时更准确的选择抗生素,以及为患者更好的评估判断预后。

1.1生殖道微生态

正常阴道内存在着正常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由微生物寄居形成。阴道正常微生物群包括:①革兰阳性需阳菌及兼性厌氧菌:乳酸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②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大肠埃希菌、加特纳菌及摩根菌;③专性厌氧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动弯杆菌及普雷沃菌;④除了上述3种微生物外,还有假丝酵母菌、支原体等。阴道与这些微生物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并不致病,平衡被打破或外源病原体入侵,则可导致炎症发生。根据文献记载,构成阴道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如厌氧菌、无乳链球菌、滴虫等都与PID相关[2],此外,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及M型支原体等也与某些PID病例相关[3]。

1.2外源性病原体

1.2.1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特点是对生殖道及泌尿系统黏膜的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有特殊的亲和力,首先侵犯宫颈管,沿生殖道粘膜上行,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及盆腔腹膜炎,是引起PI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1.2.2沙眼衣原体衣原体是引起PID的另一种常见病原体。女性生殖道衣原体感染主要为CT,成人主要经性交直接传播,对性活跃妇女筛查和治疗衣原体感染可降低其发生PID的风险[4]。

1.2.3支原体根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出160余种支原体,从生殖道分离出的包括人型支原体、M型支原体等支原体,属正常阴道菌群,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导致生殖道炎症。

1.3内源性病原体

1.3.1需氧菌

①链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以乙型链球菌的致病力最强,能产生溶血素和多种酶,使感染扩散并引起败血症,脓液较稀薄,量多,色淡红,一般不引起转移性脓肿。

②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是手术后生殖器、伤口感染以及产后常见的病原菌,沿生殖道上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强,脓液稠厚、色黄、不臭,常伴转移性脓肿,对常用的抗生素易产生耐药。

③大肠埃希菌属生殖道寄生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外伤时引起感染,重者甚至产生内毒素休克,易与其他致病菌同时发生混合感染。

1.3.2厌氧菌厌氧菌感染的PID易形成盆腔脓肿,70%~80%的盆腔脓肿者可培养出厌氧菌,消化链球菌分离率最高[5]。

1.4混合感染

PID为多种微生物感染所致。有研究从70%的PID患者上生殖道中分离出厌氧菌、兼性需氧菌、合并或不合并淋病奈瑟菌和CT的感染。腹腔镜收集的标本培养结果证实30%~40%的PID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2 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盆腔炎性疾病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出新的PID诊断标准[6]。①最低标准:子宫触痛、附件触痛、宫颈举痛。②附加标准:口腔温度>38.3℃;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液湿片镜检发现大量白细胞;异常阴道或宫颈分泌物;盆腔器官压痛;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有宫颈感染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证据。③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发现子宫内膜炎的组织学证据;阴道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输卵管壁增厚、管腔积液、合并或不合并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脓肿,超声检查提示盆腔感染(如输卵管充血);腹腔镜检查有符合PID的异常发现。有些PID患者仅表现为子宫内膜炎,因此,对于临床考虑PID诊断而腹腔镜检查未发现输卵管异常表现者,应当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术来判断是否有子宫内膜炎。

3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

3.1PID的治疗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1.1抗生素治疗轻中度病例门诊口服抗生素治疗从短期随访来看是可行的,但目前长期随访的证据还不足。因PID病原体多为淋病奈瑟菌、衣原体、需氧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故门诊治疗口服抗生素的抗菌谱应涵盖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和厌氧菌等,推荐方案如:头孢曲松、强力霉素、甲硝唑联合治疗14 d,性伴侣也应进行经验性治疗[7]。

3.1.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有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两种,腹腔镜手术疗效可靠,并且创伤小,优先考虑。手术了解PID患者盆腔脏器粘连的范围、具体情况以及程度等,并且仔细判断患者输卵管的主要功能,应考虑患者对生育的要求,尽可能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同时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8]。

