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如何沦为“砖家”,谁的损失

2016-02-19

环球时报 2016-02-19
关键词:常识普通人分子

环球时报/2016-02-19/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张颐武

大约十年前,《新周刊》提出过一个有趣概念,叫做“知道分子”,意思是有些人能够把复杂的专业问题和艰深的学术思考等变成一种和大众有交集、能够易于为公众理解的“轻”“浅”思考。知识分子还在学院的门墙内,“公共”一下,也还有其艰深一面。而“知道分子”则打通了专业界限,变成了大众不可须臾缺少的人物。但现在有趣的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的讨论中,连原有的“知道分子”都已受到嘲笑和抨击,比如曾红极一时的流行经济学者,现在都名声下降,在网上饱受非议。

现在的情况似乎是人人都是“知道分子”,大家在网上七嘴八舌,查查百度或是看看微信朋友圈里不知道什么人写的文字就对事情了如指掌,迅速形成看法。在群里讨论或是在微博里形成舆论风潮的都是有趣的现象。涉入公共话题的专家学者也都变成舆论场上的普通人,卷入争议中,已经没有可以左右意见的能力。大家的“常识”分歧变得不可调和。在其他问题上,公众意见也比专家学者更管用,舆论变得比专业意见还大声,不少时候形成的舆论风潮让不少专家狼狈不堪。

这其实是“大众”变化和生活变化的结果:首先,今天的中产群体和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已远比过去普遍。今天的专家不像当年那么神秘,不过是各行各业“大众”的大学同学,也就没什么稀奇。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比专家更具发言权或具有相同的发言权。理工科显得还艰深些,文科更让普通人觉得就是卖狗皮膏药的。

其次,互联网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格外的便捷,什么事不知道,百度上一搜就解决了,说不上精深,但助谈资还是绰绰有余。原来专家垄断知识,现在普通人也知识丰富。

第三,今天人们看到的学者专家言论往往不是他们的专业论文或在“学术共同体”内的讨论,而是媒体记者的报道。媒体记者等在今天剧烈竞争的媒体环境之下往往会语不惊人死不休,抛开具体语境,把专家的话变得具有耸动性和极端性。

第四,也会有专家真正出乖露丑或学术不端,或刻意吸引眼球说些极端和不靠谱的话,放到网络环境下,更让一些专家失掉了话语权。

公众具有的“常识的权力”常常压倒学者专家拥有的“专业的权力”。这其实是大众社会的普遍现象。公众对专家的想法常常是矛盾的,一面看不起专家,另一面又要求严苛,觉得你是专家就应该解决所有问题,否则就是无能。这些情况让一些专家害怕和公众打交道。当然也有受到“明星”式追捧的诱惑,宁肯放弃专业意见来取悦公众的专家。这也加重了“专家无用”的公众意见。公众遇到的矛盾是,我们什么都“知道”,还要专家干嘛?但没有专家,我们连百度的机会都没有了,也就无从知道。所以常识的权力和专业的权力在今天的矛盾也是无解的。这也未必是“反智”,而是人人都觉得自己足够“智”。

但情况其实更复杂,一方面,公众“常识的权力”当然重要,但专家其实不可或缺,因为他们的研究还是多年集中在一个领域,总比普通人对此了解得多、想得深,总可以作为普通人的参考。就是公众觉得很懂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实其专业性也相当高。专家也未必真不靠谱,把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还是有用的。同时平和些,认识到专家也会有不当,也会有盲点,不必嘲笑。

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当然有其领域,但也还是需要用公众理解的语言,让公众多了解自己的专业意见,这对于专业的发展其实也非常重要。专家当然要说话谨慎,但也要坚持自己的专业意见。有些专家就在学院里搞研究没问题,但也需要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用“知道分子”的方式传播专业意见。提供给公众参考。公众和专家都平和些,这就是今天的现实,这个现实需要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对话和相互参照。▲(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常识普通人分子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走出引力与斥力的误区
普通人拜登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