3.1.3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上也有多种方法。对于急性盆腔炎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对于慢性盆腔炎,结合辨病论治,可大致分为一下几种方法:①气滞血瘀型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的方法;②湿热瘀滞型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③寒湿凝滞型采用健:脾渗湿、温经散寒,辅以行气止痛的方法;④痰结湿阻型则以利湿除痰为主;⑤肝郁脾虚型的治则是疏肝理气、健脾化湿;⑥肝肾亏虚挟瘀型则采用补养肝肾,和营祛瘀的方法。除了内服之外,还有外敷、灌肠、栓塞等方法提高药效[9]。

同样,也有采用针灸来治疗PID的报道。针灸治疗PID多取穴于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加远部穴位全身调节,以活血化瘀、温化寒湿、益气养阴的为治则,在临床上去的了良好的效果。范琳琳[10]等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2其他治疗

虽然有报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NSAIDs)的使用可改善输卵管通畅度,减少盆腔粘连,改善耻骨上疼痛,但现有的资料并不足以证实NSAIDs在防治PID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中的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盆腔炎是女性高发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程及症状特点,可分为急性盆腔炎(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APID)、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两种[11]。盆腔炎的致病原因,除了术后或者产后感染外,还有可能跟经期不洁有关。

在西方国家,PID的发病率约为10%,而在中国育龄期妇女的PID发病率高达40%,而且复发率高,可达25%,严重者可致不孕。PID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危害,也给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压力,危害患者的精神健康[12]。所以,探究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了解不同病原体有其不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根据不同致病菌的特点应用于临床诊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PID的外源性病原体及内源性病原体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通常为混合感染,探究这些不同病原体的致病特点,可以更好的选用敏感抗菌素及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1]陆珏瑾.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优生优育,2014(5):337-340.

[2]杨坤杰,黄敏,袁鹏英.清热解毒类中药在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9):53-55.

[3]刘朝晖,廖秦平,耿力,等.治疗单纯性盆腔炎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7):534-537.

[4]秦君璞,张帝开.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726-727.

[5]陈凤英.我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1):2906.

[6]李春涛.常见妇科病慢性盆腔炎的诊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475.

[7]Lee MH,Moon MH.CT findings of 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Abdom Imaging,2014,39(6):1350-1355.

[8]Bartlett EC,Levison WB,Munday PE.Easily missed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BMJ,2013(346):3189.

[9]陆晓红.中医治疗盆腔炎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7,24(2):175-176.

[10]范琳琳,余文华,刘晓倩,等.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2014,39(2):156-162.

[11]李健.盆腔炎性疾病远期后遗症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5):146-148.

[12]杨用.盆腔炎性疾病与女性不孕不育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30-31.

Progress in Study on Et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QIN Feng1,2,LIANG Jie1,2,LI Xue-lian1,3
1.Department of Gynecology,OB/GYN Hospital,Shanghai Medical Colleg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China;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ashgar,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Kashgar,Xinjiang,844000 China;3.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Female Reproductive Endocrine-Related Diseases,Shanghai,200011 China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is a group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ccur in female genital tract and its surrounding tissues.PID is caused of a variety of pathogens,exogenous and endogenous,exist separately or together.N. gonorrhoeae and chlamydia trachomatis are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s of PID.Different pathogens have different transmissional and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The we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thogens will benefi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D.Current treatments include sensitive antibiotic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operation when it is necessary.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in study on et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D.

Pelvic inflammation disease;Exogenous pathogens;Endogenous pathogens;Diagnosis;treatmentm

R711.33

A

2096-1782(2016)09-0166-03

10.19368/j.cnki.2096-1782.2016.09.166

2016-06-15)

秦风(1974.12-),女,河南永城人,本科、在职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内分泌、肿瘤、妇科炎症。

李雪莲(1972.12-),女,上海人,妇产科博士,主任医师,院办主任,研究方向:妇科女性生殖内分泌,妇科炎症,妇科肿瘤,邮箱:xuelianlxl@hotmail.com。

猜你喜欢

厌氧菌生殖道性疾病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2019年河北省血流感染厌氧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您想了解厌氧菌吗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Gas from human waste
上海地区厌氧菌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卵巢浆液性癌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